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86380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2013-10-23来源: 期货日报对部分高增长的行业来说,产能过剩的判断需要放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中考虑;对品种分析来说,应该特别关注这些行业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供应问题今年7月,工信部将2013年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等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予以公告,要求有关方面力争在9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在这份名单中,除了水泥、造纸、酒精

2、、味精、柠檬酸、制革这6个行业和期货市场上市的品种相关性不大外,其他的13个行业或者有上市的期货品种,或者和相关的上市品种密切相关,如印染和化纤。产能过剩的界定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统计上一般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是否过剩和过剩的程度。产能利用率又叫“设备利用率”,业内通俗些的说法为“开工率”,通常被定义为实际产出与产能(潜在产出)之比。实际产出也就是当期所生产的商品的供应量,潜在产能一般是指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判断产能利用水平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法和估计法。调查法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统计出总体和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估计法主要包括定义法、峰值

3、分析法、生产函数法等。其中定义法直接采取产量除以产能得出产能利用率,峰值法则是观测到的产出与潜在最大产出的比值,其中潜在最大产出假定在峰值年份产能得到充分利用,峰值年份的产能即为潜在最大产出;生产函数法估计实际产出与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比例,来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应用较为宏观,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的估计效果一般,IMF在国别报告中采用此方法评估各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链各种类型的企业样本的调研获得开工负荷情况并推导产能利用率较为常见,另外通过峰值测算加上峰值后期的产能投放情况综合进行估算也经常使用。考虑到设备检修等因素,一般认为80

4、%的产能利用率为工厂和设备的正常状況。当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较长时间在80%以下,表示设备利用不足。国内目前没有官方发布的产能利用率指标,许多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估计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80%左右。国内外产能利用率状况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比中国要稳定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比较高,并且相对发展中国家更为稳定,而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年度间的产能利用率波动较大,并且月度间的波动率也很大。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经过长期的市场机制的淘汰后,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技术设备也比较先进,对应的销售市场比较稳定,因而产能利用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完善,存在较

5、为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产能利用率波动较大,且平均水平较低。中国的产能利用率据IMF估算,我国的产能利用率在2011年跌至60%。从IMF数据来看,国内有三个阶段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分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的轻工业产能过剩、20042005年以钢铁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能过剩以及2008年经济刺激之后的制造业整体产能过剩。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量产能投入生产以刺激经济,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2009年以后,产能利用率开始逐步恢复,而目前中国尚未出现回暖迹象。根据IMF对中国产能利用率的估计,2008年以来产能过剩的问题要比之前更加严重。期

6、货上市相关品种的行业产能利用率状况轻工业:纺织行业、油籽压榨行业涉及期货品种:棉花、PTA、菜籽油、豆油、菜粕、豆粕纺织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加入WTO以后,纺织业被认为是国内受惠最大的行业之一,因此纺织业的投资力度也比较大,纺织行业处于持续景气之中,对于棉花和化纤的需求不断上升,但近几年随着外部需求的下滑,纺织行业的开工率不断下滑。IMF数据显示,2010年国产纱锭约为1.2亿锭,2012年达到1.5亿锭以上,但国内棉花的需求量从2009/2010年度末的1088万吨下降到2012/2013年度的783万吨左右。涤纶的上游原料是PTA,PTA在之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期货远期合约一

7、般表现为升水现货。而近几年随着产能的持续投放,PTA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应过剩,开工率也由之前的满负荷(除去必要检修)降低到目前的70%左右。油脂压榨行业的产能过剩更为突出,国内2012年大豆压榨产能约为1.25亿吨,但大豆的消费量约为6000万吨,产能利用仅在50%左右,行业压榨利润年内大部分时间处于亏损状态。重工业与原材料:钢焦煤炭行业、有色行业涉及期货品种:平板玻璃、螺纹钢、焦炭、铝、铅、锌2012年,粗钢产能约10亿吨,而产能利用率仅70%左右。目前预估的最新的产能是9.5亿吨左右,而最新的产量在7.5亿吨。从2008年开始,铜产能利用率开始迅速下滑,从89%下降到81%。从2001201

8、1年,焦炭累计新增产能57901万吨,而销售增加量总共才27322万吨。政府目前采取的去产能政策之前中国政府一直强调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近几年工作重点由淘汰落后产能转向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具体方法:一是消化产能。刺激内需,扩大行业实际产量,提高产能利用率。这种方式表现在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例如对铁路设备业的投资和改革,加大铁路项目的招标和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刺激铁路行业需求和相关产业链发展。消化产能政策与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去产能的政策相似。虽然这种政策可以暂时刺激需求,但是一旦基建带来的需求下降后,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存在。二是转移产能。指将国内产能过剩的行业通过出口或

9、扩大对外投资,将产能转移到国外。表现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近几年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和环保等相关行业进行对外投资三是淘汰产能。淘汰产能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最直接的方法。目前我国每年都由政府提出淘汰部分重工业行业的落后产能。但是近几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后,新增产能要大于落后产能,并且由于前两年大规模清理落后产能,现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所能淘汰的产能也非常有限,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相比2012有了明显的下降。对产能过剩的分析产能过剩的形成理论解释观察各国经济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目前每一个发达国家都一度出现过产能过剩的情况,无论是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和日本,

10、都在不同的阶段出现过国内需求不足,商品供应过剩的情况,或者也可以说表现为产能过剩的情况。根据经济学理论,在竞争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产能过剩只是一个短期的周期现象。由于竞争的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将面临亏损,持续的负利润使得过剩产能被淘汰,当产能被淘汰得足够多,或者需求出现一定回升的时候,供给与需求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因此产能过剩是暂时的而不会是长期的。在经济周期中,产能过剩问题在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需求开始上升,需求恢复,如果有剩余的充裕产能,供应可以跟上需求,如果剩余产能不足,将会使供需开始变得紧张,商品价格也会回升;繁荣阶段,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展超过

11、产出增长,供不足需,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衰退阶段,需求下滑,供应超过需求,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萧条阶段,需求处于低位,供应通过压缩产量也处于低位,如果产能未能压缩,产能的过剩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中国过剩产能的分析中国一方面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虽然目前GDP的增长率下调,但稳定在7%的目标仍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速;另一方面,处于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当口,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将持续发生变化,不同行业面临快速增长或者下滑的环境。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需求也会出现慢于部分行业的扩张速度,从而出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情况。因此,虽然我们看到许多行业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偏低,但是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一是相当

12、部分落后产能需要被淘汰。在目前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存在落后产能等待被淘汰,并且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中国的资本的折旧率应该可以较发达国家要高一些。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企业需要为未来的需求增长做好提前量。开采矿山,建设厂房都需要时间周期,并且中国持续的快速增长已经给了企业需求会持续增长的预期。另外,对应企业来说,还需要保持相当的剩余产能以备设备的检修,保证供应的稳定。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这个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对应行业的产能过剩的判断标准并不能仅仅依赖与当期的产能与消费量的对比。对应IMF估计的中国60%的产能利用率,首先要判断中国工业存在的总体产能过剩现象,但是对部分高增长的行业来说,产能过剩的判断需要放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中考虑;对品种分析来说,应该特别关注这些行业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供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