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测定考核试卷.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86267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汞测定考核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汞测定考核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汞测定考核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汞测定考核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汞测定考核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汞测定考核试卷.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汞测定考核试卷科室: 姓名: 得分: 一、 填空题(17分 每个空格1分)1、汞或以通过 逐步富集,毒性较大的是 、分子式为 ,危害人体健康。答:食物链 甲基汞 CH3Hg2、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汞的主要干扰是 、 、 。答:碘离子 洗涤剂 有机物3、水中总汞是指 。答:未过滤的水样,经消解后测得的汞。包括无机汞、有机汞、可溶的和悬浮的汞。4、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汞的类标准值为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汞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 。答:0.0001mg/l 0.05mg/l5、测定水中微量、痕量汞的特效监测方法是 和 。这两种方法 因素少, 高。 答:冷原子吸收法 冷原子荧光法 干扰 灵敏度6、保

2、存测汞水样,加入高锰酸钾的目的是 。为测定总汞,加入强氧化剂消解水样的主要目的是 。答:防止水中汞化合物还原成Hg0 将各种形态的汞转化成Hg2+7、水体中的无机汞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后转变为毒性更大的 汞,由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答:甲基和其他形式的有机 8、冷原子吸收法的检测限为 。答:0.05g/l二、判断题:(20分 每题2分)1、测汞水样既可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也可在碱性介质中进行。( )答:()2、用冷原子荧光法测汞时,由于汞蒸汽的发生受到较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每次均应同时绘制标准曲线。( )答:()3、高锰酸钾硫酸消解法,适用于测定轻度污染的废水样中汞时的样品消解。( )答

3、:()4、溴酸钾溴化钾混合试剂可做测汞水样的保存剂。( )答:()5、测汞水样还原时,过量高锰酸钾所生成的二氧化锰会吸附汞,故在测定前须加入氯化亚锡使之还原。( )答:()6、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汞,水样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答:()7、加入过量还原剂,可提高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的灵敏度。( )答:()8、控制反应总体积,可提高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的灵敏度。( )答:()9、为提高冷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可增大水样体积,同时各种试剂量按比例增加。( )答:()10、用冷原子荧光法测汞时,使用盐酸羟胺的作用是把有机汞转化为无机汞。( )答:()三、选择题(14分 每题2分)1、 下述哪

4、种方法可提高冷原子吸收(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汞的灵敏度? 增加载气量 控制还原瓶体积 多加入还原剂 增加溶液酸度提高还原温度。答:2、下述哪种方法适用于工业废水或轻度污染的废水中总汞的消解? 高锰酸钾过硫酸钾 高锰酸钾硫酸 溴酸钾溴化钾答:3、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汞,会造成“荧光淬灭”的气体是: 、 。氩气 氮气 空气 氧气答:4、用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汞时,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方法的灵敏度? 试剂纯度不够 室温较低 载气流速 干燥剂失效答:5、测汞水样消解时,滴加盐酸羟胺的目的是 。保证各种形态的汞氧化成为二价汞。 还原过量的高锰酸钾 防止汞的损失答:6、测汞水样消解时,高锰酸钾颜色不应完全退去

5、。否则应补加适量高锰酸钾。因为 。为使溶液处于氧化态,保证各种形态的汞氧化成为二价汞 防止汞的挥发为便于观察消解情况。答:7、用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汞时,其检出上限为 g/L。1 1.5 2.0答:四、 问答题(30分 每题10分)1、 水中汞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水中各组分的相互作用易被容器器壁吸附,水解;汞易升华;某些金属离子价态变化;微生物的作用等。2、 简述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的基本原理。答:汞原子蒸气对253.7nm的紫外光具有选择性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汞原子蒸气浓度成正比,借以测定汞的浓度。3、 简述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的原理。答:水样经消解后,溶液中的汞离子被还原为基态原子蒸气,被波长为253.7nm的紫外光激发后,产生共振荧光,在一定条件下和较低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汞浓度成正比,借以测定汞的浓度。五、计算题(19分)用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样品中汞含量,其校准曲线的数据如下:汞()01.002.003.004.00响应值05.811.717.524.0取水样2ml,响应值为12.2,求水样中汞含量。答:由校准曲线数据计算得:y=a+bx y= -0.14+5.97x r=0.9998x=12.2-(-0.14)/5.97=2.067(um)汞含量为 2.067/2=1.034(mg/l)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