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序.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859133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城镇发展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城镇发展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城镇发展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城镇发展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城镇发展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城镇发展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发展序.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 序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城市化引领着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潮流。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到众多的中国城市都在赢得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写下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现在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西安市和陕西省关中地区城市的发展问题。这里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发祥并曾展示过辉煌的地方。据说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比现在的西安要大很多,有大唐天子及其众多臣民在这里居住,创造出空前的繁华。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节聚集长安,都为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生活所倾倒。这些昔日的盛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保护性的恢复和创造性的再现。我们看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取,西安及其周围城市群的发展已经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陕西省专门

2、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陕西省国际城市发展研究会、陕西中际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策划出版系列丛书,推出王超及诸位学者的力作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城市的组合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与机制创新共12本书。我还没有机会一一拜读,但仅从丛书的构成来看,就可以判断这是在城市发展问题上的非常完整的学术研究成果。丛书以我国西部城市崛起为依托,对有关的实践问题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归纳成理论上的概括,对今后国家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可以发挥出现实的指导作用。我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表示敬意,感谢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学的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据说关于城市群制度的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热点,许多领导人、专家学者乃至城市建设的实践

3、者都提出了积极主张。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在体制机制和机构设置上的改革。这部丛书论证了城市群的发展应跳出行政区经济框架,树立宏观协调的大局,同时为每一个作为局部的城市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我以为这些思路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意见,符合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似应重视他们的研究成果,付之实施将为我们国家在“十一五”时期甚至更长的历史阶段的发展带来利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开展对外交往工作中,搞了一些城市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因此我们也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我没有深入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只能写一些泛泛之辞。我愿表达对城市发展的美好祝福,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从这部丛书中学习到

4、有益的知识,特别感受到祖国未来发展的前景。让我们大家怀着激情去共同拥抱这些美好的前景。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

5、方针,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所谓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

6、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历史潮流,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理论上和实践中有种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认为,由于我国城镇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其发展速度不可能持续,导致其不可能大量吸纳农村人口,因此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的认为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廉价产品迅速发展起来,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发展;有的认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城镇化,农村凋敝和衰落在所难免,现在应主要发展城镇化,而不应

7、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农村上;有的认为,过去提“城市化”,后来提“城镇化”,现在又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实际上是在一步一步地倒退。应该说,这些认识把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城镇化战略对立起来是有偏差的,都有其片面性。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不能说没有区别,但从本质上讲,两者是统一的,而且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先,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中国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从发展模式、城乡差距上,还是从收入水平的悬殊上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在完

8、成产业结构转变的同时,却没有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以城市为基础的工业化并没有完成改造中国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使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5年的43%,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5.4亿人,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但这种城镇化率是我们把约1.2亿进城的农民工也纳入城镇人口计算出来的,而1.2亿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在城市没有城市户口、没有住房、没有稳定的职业、没有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迁移进来的农村人口只是获得了非农就业,而没有市民化。因此,按照这

9、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城镇化率是有“水分”的。如果把“水分”扣除掉,200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就不是43而是33.8。我国的城镇化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不是超前,也不是同步,而是大大滞后。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经济、人口和就业结构却呈现出相当失衡的局面,当代“三农”问题的凸显,就是这一结构性失衡的表现。要说中国在新世纪发展的第一位矛盾是什么?恐怕还不是农村问题,最大的矛盾实际上是城乡问题,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引发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镇化发展滞后,带来或加剧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突出问题,如消费需求不足、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等,这些问

10、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镇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既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也是亿万农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要求,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眼睛光盯着农村,单纯依靠农业,继续沿用现有的生产方式,由数量庞大的农民耕种越来越少的耕地,无论如何努力,不可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的预期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我们对城镇化的理解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对城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深入到了城镇化的精髓,意识到了城镇化的过程首先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解决城镇化问题不仅是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三

11、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上都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口号的提出,重点不在于建设一个新的“农村”,而是使农村逐步实现与城市接轨,走城镇化、工业化之路。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将新农村建设

12、放在中国新世纪发展这个大局看,位置就会很清楚。 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必然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是三维结构同时并存的城镇化。这就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看,即使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很高,也会有很多人居住在农村,而且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许多行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越来越小,加之农村的环境可能比城市还要好,因此还会出现所谓逆城市化现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即使我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城镇化的人口目标

13、可能要明显低于欧美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大农场庄园制国家。据专家预计,未来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农村人口将长久保持在6亿人左右;城镇人口总量绝对数约达10亿人,比重长期维持在60%65%左右。因此,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来看,作为当代中国根本性问题的“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在中国有9亿农民、城市吸纳巨量农村人口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如何让农民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就成为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

14、,增加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使9亿农民所依托生存的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成为助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应该说,在城镇化背景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了过去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观念,更加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综合和全面地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互动机制。但另一方面不要简单地以为只要

15、加快城镇化,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而是同时要注重新农村建设,这是重大历史任务,不可偏废。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强调的:“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长远战略和根本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防止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载体和落脚点,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补充。城镇化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解决问题,也需要从农村层面

16、来解决问题。再次,从本质上说,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各种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除的过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工作,都直接与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化战略选择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城市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城市化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过程,但城镇化不应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打破城乡传统的二元结构,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城乡呈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的趋势,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贯彻“20字”方针,“四大文明”一起抓,做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在本质内容上与城镇化还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