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85875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语文上册课件:烛之武退秦师【篇一】 三维目标 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育学生理解、分析、概括力量。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保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别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 *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忙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立刻派人出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

2、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由于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斗。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斗时,自然要查找得力的伙伴。*历关系始终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于是*联合也就必定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 阙(qu)秦秦伯说(yu)逢(png)孙杞(q)子 2、语言点 A、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

3、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跑焉:兼词,于此 B、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C、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共其乏困: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意 秦伯说: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4、:知,通“智” D、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E、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构造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构造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推断句 三、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翻译全文 四、布置作业:抄写译文 其次课时 一、导入 开口说话,看似简洁,实则不简单,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所以这“话”可不是任凭能说的。(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课文

5、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句话就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不但熄灭了赵太后的怒火,还令她欣然纳谏。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超的说客。在春秋战国时代,像他一样高超的说客比比皆是。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检查预习的状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语句翻译(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构造,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 第一段:*围郑其次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这场战斗的直接导火索是郑国对晋国的无礼和背叛,这是晋国出兵的理由,但秦国仅仅是以盟军的身份助战而已,与郑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游说胜利的根底。 四、精读烛之

6、武的说辞,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游说的核心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利,害) 、你认为哪句话打动了秦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假如你是烛之武,你准备怎样劝告秦伯? (先表达为秦国着想的立场态度,来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阐述亡郑、保郑之于秦国的利害关系,再利用*之间的冲突来离间两国关系,破坏两者的联盟,促使秦国转变办法,化敌为友,退兵助郑。) 4、这段说辞语言特别精炼,可分为五层。概括各层大意。 语气谦恭,博得秦伯好感,示意亡郑对秦无益。 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伯的决心。 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相诱。 以晋对秦的背叛事实离间*联盟。 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国是秦国的威逼。 小结:烛之武不

7、愧是一位出色的说客,运用精炼的外交辞令化干戈为玉帛,说退秦师,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他这一番说辞真可谓“一语中的”、“一言兴邦”,很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学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说的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的人跳,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五、探究学习比拟阅读蹇叔哭秦师,争论:蹇叔的劝谏为什么不胜利?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行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8、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同样是劝告秦穆公,为什么结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特别器重的老臣,穆公在决策之前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可见并非刚愎自用之人。可是最终却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毕竟责任在谁?假如蹇叔在劝谏时能留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讲究策略,而不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后生晚辈的架势,或许穆公会重新考虑出兵的事。假如蹇叔能在军队动身前

9、主动找穆公好好谈谈,而不是哭着说丧气话,或许穆公不会对其破口大骂,连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顾了。假如蹇叔能够在送儿子参军的时候主动找孟明等将帅分析敌情,告知防备策略,而不是只向儿子哭诉,或许秦军不至于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连三军统帅也被俘虏。) 小结:为人处世,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与别人交谈时,要留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更要留意方式方法。良药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组活动: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为课本剧写一段角色分析。 烛之武:共性鲜亮,才华出众却始终不得重用,牢*满腹,但深明大义,能

10、够顾全大局,只身入虎口,胜利游说秦伯退兵,可谓智勇双全的爱国辩士。 佚之狐: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但城府很深。(这个人的共性思想值得深入讨论。) 郑伯:擅长纳谏,知错能改。 秦伯:唯利是图(可以引导学生参考阅读课后练习三) 晋侯:头脑糊涂,理智行事,深谋远虑,能够随机应变,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宽敞胸怀,终成一代霸主。 小结:这篇课文中,烛之武是主要人物,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表现了他的鲜亮的共性和出色的辩才,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他的人物都从侧面衬托了烛之武的智勇双全。虽然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语的描写,但都形象鲜亮,共性突出。我们在写作中,也要留意运用共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

11、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作业: 1、归纳语言点 2、以“说话的艺术”为主题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在班上沟通。 第三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时机单独与秦接触)。 2、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预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

1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亮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夜缒而出”四字能否删掉? 不能,这四个字说明*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5、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特别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供应可能。 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亡郑决心。 进一步说明保郑利秦,以利

13、益*使秦舍弊求利,考虑退兵 再以历晋对秦的背叛,离间*联盟。 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欲将威逼到秦的进展,使秦决心退兵。 小结,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甚至获得不仅于此的好处:秦郑结盟,秦派军队戍守郑国。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删掉? 不能,晋的退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时刻画了晋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糊涂的头脑和理智的推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 二、写作特点 1、叙事有波澜,引人入胜 2、写人共性鲜亮,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通过语言对烛之武作了正面描写,不管是牢*,还是说辞,都集中地刻画了一位精彩的辩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举、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衬托了这个人物。正侧面描写的结合运用,使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义和保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值得我们学习。 三、讲解课后习题并布置作业 小练笔:设置一个情境,劝告某人承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