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重点.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852458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发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产业发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产业发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产业发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产业发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发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发展重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产业发展重点第五章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0年,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结构优化、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一、着力打造产业支柱。立足现有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在市域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区域,加快建设一批生产加工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力争形成若干个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

2、优势产业。1、非金属材料业。发挥我市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非金属材料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开工建设池州海螺三期3条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并在贵池、东至水泥石灰石集中储量地新建若干条日产5000吨以上规模的加工生产线,形成年产2000万吨水泥熟料基地,配套建设年加工30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建成年产500万吨碳酸钙加工基地、500万吨白云石辅料基地和10万吨白云石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碳酸钙粉体下游产品及关联产业。力争“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2、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发展铅、锌、铜、钼冶炼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做大做强埃力生池州有色金属

3、(集团)公司、池州黄山岭冶化有限公司和青阳九华铜材有限公司,力争埃力生池州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铅、锌、铜的年综合产能达到30万吨;开工建设黄山岭大钼矿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有色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金属超细粉项目,逐步形成以铅、锌、铜、钼等主导产品为支撑,金、银、锑、铋等贵金属产品相配套的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与深加工产业化。“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3、能源产业。 推进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二期、三期4台60万千瓦机组建设,力争二期2台60万千瓦机组建成并投入运营。推进东至吉阳4台100万千瓦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我市布点并开工建设。推进市内小水电开发和生物质能开发。开

4、工建设海螺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4、轻纺工业。大力推进现有企业改革、改造和资产重组,重点抓好东至华源纺织有限公司、东至兆丰织物有限公司、青阳飞达制丝、逸纶麻业有限公司、开发区颐和银丰、东至玩具总厂等一批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批重大轻纺项目,形成纺织行业原料供应、初加工、深加工的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使主要产品达到规模化、系列化、高档化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形成新增年产500万打玩具、4000吨白厂丝、5000万米装饰、保健、工业用布和高档面料、5000万件服装、20万吨啤酒、10亿只药包材的生产能力,力争在“十一五”末,纺织、服装、玩

5、具、啤酒等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5、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挥池州作为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首批生态安徽建设综合示范市的优势,重点发展茶叶、水产品、中草药、无公害蔬菜、山野菜、畜禽养殖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精深加工业,努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十一五”期间,力争组建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一五”末,全市果蔬等特色资源精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精制茶产量达到1万吨/年。6、家用和配套型机械产品制造业。扶持池州家用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东齿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石台鸿凌机电仪表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大力发展家用机床、精密器件、仪器仪表、轴承、农

6、机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力争建成年产2.5万台家用机床、1000万台燃气和气热仪表、5000万套轴承,1亿件农机、汽车零部件等家用和配套型机械产品。力争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以上。7、基础化工产业。以东至县香隅化工园为重点,建成以“两酸”(硝酸与亚硝酸)、“两钠”(硝酸钠与亚硝酸钠)、“两棉”(精制棉与硝化棉)和氧化铁系列颜料为主的硝酸及硝基化工业,年产硝酸及硝基化工产品20万吨。积极推进钼化工和农药中间体项目建设,推进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以循环经济理念筹备建设一至两个化工工业园区。力争绿色化工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二、优化工业结构。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我市的特色优势,培育发展一批以高新技

7、术为特征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加快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产业化;以更加优惠的条件承接一批外来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率明显提高,企业科研机构、新产品开发中心发展到50家以上。三是发展关联产业和新兴产业。利用我市现有资源初级加工作源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档涂料、油漆、塑料、造纸、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精细化工、高级纺织品、环保材料制

8、品、新型材料、金属加工制品、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玩具等潜在和关联制造业,引进和承接转移电子信息、光机电、通讯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及附件、石油化工、橡塑制品、生物制药、环保等一大批新兴制造业。四是限制淘汰一批落后设备和产品。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三、培植工业“小巨人”,扶持和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集中度为方向,以产权为纽带,推进企业实现兼并、联合、重组,迅速壮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在“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到1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

9、左右的企业或企业集团10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达到5家以上。坚持大小兼蓄,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和引导企业向“专、精、新、特、名、优”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大提升。力争到“十一五”末,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第六章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我市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

10、为发展方向,以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以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为核心,建设发展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和特种水产畜禽养殖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要求,对已经确立的优质粮油、棉花、茶叶、特色水产、畜牧、中药材、茧丝绸、蔬菜等八大主导产业,采取集中投入,连续扶持等措施,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农村经济体系,力争优质农产品率达到100%。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饲料作物、蔬菜和经济作物,形成合理

11、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特色小杂粮,实施“种子”工程,提高农产品品质结构。全面推进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改进耕作制度,提高作物复种指数。林业结构: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实行种、养、加、贸、工、林一体化,加大林业招商引资步伐,在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力争到2010年全市初步建成和达到林业商品林基地经营集约化程度较高;林产品加工设备较为先进、产品档次较高、带动作用较强的林产加工体系,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0%以上,建成12家中型以上规模林业龙头加工企业;生态旅游网络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序、服务水平较高的林业三产体系;林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林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林业产值达17亿元

12、,林农收入有较大的提高。加强林业基地建设。在巩固提高现有100多万亩的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林业基地结构,扩大基地规模,建设20万亩经果林基地、150万亩速丰林基地、57万亩竹业基地、4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加快林业加工体系建设。围绕木业、竹业、经果、森林食品四大优势产业,扶持现有石台九华药业公司、贵池乌山果林开发公司等经果加工企业;支持青阳秋田木业公司、东至东宁木业公司等外向型创汇企业和以木材“三剩物”为原料的东至凯林木业扩大生产规模;扶持石台占大胶合板厂、东流竹地板加工厂生产;扶持东至县孝方菌业有限公司等森林食品加工。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发展12家中型以上规模中、高密度纤维板

13、加工和森林食品、森林药品企业。使林业第二产业的产值由现在占林业总产值的25%提高到45%。积极发展林业第三产业。以现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国有林场为主要网点,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投资经营主体,有序发展生态观光、观鸟、休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农家庭院林业经济。鼓励和支持林农发展庭院林业和生态农庄建设,推广园林庭院、花卉庭院、果树庭院、林果庭院、林木庭院等农家庭院林业经营模式,促进林农增收,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林产品市场建设。在交通要道、城区周边,全市建立12处中等规模林产品批发零售贸易和活立木交易中心及花卉苗木市场,以市场促进林产品的发展。畜

14、牧业结构:重点发展食草型与节粮型高效畜禽,提高瘦肉型猪、改良型肉牛山羊和皖南土鸡比重,加大草场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使庭院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并举。渔业结构:开发高效名优特水产品,使一般水产品与名优特水产品比例达2:1。推进沿江高效水产基地建设,开发利用宜渔低洼地等非耕地资源,发展大水面分割精养。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建立六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改造有机茶园基地 20万亩,无公害蔬菜、野菜和食用菌基地40万亩,竹笋两用林基地50万亩,30万头生猪、5000万只家禽基地,水产精养基地30万亩,中药材基地30万亩。重点培育七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即52.5万亩优质米基地,25

15、万亩优质棉基地,45万亩商品油基地,30万亩蚕桑基地,120万亩浆纸林基地,64万亩经果林基地,2000万只皖南土鸡基地。加快推行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树立名牌效应。逐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到2010年,力争在全市实现茶叶、水果、水产、中药材、绞股蓝、杜仲、黄精、水稻、蔬菜18类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茶叶、豆类、猕猴桃、焦枣、中药材6类产品获国际有机食品组织认证。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公司加农户、中介组织加农户、专业协会加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元

16、融资为辅的方式扩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扶持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技术扶持、销售服务的作用,做到建立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壮大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增值。按照自愿结合、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公司和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使农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四、强化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国家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各项合法权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对现有占耕地总面积45%的中低产田、占园地面积60%的低产园、占林地面积1/4的低产林、占已利用水面40%的低产养殖水面进行综合治理与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地和主要集散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区域集贸市场。第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