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8517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演变.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的演变大多半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的决定要素其实不是单调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要素,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一篇研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察。一、问题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期中国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只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2006年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才正式提出,但在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已经开始供应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共物件的分派问题,或许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在西方较早,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月中期以来,跟着对财政均等化

2、问题的研究而逐渐开始的。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渐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有关研究渐渐增加。学术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从研究的主题看,主要环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意义和现状,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由剖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和对策,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等方面。已有研究拥有以下特点:一是就研究的视角来说,共时性研究多,历时性研究少。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多是采纳近几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进行长时段历史考察的研究极少。二是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的研究来说,受有关资料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影响

3、,对地区间均等状况的比较和城乡下的系统比较研究许多,对集体间差距的比较研究少。同时,研究者采纳的数据或许限于财政支出,或许不过采纳单项指标,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较少。三是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向来说,大多以“经济能力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均等化的决定要素”作为前提假定,所以原由剖析和相应对策方面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两个方面。已有的研究或是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剖析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进出能力、转移支付制度对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影响,或是从制度视角来剖析城乡二元系统、政府行政系统及公共服务系统等系统、制度对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影响,而从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进行的深层次剖析较少。本文试

4、图在学术界已有研究基础上,选择新的视角,即从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以发现其规律,揭露其逻辑。同时,建立一个以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为自变量,以均等化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即“均等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变迁的理论模型和解说框架。二、倒“U”假说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的演变1955年库兹涅茨以英国、美国、德国的时间序列资料为依照,提出了着名的倒“U”假说。倒“U”假说描绘了收入分派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为陪伴着经济的增添,收入差距的长久改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良”,整个过程的改动曲线为倒“U”字型。1965年美国

5、经济学家威廉姆逊首次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剖析地域经济发展,提出地域经济发展倒“U”假说:在市场体制的作用下,国内陆域差距改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倒“U”有关规律,在经济发展早期,跟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地域差距将渐渐扩大,以后地域差距将保持稳固,当经济进入成熟增添阶段后,地域差距最后会趋于减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状况是先恶化后改良,呈倒“U”型。下文主要以社会保障为例,经过对社会保障制度演变和均等状态的比较剖析,对这一看法进行论述和议论。依据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原则和供应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能够区分为三个阶段:均匀导向时期、差异导向时期和均衡导

6、向时期。均匀导向时期(19491984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的改革开放早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匀导向时期。我国整体政策导向是追求同等,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的同等。中国共产党以追求同等为理想和目标,在成功争夺政权后,经过政权的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实践同等理想。在政治上,给予劳感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的权益,从宪法和法律上给予和保障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国家的主人翁地位,给予人民选举、言论、第一版、集会、结社自由等政治权益。在经济上,经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实现人民生产资料据有和利用上的同等,分派上追求减小差距,推行按劳分派制度。在社会同等方面,主张消灭旧式

7、社会分工,消灭全部特权,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类对同等理想的追求表此刻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仍旧是相对均匀地供应公共服务。这一时期,社会贫富差距从建国前的贫富悬殊到贫富差距不停缩小,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状况来说,也是相对均匀时期,社会保障是“低水平的均匀”的状态,表此刻三个方面:城市社会保障呈单位化特点,制度安排拥有同一性,国家机关、公司、事业单位员工享有的社会保障相对较均匀;乡村社会保障成立在乡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呈集体化特点,乡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较均匀;城乡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险等核心社会保障方面表现出非均等性,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表现出相对均匀性,与同时期城乡居民的收入

8、水平、花费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对比,城乡社会保障是基本生活保障上的低水平的均匀。差异导向时期(19852005年)。从1985年到2005年,整体政策导向是追求经济发展,是一种效率取向。中国共产党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标,在乡村推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推动国有公司等经济系统改革,推行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效率优先兼备公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这类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追求使政府公共政策经济化、政府职能经济化,表此刻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就是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同等偏向,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差异性地供应公共服务。在这一指导原则下,差异导向时期,

9、社会保障从“低水平的均匀”逐渐拉开差距,走向“非均等”状态。这一时期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分化和固化,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同时,社会保障的地域差距逐渐形成并扩大。均衡导向时期(2006)。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追求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为目标,在追求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更为重申以人为本,促令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追求社会公正正义;重申兼备城乡发展、兼备地区发展、兼备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首次分派和再分派都要办理好效率和公正的关系,再分派更为侧重公正”,结束了公正与效率之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时期中国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

10、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2006年到目前,是均衡导向早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导向已经非常明确,均衡发展理念已贯彻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之中,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拥有均衡发展的特点。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特点表此刻四个方面:一是均等化成为社会保障发展的方向;二是社会保障呈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向;三是社会保障的地域差距仍旧存在,但差距相对稳固或呈逐渐减小趋向四是社会保障仍存在集体差距,社会保障的非均等突出表现;为社会保障的集体差距。综上所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状况的变迁表现为:19491984年,基本公共服务是“低水平的均匀”状态;19852005年,基本公共服务拥有差异化发展特

11、点,从“低水平的均匀”逐渐拉开差距,走向“非均等”状态。从2006年开始,基本公共服务开始呈均衡发展特点,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保持相对稳固并逐渐减小,最后将走向“均等”。也就是说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状态来说,是从“低水平的均匀”到“非均等”,再到“均等”的发展过程,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从小到逐渐扩大,再到逐渐减小,其演变的轨迹是“均匀非均等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状况是先恶化后改良,呈倒“U”型。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要素影响均等化的变量主要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述变量在不一样时期的不停变化,互相影响,决定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路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要素的函数,即

12、“均等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要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导,经济要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社会和文化要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力。1、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变量第一,从政治因向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许说社会主义的实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的公正正义,客观上要求以同等、公正为追求目标;二是实现共同富饶,客观上要求以经济发展为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都以追求公正正义和共同富饶为目标,毛泽东更多的是对同等的追求,致使于走进了均匀主义的误区;邓小平更多的是对发展效率的追求,与之相伴的

13、是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连续着对发展效率的追求,同时开始关注社会公正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连续着对发展目标追求的同时,重申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在发展中追求社会公正正义。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前对同等理想的追求表此刻为人民供应相对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保证人们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相对同等的时机。从社会保障来看,表此刻新中国成立早期“农民有土地,工人有保险”的同等,以及以后的“城市保障单位化”和人民公社时期“乡村保障集体化”的同等。改革开放后,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同等偏向,政府供应公共服务的出发点不再是同等地对

14、待每一个公民,而是差异对待。政府差异性地供应公共服务的原则,一是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能够促使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优先供应,不可以促使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尽可能少供应;二是依据公共服务的紧急性程度来确立公共服务的优先次序,这类紧急性是由居民自我保障能力、居民对政策的影响力等要素决定的;三是在公共服务的供应上按照慎重原则,尽可能不供应或少供应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地减小基本公共服务对象的范围,尽可能地降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这一时期,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系统进一步分化和固化,基本公共服务从相对均匀走向分化和不均等。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此后,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表现为明确提出逐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等化成为拟订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重申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