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85137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摘 要:在高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道德教育中“善”的角度并结合信念教育来深化教育的问题,基本未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探讨。近几年,我国将道德教育提升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但限于种种因素,高职教育的教育效果并不佳。本文提取道德教育“善”这一核心内容进行具体研究,以期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善”的信念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善;信念教育 国语晋语将“善”与“德”相联系,“善,德之建也”,近乎价值观的一种表述;汉语大字典对”善”作了23个释义,本文取“善行、善事、善人”之义,即好的行为和品质。笔者所要研究的“善”是一种单一的不

2、可定义的属性名称,是非自然的属性,它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产生,是人类对善与恶的情感体验及行动。 “人”作为社会主体,是“善”理念依托的主要对象,在“善”理念教育中学生群体是主要的客体,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理念教育将大幅提高人类文明。就理念的稳定性来说,当“善”的观念成为学生的理念之后,该观念对其行为的正面影响将会趋于稳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善”之理念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补充,是年轻學子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善”之理念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其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一、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现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的

3、一线劳动者,除了提高职业能力之外,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起着标杆性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善”之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前,由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应试特性、家庭教育缺失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善”的观念淡薄。具体表现有:“善”的观念不深入,基本文明素质不高;对他人的苦难缺少“共情”,冷漠、讽刺、落井下石等行为仍然存在;个人主义仍有一席之地,集体主义、为他人服务等思想浅淡;“善”之意识与行动之间仍有差距,有善的自觉意

4、识而无行动表现,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行为仍存在,表现较为明显的还有不为“善”。 .高职教育“善”之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尚未有专门“善”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多出自国家要求的两课课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个别章节内容为代表,而对于“善”之信念并无专门的系统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职能片面化;教育方式往往忽视社会现实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大多采用灌输和说教式,缺乏实践基础,缺乏因材施教,等等。 3.高职教育“善”之教育载体单一 目前,高校探索各种教育载体,大方向上基本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包括学校生活、学生工作、实践活动、社会实习

5、等。在“善”之教育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在教育载体上也未进行深入的挖掘,更遑论在第二课堂的应用了。该项教育的载体大都为课堂教学,只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利用了两课课堂及第二课堂。若要使“善”之教育得到明显的成效,则要深入挖掘及丰富教育的载体。 二、把“善”修炼成一种信念“善”最初之意为向上提升人,在词义演变过程中,逐渐有了善意、善良之义;善还有对是非对错的明辨之意。此处之“善”,又可认为是“良心”“善意”“善行”等,是愿意为他人奉献时间、金钱和鲜血,甚至帮助自己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 自从人类文明伊始,“善”便被世人所公认,继而追求。卢梭曾言,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

6、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所以,对善的追求,人类并未停止过,可为何在当今社会,“道德水平低下”“人类文明滑坡”等言论总是盛行,究其原因,无非是敌不过现实的利益。 作为“善”的教育,要着眼于如何让“善”成为一种信念。信念,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指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是激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的思想倾向,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信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有

7、了信念的支撑,“善”将更深入人心,并指引人的行动。 学生群体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教育效果比社会教育更先一步、效果更为突出。因此,在培养学生“善”之信念中,学校教育需发挥主要作用。 “善”的形成,部分在于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也有消除他人痛苦的意愿,不同的人其“善”的程度不同而已。对“善”的强化则来源于生活环境,如文化熏陶、艺术追求、宗教信仰都可以在生活中影响一个人的善念,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善”的信念。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善”之信念教育新体系古时“善”之教育溶于道德教化,此一项被世人看作道德形成的重要手段,甚至为成熟手段,为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善”的信念教育,应加强其实践教育,将“善”之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融于实践中,建立一个教育新体系。 1构建“善”之信念教育新体系架构 在新体系架构过程中,借鉴已有的道德教育中某些体系结构可为“善”之信念教育体系架构增色。 首先,体系开端认识教育。毛泽东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要区分“善”“恶”,提高“善”的修养,要了解何为善,知道关于善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义务,然后他们才能有所适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