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9846365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4.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欣赏电子学案先秦(甲骨文).doc(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谷城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电子教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书法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课题:书法及欣赏 授课教师:邹永军授课班级2013级高考护理班授课日期2015年3 月9 日授课类型讲授-练习学 时 数3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甲骨文的发展历史及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兴趣,增强爱国意识,弘扬优良传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内容甲骨文的发展重点难点1、甲骨文的认识;2、甲骨文的书写方法;3、汉字的发展源流及演变;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训练指导学习方法练习、体会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 找三位学生上台书写自己的名字,教师鼓励,提出修改意见,指出优缺点,引入新课,提

2、高兴趣。二、讲授新课1、硬笔书法的含义:以硬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基础,在写好汉字的基础上,通过作者强烈的感情活动和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线条的可变性和表现力,有意思地进行结构搭配和布局安排,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一门艺术2、中国书法史述略(1)殷周时期 “甲骨文”或“契文”,也称“殷墟文字”,现有20万片之多,近200万言,约4500字。又称“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在理性的基础上附着高度的艺术概括。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

3、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的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4、。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成就】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

5、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甲骨文发掘】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安阳小屯村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

6、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甲骨文象形字分类:第二学时先秦时期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

7、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

8、(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金文的特点: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金文的发展: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

9、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西周: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

10、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东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於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反而却成为汉字的正统(即使不考虑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的事实,也可以认为,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大别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11、,(秦系由春秋至战国,六国系乃指战国时的东方各国)一般文字学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後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後,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

12、石刻书迹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代表作: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课堂练习1、书写自己的名字(楷书);2、练习硬笔的执笔方法其他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本课作业每天练习字帖上的一张楷书字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教研组长

13、审核签字: 年 月 日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书法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课题:书法及欣赏 授课教师:邹永军授课班级2011级高考2班授课日期2014年2 月2627 日授课类型讲授-练习学 时 数3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小篆、隶书的发展历史及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兴趣,增强爱国意识,弘扬优良传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内容小篆及隶书的发展及欣赏重点难点1、小篆的特点及书写方法;3、小篆的发展源流、演变及欣赏;3、隶书的特点及写法;4隶书的发展源流、演变及欣赏;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训练指导学习方法练习、理解/讨论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认识欣赏相关书体,导入

14、新课二、讲授新课1、篆文的含义:篆文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2、篆文的来源篆文:篆体字。篆文是我国五种字体(篆、隶、楷、行、草书)中出现和发展得最早的一种。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商周两代使用的文字)、金文(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款识文字)、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的文字)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书。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