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846060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几种常见结构形式设计注意事项框架结构1、柱、梁截面应合理:由位移、轴压比、配筋率等控制,梁大跨取大截面,小跨取小截面,连续跨梁截面宽度宜相同。柱截面应每隔3层左右收小一次,以节约投资,每次收小时应每侧不小于50mm,以方便支模,也不宜大于200mm,以免刚度突变,最上段(顶上几层)可用300mm300mm(应满足计算要求)。收小柱截面,也可相应增加使用面积。2、混凝土强度等级:宜C25(留有余地),柱梁宜同,变柱截面处不变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免刚度突变。板不宜高于C40(高规4.5.2条规定)、上海市控制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技术导则(2001年12月20日以沪建建(2001)第090

2、7号文发布)一.7条规定“现浇楼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也建议“楼板、屋面板采用普通混凝土时,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不宜大于C35”,其原因是为了控制水泥用量,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水泥用量也越多就越容易开裂。3、柱设计:1)混凝土设计规范10.3.1条1款: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5,10.3.2条4款: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对箍筋直径、间距、弯钩有要求,也可焊成封闭环式(与89规范规定必须焊成封闭环式不同了),

3、11.1.13条: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高规6.4.4条3款: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6.4.9条4款同混凝土规范10.3.2条4款,但未要求箍筋可焊成封闭环式。2)纵筋净间距应50mm(混凝土设计规范10.3.1条3款),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3)一个截面宜一种直径,宜对称配筋,方便施工,自己设计也简单;钢筋直径不宜上大下小。有个2层的小工程,共16根柱子,KZ116,1、2层配筋还有不同,共有32种截面,何苦呢?4)强柱弱梁,纵筋不要太小,除一、二层框架可用16、18外,最好用20以上。5)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

4、00mm及20d(d为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89规范三级300mm)及20d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何为“箍筋肢距”规范无定义,一般设计人员都认为是两根箍筋在水平方向之间的距离。箍筋肢距也不要太小,如600600柱用6肢箍、500500柱用5肢箍、400400柱用4肢箍太密,无必要,也影响混凝土浇注,可对主筋隔一拉一,节约钢筋。6)配箍率:新规范比89规范大,与柱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抗拉设计强度有关。7)用平法表示,不要用列表法,03G101-1 图集的列表法也不直观。4、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楼梯:1)不可用砌体支承。2)用“小框架”支

5、承,梁柱宜符合三级抗震要求(箍筋6150)。5、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构造柱(GZ):1)上端与梁板应弱连接,不连应是可以的,也可用112连接,GZ上端应与梁板离开2030mm,否则会改变上端梁板的受力状况。2)GZ的箍筋可不加密,它不是抗震构件(有些标准图集有加密的)。3)GZ必须先砌填充墙(留马牙槎)后浇,施工单位有先浇的,极为不妥。6、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的拉墙筋长度:不可套用砌体结构,应按抗震设计规范13.3.3条2款: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8、9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7、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电梯机房楼板、水箱等不可用砌体支承,高规是强条。剪力墙结构1、对剪

6、力墙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都有一些规定,高规的内容要多一些,且有关于短肢剪力墙的规定(7.1.2条共8款)。一般剪力墙为hw(墙肢截面高度,个人认为此应称为“墙肢长度”,与高规表7.2.16注1及抗震设计规范6.4.9条与表6.4.7注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11.7.15注4统一)/bw(墙肢截面厚度)8,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m,较长的剪力墙宜开设洞口(即所谓结构洞)(高规7.1.5条)。短肢剪力墙hw/bw=5(认为按老习惯取4较合理)8,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hw/bw5(认为按老习惯取4较合理),即为异形柱。L形、十字形剪力墙等,只要其中

7、的一肢达到一般剪力墙的要求,则不应认为是短肢剪力墙。2、高规7.1.1条规定“剪力墙结构的侧向刚度不宜过大”,如果采用全剪力墙结构,即除门窗洞外均为剪力墙,无一片后砌的填充墙,第一周期只有1.02秒,侧向刚度过大,使地震作用过大,不经济,不合理。3、关于底层剪力墙的厚度:高规7.1.2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当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其第2款规定“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SATWE程序在计算时,是将各个墙肢的高厚比进行单独计算,凡hw/bw=58,即归入短肢剪力墙,这样算得的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

8、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就可能容易大于50。而TAT程序在计算时,是将L形等剪力墙等只要其中的一肢达到一般剪力墙的要求,则不归入短肢剪力墙,在相同的结构中,这样算得的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就有可能不大于50,建议宜按TAT计算该项指标。4、剪力墙的计算配筋应为墙肢一端的配筋量。5、在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中,多数设计人员将较短的墙段都画为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将计算需要的纵向钢筋均匀配置在整个墙段内,这是不妥的,因为配置在墙肢中和轴附近的钢筋并不能发挥作用,因此纵向钢筋应向墙肢端部集中,宜打印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计算结果复核。抗震设计规范6.4.9条规定:“抗震墙的墙肢长

9、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SATWE等程序在计算时也是照此条规定办理。如墙厚为200mm,墙肢长度600800mm,虽然墙肢长度达到墙厚的34倍,认为仍宜按柱配筋。6、有些人在电算总信息中输入分布筋的配筋率为0.30(规范要求一、二、三级剪力墙最小0.25,四级剪力墙最小0.20,为强制性条文),但实际配筋小于0.30,这就不对了,因为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会影响剪力墙的配筋计算结果(见高规7.2.87.2.12条)。剪力墙的竖向、横向分布筋也不必太大,如墙厚为200或250mm,纵、横向分布筋都配12200双排(配筋率达0.5650.452)似无必要,但钢筋

10、间距宜200mm,对防止剪力墙开裂有好处。框架剪力墙结构1、剪力墙应有边框:边框梁(或暗梁)、边框柱(抗震设计规范6.5.1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7.17条,高规8.2.2条)。不能只设几段剪力墙,就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了。2、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倾覆弯矩应50,否则应按框架结构查抗震等级,其最大适用高度只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抗震设计规范6.1.3条1款)。3、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不应采用短肢剪力墙多层砌体结构1、 砖最低MU10,砌块有MU7.5,石材5层以上MU30。2、水泥砂浆强度折减。不宜用M5水泥砂浆。3、施工质量等级宜为B级。当为C级时,折减系数0.8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3.2.

11、1条、3.2.2条4款、4.1.4条)。4、窗(门)间墙宽度、转角墙长度1000,转角墙长度达不到1000时宜设L形构造柱。5、不应设独立混凝土柱承重。6、构造柱(GZ):(1)一、二层可不设;(2)拉墙筋长1000mm;(3)箍筋在楼面上下500mm范围内100mm。7、挑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7.4.6条(原为强条,现在不是):1/2负筋伸至尾端,其余伸入2L1/3。8、最好用手算受压强度,抗震验算用电算为方便无币者使用,我把内容贴出来,希望大家讨论!后浇带定义: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

12、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部位还应该考虑模版等措施内容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作用1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

13、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

14、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

15、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后浇带按其作用可分为3种1、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2、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3、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设计采用何种类型的后浇带必须根据工程类型、工程部位、现场施工情况和结构受力情况而具体确定。1、后浇带的缝宽与墙、板厚度有关。对底板厚度超过100厘米以上的,可根据后浇带处的接槎形式、钢筋搭接、施工难易程度等灵活掌握,当施工较困难时,后浇带缝宽可适当增加。2、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当墙、板厚度小于30厘米时,可做成平直缝;当厚度大于30厘米小于60厘米时,可做成阶梯形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当墙板厚度大于60厘米时可做成企口缝。3、后浇带的钢筋断开或贯通,在于后浇带缝的类型。对沉降后浇带而言,钢筋贯通为好;对收缩后浇带而言,钢筋断开为好;梁反结构的板筋断开,梁筋贯通,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产生拉力导致开裂,从而降低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4、对于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混凝土,防止新老混凝土接缝收缩开裂。无收缩混凝土可在混凝土掺加微膨胀剂,也可直接采用膨胀水泥配制,如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先浇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