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841593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7课,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2、

2、通过揣摩和复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品读、讨论、点拨,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心情,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分小组来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我所知道的苏轼”的资料。教师归纳:苏轼(1037-1101

3、),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熙宁时王安石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徙湖州。以言者摘其诗语为讪谤朝政,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还,为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曾知登州、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不久又被贬至惠州、琼州,赦还,明年卒于常州。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词作境界开阔,豪放刚健,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代表作家。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书画亦有名。卒谥号“文忠”,有苏东坡全集。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的。设计意图:课前设计搜集关于苏轼

4、的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反复诵读学生听朗读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然后找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来点评。指名诵读,学生从重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评价。全班齐读,要求读出重音,语调随着情感变化有起伏,语速舒缓。设计意图:充分指导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2、自主翻译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逐词逐句翻译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

5、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教师明确: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教师明确: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注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6、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教师归纳: 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大部分人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学生讨论,讨论时,教师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

7、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教师点拨: 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

8、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

9、赏月? 教师点拨: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但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理解文

10、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四、当堂背诵,随堂检测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

11、诵名篇的好习惯。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五、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的积累。六、布置作业,巩固思考1默写课文。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设计意图: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理解作者的

12、心境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多的认识。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叙事: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写景:月下庭中所见。 “闲”(点睛之笔)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量表学科 执教教师 教学设计课题 评 价 项 目评 价 要 点评 分小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满分得分教学目标(20)目标确定三维目标确定正确10行为主体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述10重点、难点(20)重点确定重点确定正确,设计能突出重点10难点确定难点确定正确,突破难点设计有效10教学过程(50)情景设计设计的情景对后续教学有启发引导作用10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设计科学、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教学环节间过渡自然10媒体应用设计的媒体启发性强,适时、适量10课堂设计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适时、适量10学生活动有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10理念(10)教学理念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10综合评价好(10085)较好(8470)一般(6940)简要评语课后反思 反复的诵读,学生自行翻译课文,既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分析课文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