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蜀相》.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83877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蜀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蜀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蜀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蜀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蜀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蜀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蜀相》.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蜀相合肥二中 杨俊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2、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三、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1、朗诵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讲解和讨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

2、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诸葛亮谚语导入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诸葛亮用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人虽死,余威犹在(仲达:司马懿)2、展示“武侯祠”图片及简介。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相并,成为君臣合庙。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 下面我们一起随杜甫走进武侯祠,看看杜甫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鉴赏诗歌第一步骤:了解

3、作者及背景(知人论世)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当时,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第二步骤: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把握基调。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

4、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1、首联交代了什么?哪个词用得好?首联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寻”表现出他的向往之情。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2、颔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自

5、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反衬,以动衬静)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比较唐人李华春行寄兴里的诗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一联景、情的关系:以乐景衬哀情诗的一、二联由向往而能得见,自远望而及近观,从寻觅而至入庙。合起来,描写出祠堂内外的景色。3、颈联中作者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以意逆志) 这一联上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正面描写。

6、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4、尾联中“英雄”指什么人?“英雄”为何落泪?诸葛亮“两朝开济”,但毕竟并未完成他的事业就病死军中,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惋惜。作者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怀,感情充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

7、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第三步骤:再读诗歌,把握主旨诵读指导:诵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七言诗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诵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要读得稍慢,读得低沉,读出点感伤。 教师范读,再集体朗读,要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题解及归纳主旨:为什

8、么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 作者意在人而不在祠,因武侯祠而思蜀相,故诗题为“蜀相”。本诗主旨句是“出师未捷,长使英雄”两句。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三、拓展延伸:1、杜甫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2、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 “

9、功盖三分国”、 “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情感: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表现手法: 杜甫:以乐景衬哀情,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游:使用典故,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四、总结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归纳鉴赏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背景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

10、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

11、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注: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 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