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838083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给我们的启示 简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国外多种类型音乐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奥尔夫教学法”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有些教师已将其试用于教学,探索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路。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法有着极大的优越性 .关键字:奥尔夫 音乐 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国外多种类型音乐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奥尔夫教学法”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有些教师已将其试用于教学,探索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路。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法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奥尔夫学校音乐教学法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有三位联邦

2、德国的音乐教育家授课,笔者获益匪浅,在教学中也作了初步尝试,感受甚为深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 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

3、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奥尔夫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

4、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教材也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

5、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

6、,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过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感性认识开始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奥尔夫的教学理论一再强调诉诸感性,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在奥尔夫教材中,甚至很少见到教音乐术语。为此,我曾专门请教过培训班的联邦德国专家。专家的回答是:“在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那些概念性

7、的东西一点就通。”学生在这种通过游戏式的感性地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素质先天差异的矛盾不突出了,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很有趣,都兴致勃勃地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体验着音乐的美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奥尔夫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们以往的一般教学中,往往因学生不愿学习乐理知识而苦恼,学生也往往越学越糊涂;同时,教师也是中为学生先天音乐素质的差异而苦恼,在同一个班级里,教学效果往往有很大悬殊。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些矛盾,很值得我们借鉴。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而舞蹈其实是移植至身体之中的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舞蹈、语言是一个综合体,密不可分,并以

8、节奏为基础。要用节奏鲜明的音乐、节奏鲜明的舞蹈、节奏鲜明的朗诵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奥尔夫抓住了“节奏”这个音乐的第一要素,把音乐、舞蹈、语言三者结合起来了,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回顾我国的音乐教学,幼儿园娃娃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因有“唱游”色彩而比较欢迎音乐课。到了高年级和中学,因为音乐教学的陈旧模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反而逐年下降了。而看看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强烈的节奏型早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奥尔夫教学法重视节奏的鲜明特色正在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国民族音乐向来重视旋律只优美,作为东方古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对世界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如何研究和改进我们

9、的音乐教育,不是很需要考虑的吗?在教材的选用上,不局限于固定的系统成品,这是奥尔夫教学法又一个重要特点。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教材或自编,甚至选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作品”。这也与我国一贯强调教材的权威性、统一性有很大不同。奥尔夫运用质朴的古老民歌和童谣,还采用当地的民间乐器。他认为,系统的教材虽是基础,但它只能作为全部教材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个原则更适合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复杂、民族众多的特点 在奥尔夫的课堂上,他提倡即兴的演奏、伴奏、合奏和作曲,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也便于让教师“因材施教”。这与我们有些教师刻板地“赶进度”相比,显得更切合实际

10、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奥尔夫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只要遵循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和原则,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遵循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音乐课就会极为自然、生动、和谐、轻松和美好。这是多么理想的教学境界!这将使音乐教学深深的吸引学生,从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美育教育功能。笔者曾多次对一所城市中学高一新生进行有关音乐测试和调查问卷,在“音乐能力”项目中,绝大部分学生虽从幼儿时期就上音乐课,但现有水平之差令人吃惊,且半数以上学生表示“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样的结果几乎年年如此!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对我们这些终年辛苦工作的音乐教师来说,难道不是很

11、发人深省的吗?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2008-05-30 16:34:20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1266 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1.什么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易集中、记忆力差、做事丢三拉四、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调皮多动任性、行为冲动、冒险、但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有的又 .关键字:儿童 1.什么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易集中、记忆力差、做事丢三拉四、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调皮多动任性、行为冲动、冒险、但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有的又易紧张、胆小、退缩、偏执、爱

12、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收效甚微,而且还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性格问题,有意不听话,对孩子又打又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瑞斯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并且容易出现学习困难,研究发现它并不是智能发育有问题也不是教育上的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与大脑整合功能不完善不健全有关,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正常时,人的大脑皮层会对所接受的信息,既往的记忆、经验、情感进行汇总分析,然后才作出恰当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整合作用。整合功能的健全

13、有赖于整个大脑皮层功能的协调。正常人在清醒时整合功能是正常的,但在某些儿童,因大脑皮层各部分区域兴奋程度不一样,部分区域或细胞核团功能相对活跃,这就造成了大脑皮层的协调性变差,整合功能就紊乱,从而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 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会有什么表现呢?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

14、达困难等。 视觉感不良: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部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拉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痛觉过分敏能感或过分迟钝: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者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 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容易迷路

15、,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 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 这些问题无疑会造成儿童学习和交往的障碍,尽管这样的儿童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影响言语表达、影响人际交往,因而直接影响了儿童学习、生活、运动,也影响人际关系,防碍正常的成长发育。 3.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大脑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大脑发育存在幼态延续的现象,出生时人类大脑只发育了23%,剩下的77%在后天发育,这种庞大的可塑性为人类适应环境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当然大脑的发育本身也需要外界的刺激源的引导,但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数家长对他的掌上明珠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独生子女出现感觉统合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的熏陶。当然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等也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4.儿童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