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836611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单选题1.心室肌细胞0期的主要机理是A.Na+内流B.Ca2+内流C.Cl-内流D.K+外流E.离子泵活动【答案】A2. 心肌细胞兴奋传导最快的部位是A.窦房结B.房室交界C.房室束D.左右束支E.浦肯野纤维【答案】E3. 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的是A.P波B.QRS波群C.T波D.P-R间期E.S-T段【答案】B4. 心动周期中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开放前为A.等容收缩期B.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D.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答案】A5.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最高的时期是A.等容收缩期B.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D.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答案】B6.

2、 能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因素是A.每搏输出量B.循环血量C.大动脉管壁的弹性D.心率E.外周阻力【答案】C7.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D.平均动脉压E.体循环充盈压【答案】B8. 血浆蛋白明显减少A.组织液生成减少B.有效滤过压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中心静脉压升高E.收缩压升高【答案】C9. 心室肌细胞复极化3期的形成机制是A.K+缓慢外流B.Cl-迅速内流C.K+迅速内流D.K+迅速外流E.Na+迅速内流【答案】D1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内离子活动是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入胞作用【答案】B11.

3、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生理意义是A.使心肌节律性兴奋B.使心肌全或无式收缩C.使心肌收缩更有力D.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性收缩E.使心肌同步收缩【答案】D12.心室内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心室射血B.心室充盈C.瓣膜开放D.心房舒缩E.心室舒缩【答案】E13.比较大的阈上刺激才能使心室肌再次兴奋发生在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局部反应期D.有效不应期E.超常期【答案】B14.第一心音发生在A.房缩期,标志着心房收缩的开始B.房舒期,标志着心房舒张的开始C.室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D.室舒期,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E.室缩期末,标志心室收缩的终结【答案】C15.心室血液充盈主要靠A.心房收

4、缩的挤压作用B.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的抽吸作用C.血液的重力作用D.骨骼肌收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作用E.动脉血压对心肌的后负荷作用【答案】B16.体循环中血流速度最慢的是A.主动脉B.小动脉C.毛细血管D.小静脉E.腔静脉【答案】C17.正常机体内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A.血液粘滞性B.微静脉的口径C.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D.血管长度E.骨骼肌收缩对血管的挤压作用【答案】C18.安静状态下,平均动脉压等于A.(收缩压舒张压)/2B.(收缩压脉压)/2C.收缩压1/3脉压D.舒张压1/3脉压E.舒张压1/2脉压【答案】D19.老年人主动脉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A.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B.收缩压

5、升高,脉压加大C.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D.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显著加大E.收缩压与脉压均无变化【答案】B20.在心输出量不变的情况下,舒张压升高主要是由于A.心率加快B.大动脉弹性增加C.循环血量增加D.血液粘滞性增大E.外周阻力增加【答案】E21.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A.心脏的射血动力B.外周血管阻力C.大动脉管壁弹性D.心率E.足够的循环血量【答案】E22.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接动力是A.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压差B.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的压差C.动脉压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差D.收缩压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差E.主动脉血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差【答案】E23.微循环营养通路的周期性开闭,主要取决

6、于A.交感神经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血管紧张素E.局部代谢产物【答案】E24.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动力主要有A.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B.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C.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压D.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答案】D25.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氨基丁酸【答案】C26.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最主要生理作用是A.使心输出量增加B.使外周阻力增加C.使血管容量增加D.使心率加快E.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答案】B27.微循环迂回通路的主要功能是A.维持血压稳定B.

7、参与体温调节C.实现物质交换D.促进血液回流E.维持血管内外液体正常分布【答案】B28.血管紧张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血管收缩,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B.血管舒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血管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D.血管舒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E.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答案】C二、问答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几个时期?试述各期的主要离子活动基础。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期。去极化0期由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复极化1期是Na+内流停止和K+外流引起;2期平台期是Ca2+缓慢内流和K+外流引起;3期是Ca2+内流停止和K+外流引起;4期恢复静息是由离子泵活动加强

8、,把Na+和Ca2+泵出细胞外,同时将K+摄回细胞内,使膜内外离子浓度恢复正常的过程。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其作用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本身收缩能力和心率。前三项主要影响搏出量的改变。心肌的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越大,心室肌初长增加,收缩力增加,故使每搏输出量增加。但若前负荷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时,每搏输出量反而减少。心肌的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射血阻力增大,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加大,心室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量又可增加。形成搏出量先少后多的现象。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决定心肌收缩力量和

9、速度的心肌本身功能状态。它受神经、体液以及一些药物的调节。在同在的前负荷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越强,每搏输出量越多。心率。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故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160次/分),心率增快,则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3.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答: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循环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心肌收缩射血推动血流前行的动力和血液向外周流动时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做为形成动脉血压的辅助条件,可以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使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凡是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各种因素,均可使血压改变。主要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

10、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匹配、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故脉压增大。反之,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加大。外周阻力增大,主要影响的是舒张压,使之明显升高,故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大动脉动壁弹性降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增大。但老年人大动脉硬化的同时,常伴有小动脉硬化,口径变小,外周阻力也增大,则舒张压也会升高。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比值下降,多发生于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被舒血管物质作用而舒张,血管容量增加,此时

11、都会使血压下降。4.描述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答: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自脊髓胸段发出换元后,节后纤维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房攻心室收缩力加强。这些作用分别称为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收缩减弱、传导速度减慢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体内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单一支配。其末梢释放去甲肾

12、上腺素,与血管膜上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安静时,交感缩血管纤维保持一定的电紧张性,以维持血管一定收缩状态。当其兴奋时,使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上升。5.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及其特点。答:心脏的兴奋是通过心内特殊传导系统传布给工作细胞,使心房、心室兴奋后,产生收缩活动。其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是:窦房结产生兴奋心房内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房肌心室肌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最慢,产生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先收缩,心室再收缩,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以保证足够的射血量。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可使整个心室同步收缩。其生理意义是使心室同共产生合胞体式收缩,收缩力强,利于射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