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83587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明延寿之禅净思想闽南佛学院讲师 法缘中国禅宗在唐末五代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禅宗在唐末五代逐渐繁兴的过程中也分化为诸多派系,即分化为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之五家禅。在这五家禅中法眼宗是成立最晚的一个宗派,但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个派系。此宗系雪峰义存(822908)玄沙师备(835908)罗汉桂琛(867928)法眼文益(885958)正式成立宗派,文益之后传天台德韶(891972)永明延寿(905975)。法眼宗到了永明延寿时在南唐吴越国盛极一时。永明延寿是法眼宗著名的禅僧,他在继承禅宗的“以心傳心、见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自修自悟等思想的基礎上,广泛吸收华严宗和其

2、他宗派的心性思想而建立自己的“一心”,延寿立“一心为宗”调汇融合佛教各宗,将佛教一切经教纳入一心,会通禅教,提倡禅教一致,而且又以净土融合于禅,倡禅净双修,其本人也是身体力行,持戒清严,行道念佛,“日课一百八,未尝暂废。” 宋志磐:佛祖统记卷26,大正藏第49册,第264下。以下简称佛祖统记。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在当时威望极高,受到吴越王钱氏政权的优遇和支持,使得法眼宗于五代宋初时期于南方显赫一时,达到鼎盛。延寿所倡导的禅教一致、禅净双修等充满融汇、调合的思想理念,对后世佛教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宋明以降佛教的基本格局,永明延寿诚继六祖慧能之后“古今第一大善知

3、识也”! 雍正御制妙圆正修智觉禅师万善同归集序,乾隆大藏经第141册,第357页。一、永明延寿生平及其著作永明延寿,俗姓王,字冲元,本是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今浙江杭州),自幼信佛,聪颖好学,十六岁时作齐天赋,献给吴越王,受到钱王的赞赏。年二十八担任吴越国华亭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因擅自动用库钱购买动物放生,被判处死罪,押赴市曹处斩之际。吴越王元瓘(按:933941在位)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 佛祖统记卷26,大正藏第49册,第264下。已而色不变,延寿面对死刑,镇静自若,毫无惧色。遂赦免其罪,听令出家,礼当时居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延寿出

4、家后非常用功修行,“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6,大正藏第51册,第421下。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时间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初于天台山天柱峰下习定九旬,于其间闻法眼宗文益之弟子天台德韶禅师之名,前往参扣,一见而深器之,密授玄旨,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 同上。延寿居天台山时,还常在国清寺里,结坛修习法华忏,后来又往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 住持奉化雪窦寺,“除诲人之外,常于瀑布前坐讽禅默。”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28大宋钱塘永明寺延寿传,大正藏第50册,第877中。由是学侣云集,声名大振。宋太祖建隆元

5、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又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今净慈寺)担任第二代住持,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之多。忠懿王仰其德行赐“智觉禅师”之号, 佛祖统记卷26,大正藏第49册,第264下。延寿大师在永明寺一住就达十五年之久,后人据此称其为“永明延寿”。在北宋开宝七年(970),大师又入天台山度戒众约万余人。同年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于开宝八年(975)示寂,年七十二岁。延寿大师一生著述颇丰,尤以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影响最大。另有注心赋四卷、唯心决、定慧相资歌、神栖安养赋、警世、观心玄枢各一卷,以及大量诗

6、偈赋颂等。大师之著作其理高远,其论雄健,以折中融合为特色。法眼宗虽于宋代中叶逐渐衰微,但延寿之巨著却流传千古,甚至远播海外。据载,高丽国光宗大成王“览师言教(按:宗镜录),遣使斋书,叙弟子礼,奉金镂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人,亲承印记,归国各化一方”, 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9,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第3册,第240页。于是法眼一宗大行于海外。延寿之禅风,不仅继承了六祖慧能、圭峰宗密、清凉文益、天台德韶之优良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其突出特点就是:会通禅教、融净入禅、综合折中。 二、永明延寿之禅法思想永明延寿之禅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会通禅教,主张禅教一致。他在继承禅宗“以心传心,见性成

7、佛”和“即心即佛”、自修自悟等思想的基礎上,广泛吸收华严宗和其他宗派的心性思想而建立自己的“一心”,其目的就是以禅宗的一心去融合佛教各个宗派,以一心去统摄佛教一切经教。所以他在其所编撰的宗镜录自序中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宗镜录序,大正藏第48册,第417上。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正是延寿一生弘扬的根本思想。他的其它著述,基本上还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一心为宗的思想。这“一心”可谓“深心妙用”,从总体上讲,既契合达摩“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众生心性之旨,又不违法眼一系贵在圆融之风。1、 举一心为宗,对心性的重视。延寿思想的根本既是“立一心为宗”,因此他对心性非常的重视。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

8、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宗镜录序,大正藏第48册,第416下。延寿这是认为此“心”乃是十方诸佛之所证,也是一代时教之所诠,乃至是教理行果之所归,信解证入之所趣,一切诸圣贤所有言论无非是在解释“一心”,上来诸祖师大德也是依“一心”而有所证,并弘扬此“一心”法,所以此“一心”实在是最尊最胜。据此延寿认为大乘经典,千经万论无不是在说“一心”法。在宗镜录卷二十五中他说,妙法莲华经,妙法即是绝待真心称之曰妙,莲花出水无著,即喻心性随流堕凡而不染垢。 宗镜录卷25

9、,大正藏第48册,第555页下。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者,是一心所证法;佛华严者,是一心能证之人。摄所归能,人法冥合,皆是一心。 宗镜录卷25,大正藏第48册,第556页中。名维摩经,其旨在于阐明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莹,处凡而不垢,在圣而不净,故云自性清净。 宗镜录卷25,大正藏第48册,第556页下。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以金刚喻本心不动,以不动之本心,则能了悟般若真智,而达涅槃彼岸。 宗镜录卷25,大正藏第48册,第557页下。总之,大乘之经,千途异说,随顺机宜,但无不指归一心法。所以“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此心门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实,余

10、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者,一心是。”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6页上。“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6页上。延寿在这里无非是强调一心乃是诸佛之心要,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是众圣解脱之门,可见“一心”之重要,在万善同归集卷上他还说: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册,第958中。据以上可知,“心”是延寿哲学上的本体、核心,也是实现其超越追求的终极关怀。在他的观念里,一切佛法终

11、不离心,甚至所有凡圣事理、善恶诸行,均归于心。延寿正是在心的本体上统摄事理、善恶、凡圣,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整合禅教、禅净、性相等。 那么延寿所谓“一心”到底具有怎样的含义呢?在他的著作中有较为集中的论述,如宗镜录卷二中说: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5页中。 如来藏者,即一心之异名。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5页中。 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

12、身。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5页上。今依先德,约相分别,心略有五义:一、远离所取差别之相;二、解脱能取分别之执;三、遍三际无所不等;四、等虚空界无所不遍;五、不堕有无一异等边,超心行处,过言语道。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6页下。一心之体,本来寂灭,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诠量,谈其妙体,唯有入者,只在心知。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6页下。如大涅槃经云:师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云: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宗镜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426页中。由以上这些引文来看,延寿所谓“一心”,是指宇宙诸法的本

13、来性体,是世界之本源。也即是禅宗所常说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名为佛性,一切众生皆具有此佛性,皆可以成佛。也名为法身、真如、本性。从无始来,真如本性具足一切功德,心体本来寂灭,不可言说,不可思虑,唯证乃知。延寿在宗镜录的序中还说此“心”是本来清净,空寂无相的,一切众生都具有此心,但众生之心性因受“无明贪爱”掩覆,而轮回于三界生死之中。然而人们如能“反境观心”,体悟本有的清净真心,便可达到觉悟解脱。 参见宗镜录序,大正藏第48册,第415页下。可见延寿在这里所表达的心性之意与达摩在二入四行论中所说的“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伪归真,凝住壁观,就可以达到“无自无他,凡圣

14、等一”,“与理冥符”,“寂然无为”的境界。 参见陈正译椎名宏雄天顺本菩提达摩四行论,中国禅学第二卷,中华书局2003年5月版,第20页。乃至与慧能所说的“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1页。“识自本心,是见本性” 同上,第18页。如出一辙,无非是在表达禅宗一向所强调的“自性清净”,但为客尘妄想所污染,不能显了,如果能识自本心,“自修自悟”,便可以见自本性的禅法思想。所以延寿说他这一观心见性的道理,正所謂:“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是“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按:佛陀逝世于娑罗双树林称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

15、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 宗镜录序,大正藏第48册,第416页中。 延寿在宗镜录中还引用大乘起信论中“一心开二门”的观点来说明一心。在宗镜录卷三,延寿引古德广释一心说:望一如來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谓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別。众生即涅槃,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一际也。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谓随熏转动,成于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 宗镜录卷3,大正藏第48册,第434页下435页上。延寿引用大乘起信论中“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其目的在于说明真心和妄心从根本上说是不二的,妄不过是依真而起,两者相即不二。真妄既然不二,延寿据此进一步认为心佛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宗镜录卷五他说:此一心常具真如、生灭二门。又真妄各有二义:一、真有不变随缘二义;二、妄有体空成事二义。谓由真不变,故妄体空,为真如门;由真随缘,故妄识成事,为生灭门。以生灭即真如故,诸经说无佛无众生,本来涅盘,常寂灭相。又以真如即生灭故,经云: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