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835338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年类风湿病――讲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幼年类风湿病讲稿一、概述儿童类风湿病(juvenile rheumatoid disease,JRD)是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比较多发的结缔组织病。定义为至少一个关节、至少6周有慢性不明病因的滑膜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可伴有肝、脾、胸膜和心包等内脏损害,且迟早会出现关节炎症状。经治疗多能缓解,有自愈倾向。若反复发作可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二、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内因主要为胎禀不足、脏腑虚损、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膜理不固,外因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因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肢体失养。湿浊、痰火、瘀血互结,日久

2、内舍肝、肾、筋骨,终致关节失养挛缩。风寒湿热之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热,或寒邪、湿邪从阳化热,正邪交争,可致反复发热。日久阳浮阴弱,以致低热持续,汗出而热不解。寒湿凝聚,着于经络关节,或化瘀化热,气血痹阻,津液滞于络内,渗于络外,发为关节肿痛。邪恋日久,耗伤阴津,出现眼干口燥、关节不利诸症。营卫不和,阴盛阳弱,阳气难达四末,则晨起关节僵硬。津血内伤,复感外邪,湿浊、痰火、瘀血久蕴而成皮下小结、淋巴结肿大、关节活动受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虚生化不足,精微不荣肌肉,日久致肌肉瘦削萎缩、面色萎黄,心悸神疲。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同源,以养筋骨。若肝肾精血不足,邪气侵袭筋骨,痹阻

3、经络,流注关节,渐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终成残疾。由上可见,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亏损,标实有外邪、瘀血、痰浊之不同。主要病机特点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病位主要在关节、筋骨、肌肉。一般病初以邪实为主,久病则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三、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至今不明确,发病可能与免疫、感染及遗传有关。在部分患儿血清中能检测到类风湿因子(RF,即抗IgG抗体)和抗核抗体,关节滑膜液中总补体下降,提示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本病起病时往往合并感染,如链球菌、支原体、风疹病毒等,但至今为止未找到某一特定的致病微生物。近年来发现少关节型病儿中与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相关,某些免

4、疫缺陷和先天性低补体血症患者易患本病,认为染色体基因遗传起一定作用。四、病 理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的慢性非化脓性滑膜炎。早期关节滑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浆细胞浸润,继之滑膜增厚,肉芽组织增生,侵及软骨、关节面引起粘连,最后关节强直、畸形或半脱位。胸膜、心包膜、腹膜可发生非特异性纤维素性浆膜炎。类风湿性皮疹的组织学改变为上皮下小血管炎。其他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角膜炎,肝脾肿大等为淀粉样病变所致。五、临床表现本病可早发于24岁,也可晚发于810岁,临床起病可分为下述3型,临床表现包括关节与关节外症状。(一)全身型:又称急性发病型Still型),多见于24岁幼儿,约占儿童类风湿病的1/51/4。以全

5、身症状起病,弛张发热,常高达40以上,可以自然缓解,但易复发。发热期常伴有一过性多形性皮疹,随体温的升降而时隐时现。胸膜、心包或心肌可受损,淋巴结、肝、脾常有不同程度肿大。白细胞计数升高(15109/L)和贫血;类风湿因子(RF)阴性。发热几乎都先于关节症状,从而使临床诊断成为棘手问题。部分本型患儿可在6个月内发展成为慢性关节炎。(二)多关节型:多见于学龄儿童,以多个关节受累起病,有RF阴性和RF阳性两类。临床表现与成人患者基本相似,尤以RF阳性多关节型更接近成人型。起病缓慢,低热、纳呆、消瘦。特征是进行性的多发性关节炎,随后伴以明显的线改变与关节破坏。关节病变可由一侧发展到对侧,由指、趾等小

6、关节发展到膝、踝、肘等大关节。先呈游走性,然后固定于对称性的多关节,产生肿痛和活动受限。手指呈梭形改变,膝、腕、踝关节腔可有渗液,关节晨僵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疾病活动度相一致。慢性炎症可持续周或数月,关节病变大部分呈反复发作,且病情递次加重,多次受侵关节的周围组织发炎变厚,皮肤肌肉萎缩,终至病变关节发生畸形和强直,并常固定于屈曲位置。50以上RF阳性的多关节型JRD患者可发生这种严重的关节炎,且多伴抗核杭体阳性。(三)少关节型是较多见JRD。全身症状轻微,有低热或无热,往往只出现单个关节症状,一般至多不超过4个关节,且主要累及膝、踝、肘等大关节,无严重的关节活动障碍,RF阴性。本型可并发虹膜睫状体

7、炎,尤其多见于女性患儿。虽然这此病人的关节炎可能不严重,但虹膜睫状体炎却能持续活动,以致严重损害视力,其中约2/3患者抗核抗体阳性。本型患者有的可出现髋、腰及骶髂关节受累,甚至发展为强直性脊椎炎,后者与HLA-B27相关。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JRD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急性期可有贫血;全身型JRD的病人常有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也增多,少数呈类白血病反应;血沉增加。2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可以作为诊断根据,其阳性率为1030,阴性者不能否定类风湿疾病。HLA检测有助于预后估计与强直性脊椎炎的早期诊断。3其他:血清白蛋白降低;r球蛋白及IgG、IgM、IgA均可增高

8、;C反应蛋白多呈阳性;抗核抗体可阳性;30ASO可增高。4X线检查:早期示关节附近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模糊;后期关节面骨质破坏、融合、纤维化、畸形,关节强直。七、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诊断可参考美国风湿病协会1989年修定的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下。(2)一个或几个关节炎症,表现为关节肿胀或积液,以及具备以下2种以上体征:如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活动时疼痛或触痛及关节局部发热。(3)病程在6周以上。(4)根据起病最初6个月的临床表现,确定临床类型:多关节型:受累关节5个或5个以上。少关节型:受累关节4个或4个以下。全身型:间歇发热,类风湿皮疹,关节炎,肝脾肿大及

9、淋巴结肿大。(5)除外其它类型幼年关节炎。如果只有典型发热和皮疹而不伴随关节炎者,应考虑可能为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如果合并关节炎,可确定为全身型JRA。(二)鉴别诊断1风湿热:关节症状以大关节为主,多呈游走性和多发性,急性期过后功能可完全恢复,不遗留畸形,X线无骨质损害。风湿热时多有心脏炎,ASO滴度增高。2结核性关节炎:有结核病史,多为单个关节受累,常见于髋、腰椎、颈椎。关节以骨破坏为主,有时伴寒性脓疡。3化脓性关节炎:为单个关节受累,局部红肿热痛,有明显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4败血症: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血培养可获致病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

10、细胞比例升高。5系统性红斑狠疮:面部蝶形红斑,肾脏受累率高,关节畸形少见,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阳性率高。6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8岁以上儿童。很少侵犯腕和指关节。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阴性。肯定诊断依据为X线的典型骶髂关节炎的改变。当骶髂关节还没有发现病变时,较难与少关节炎型鉴别。7血液病:小儿急性白血病由于病变侵犯长骨骨骺端红髓延及骨膜和关节囊,亦可出现关节肿胀及骨痛。恶性组织细胞病时可出现高热,皮疹和全身关节疼痛。镰状细胞贫血由于骨膜受累和骨微梗塞可出现关节周围炎和指趾炎。血液及骨髓检查能明确诊断。8免疫缺陷病:特别是选择性IgA缺乏症,伴性遗传的先天性

11、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杂合子C3成分缺乏症等均可出现关节炎。临床上不易与JRD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每个慢性关节炎患儿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八、中医治疗(一)内治法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发作期与稳定期。风寒湿热之邪是本病之标,气血亏损、肝肾不足是本病之本。初起病情实多虚少,宜治标为主;反复不已,虚象毕露,宜扶正为主。病程中往往寒热虚实错综出现,或相互转化。因此,随证施治中应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骨、利关节等治则;后期尤应注意久病多瘀、久病多虚、久病及肾的原则,注重化瘀、补虚、温肾,使变形的关节得以恢复。1湿热入侵,流注经络治法:清热解毒,祛瘀通络方药:清络饮加减。2邪热内传,气营两燔治法:清气

12、泄热,凉营化斑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3寒湿入侵,气血郁滞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乌头汤加减。4阴血不足,肝肾亏损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二)外治法1川乌10g,生草乌10g,生附子10g,生半夏10g,洋金花3g,冰片3g。煎汤熏洗,每次2030分钟,日次。或研末,水调或黄酒调或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日1次。治疗JRD寒湿偏胜者。2当归、青风藤、宣木瓜、炒赤芍、透骨草各15g,防风10g。水煎熏洗。用于湿热痹证。(三)其他疗法1针灸:取曲池、合谷、外关、大椎为主穴,采用泻法,不留针,每日次,用于本病初期;发热较甚者,取足三里、阳陵泉、环跳、昆仑为主穴,采

13、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次,用于本病下肢关节肿痛者;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腕骨为主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次,用于本病上肢关节肿痛者。2推拿:清肺经、清天河水、清肝经、推坎宫、运太阳,每日次,用于本病初起,热在气营之证;推三关、退六腑、开天门、按揉足三里、拿委中、揉昆仑,每日1次,用于本病缓解期,关节屈伸不利者。3穴位注射:依针灸所取穴位,木瓜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每次0.20.5ml,穴位注射,每日1次,以疏经通络止痛。九、西医治疗JRD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治疗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地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降低关节畸形率。(一)一般

14、原则: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增加营养,采取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姿势。有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运动受限等病变时则应配合理疗、按摩和医疗体育,必要时作矫形手术。(二)抗炎药物治疗:治疗JRD主要是应用抗炎药物,根据药物作用长短分为快作用(非甾类抗炎药)类、慢作用(病情缓解药)类、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非甾类抗炎药物(NSAID):治疗JRD的常用药物。(1)萘普生:为高效低毒抗炎剂,长期服用耐受良好,剂量为每日10mg/kg,分次口服,副作用为出血时间延长和胃肠道反应;(2)布洛芬:对各种类型JRD都有效,剂量为每日50mg/kg,毒性低于吲哚美辛,偶有轻度液体贮留、胃肠道反应及血清转氨酶增高等副作用;

15、(3)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为强力长效抗炎剂,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次顿服,小儿酌减,长期服用应注意血象及肝、肾功能;(4)吲哚美辛(消炎痛):用于全身型JRD和严重多关节炎型,剂量为每天0.51mg/kg,分23次口服,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副作用以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个别人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凝血机制异常忌用;(5)阿司匹林:我国类风湿病人对它耐受性差,目前已较少应用,开始剂量为每日80100mg/kg,分46次口服,经710天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减量,治疗JRD曾有致肝损害和Reyes综合征的报道;(6)双氯芬酸(扶他林):是一种新型强效消炎镇痛药,特点为药效强、不良反应少,个体差异

16、小,可有效地控制全身性JRD的发热并改善关节症状,剂量为每日13mg/kg,分34次口服,长期服用无蓄积作用。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不全和有溃疡史患者慎用。病情缓解药(DMARD):如NSAID类治疗36月无效,应加用治疗类风湿的二线药物,即病情缓解药。这些药物需用23月才显效,常与NSAID合用:(1)羟氯喹:每天57mg/kg,1次口服;(2)青霉胺:开始剂量每天5mg/kg,2周后渐增至每天10mg/kg;(3)甲氨蝶呤(MTX):每周次口服,0.250.4mg/kg;(4)金制剂:注射用药较口服更为有效。类固醇激素菜:仅用于全身型JRD出现内脏受累,特别是伴有心肌和眼部病变者,宜尽早采用大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