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崖州建筑的文化渊源.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835098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崖州建筑的文化渊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统崖州建筑的文化渊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传统崖州建筑的文化渊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崖州建筑的文化渊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崖州建筑的文化渊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崖州建筑的文化渊源 作者:萧烟 来源:现代青年2021 年第 05 期 自古以来,崖州就是一个边地概念。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由大汉王朝开赴岭南的三路大军在扫清了南越国之后, 王朝疆域开始向海上拓展,海南岛便有了最早的行政区划,即珠崖、儋耳二郡的设置。其中的 珠崖,就具有海疆边地之内涵。 由珠崖演变成崖州,其行政中心的位置几度漂移,先后在儋州、琼山等地设置,其疆域大 体也包括了三亚这片海南岛最南端区域。即使在唐朝,作为行政州的崖州管辖范围仅限于琼 北,但其上级督政机构崖州都督府就统管了当时的海南三州,包括振州,即以三亚为中心的琼 南地区。 宋朝开宝五年(972 年),崖州开

2、始成为琼南行政区域,崖州文化的概念渐渐固化下来, 其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堆积也越来越丰厚。 因为属于地理末梢,陆地边缘,崖州文化从一诞生就具备与生俱来的独有秉赋。崖州文化 与整体海南岛文化一脉相承,又因为位置上的终端色彩,这一带的民系更加丰富,文化更加多 元,在海南岛文化中呈现出独特的气质。这些气质沉淀在建筑上,其建筑也别具一格,具有强 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呈现出璀璨多姿的包容色彩。 老宅院背后,小洋楼倨傲地探出头来 传统的崖州建筑,拥有深厚的中原文化渊源,更多传承了岭南建筑风格,揉和了海南黎苗 民族的文化元素,也融入了其他民系的建筑色彩。同时,因为四面环海,崖州建筑又不可避免 地受到海上丝绸

3、之路的异域风格影响。 传统的崖州建筑可分为公共建筑和民居。公共建筑分为寺庙、祠堂、学塾、馆舍,以及砖 塔、牌坊、桥梁、井渠等等。民居可分为传统汉族民居、骑楼、回族民居、黎苗茅草屋、疍家 棚等等。茅草屋和疍家棚在三亚境内基本消失,存留下来的老骑楼也寥寥无几。虽然在三亚老 城区对骑楼建筑有所传承,却并没有汲取精髓,也不成规模,如今多湮没在棚户区的改造中; 只有主城区的解放路样板街,还依稀让人看到骑楼的影子。传统的回族民居也经历了数代发 展,回新村残留的院落房屋多已荒废,羊栏老街的临街老宅也只剩寥寥两三处,后起民房只追 求空间最大化,基本上迷失了民族传统。 堂屋大门的门环(摄于海棠区风塘村) 如今最

4、具代表性的崖州民居建筑,还属在崖州区最为集中的汉族传统民居,留存的数量最 多,且还在大面积使用。这些民居大多呈院落布局,由围墙、门楼、照壁、天庭、房屋构成。 房屋又分为正房、厢房,有时还有耳房、小房等等。 房屋的布局一般为正房與左右厢房组合成三围式,正房一般三间,即中心堂屋连着两侧的 居室。堂屋为通间,居室一般分前后两间,里间固定用作睡觉,外间用于梳洗和工作,也用作 睡觉。正房两侧,有时还连着一两间耳房,或用于居住,或当作仓库或厨房。厢房从正房两侧 延伸出来,一般都是三间,用于居住或留客,中房一般就是会客厅。厢房的末端,有时还连着 一两间小房,多为后来搭建,不在最初规划内。 建筑主体的三围,加上位于中轴线上的照壁,构成四合,院墙很工整地按照这轮廓围合, 形成了规整的四合院。有时为了节省土地,照壁会镶嵌在院墙正中,门楼跟北方四合院一样多 设置在东面;院门有一层和两层之分,其气派程度与房主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这种布置,就是传统崖州民居的经典布局。 当然,受经济条件和土地限制,有些民居只有一排正房,或者在正房一端衍生出一列厢 房,构成曲尺形。普通人家,土地再怎么受限制,也会拥有一个小院落,多用围墙隔离,也有 种植蒺藜或者灌木围合,都带有院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