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833325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辑词条 灰飞虱目录隐藏基本信息 详细特征 病原及发病现状 防治办法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 分 布 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 寄 主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 识别特征属于同翅目飞虱科。 编辑本段详细特征成虫:长翅型体长(连翅)雄虫3.5毫米,雌虫4.0毫米;短翅型体雄虫2.3毫米,雌虫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雌虫则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前翅近于透明,具翅斑。胸、腹部腹面雄虫为黑褐色,雌虫色黄褐色,足皆淡褐色。 卵:呈长椭圆形,稍弯曲,长1.

2、0毫米,前端较细于后端,初产乳白色,后期淡黄色。 若虫:共5龄。 第1龄若虫体长1.01.1毫米,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胸部各节背面沿正中有纵行白色部分。 2龄体长1.11.3毫米,黄白色,胸部各节背面为灰色,正中纵行的白色部分较第1龄明显。 3龄体长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浓,正中线中央白色部分不明显,前、后翅芽开始呈现。 4龄体长1.92.1毫米,灰褐色,前翅翅芽达腹部第1节,后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 5龄体长2.73.0毫米,体色灰褐增浓,中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后缘并覆盖后翅,后胸翅芽达腹部第2节,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越冬若虫体色较深。

3、编辑本段病原及发病现状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3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

4、28左右,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在辽宁盘锦地区亦能安全越冬,不会大量死亡,在3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产生麻痹冻倒现象,但除部分致死外,其余仍能复苏。当气温超过2无风天晴时,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物植株的部位较高,并常向田边移动集中,因此,田边虫量多,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成虫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每个卵块的卵粒数,由12粒至10余粒,大多为56粒,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短病及

5、条纹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防治办法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 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 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及其防治 灰飞虱是一种重要媒介昆虫,能传播多种病毒病,近年来在江

6、苏省已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及玉米粗缩病大面积流行,这些病害如控制不好可造成作物毁灭性的损失,对粮食生产威胁极大。一、症状与发生规律 1、条纹叶枯病症状:水稻苗期、分蘖期至拔节期、孕穗期都可受灰飞虱传毒危害,其中最易感病生育期在苗期至分蘖期。早期发病株先是在心叶(苗期)出现与叶脉平行的不规则褪绿条斑或黄白色条纹,以后常连成褪绿大片,使叶片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上述褪绿短条斑。其后,新生的心叶逐渐发黄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粳稻和部分高秆籼稻品种尤其明显,多数籼稻心叶发病后不卷曲下垂,部分粳稻病株在发病中后期有老叶发红现象。苗期显症发病,常常导致枯死;分

7、蘖期发病,病株分蘖常减少,重病株多数整株死亡;穗期发病,病穗畸形、不实。发病规律:条纹叶枯病病毒主要在灰飞虱体内越冬,部分在大麦、小麦和杂草病株内越冬,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3月下旬至4月中旬越冬灰飞虱若虫羽化后,在麦田及禾本科杂草上产卵繁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代成虫羽化后,正值麦子成熟和收割,遂大量迁入秧田和早播直播稻大田危害和传播病毒。1020天后在秧田、早栽中晚稻大田及早播直播稻田出现第一次显症高峰,以后随灰飞虱在大田继续传毒危害可出现第二、第三显症高峰。10月上中旬第六代灰飞虱若虫孵化,水稻成熟后带毒灰飞虱若虫迁入田边禾本科杂草和麦田中危害并越冬。 2、黑条矮缩病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

8、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状突起。发病规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

9、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二、三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麦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但在单季晚稻种植区,病毒也能完成麦-晚稻-麦的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籼稻发病重于粳稻

10、,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3、玉米粗缩病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但发病越早症状越重, 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多提早枯死。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多不结实。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发病规律: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玉米粗

11、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同一种病毒。粗缩病毒在大、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狗尾草等植物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增殖和越冬。灰飞虱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但在玉米上不能繁殖。在第二年玉米出土后,粗缩病毒借灰飞虱传染到玉米苗及杂草上,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获毒时间最少为1天,虫体内循回期为1015天,最短传毒时间为5小时。玉米感病后的潜育期为1520天。玉米7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7叶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关系密切。二、防治技术在本市,除黑条矮缩病目前尚未发生外,其他两种病害都

12、已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虽然本市水稻栽培类型为单季晚粳,但黑条矮缩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3种病毒病主要防控措施如下: 1、选用抗耐病品种高产优质的抗病品种尚在选育中,但目前种植的水稻、玉米诸多品种对相关病毒病的耐病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生产上可选择一些耐病性表现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2、调整播种期随着一代灰飞虱成虫的羽化及小麦的成熟收割,5月底6月初灰飞虱由麦田大量向水稻、玉米等寄主上迁移,调整播期是为了使作物易感病生育期避开灰飞虱成虫迁移扩散盛期,从而减少其传毒的机会。水稻秧苗期最易受到灰飞虱传毒危害,因此移栽稻落谷期要适当推迟到5月20日左右,从而使秧田揭膜期避开灰飞虱的迁飞高峰。玉米7叶期

13、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7叶期如果与灰飞虱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因此春玉米播种最好在4月20日之前结束,夏玉米以6月10日后开始播种为宜,尽可能避免在5月份播种。 3、优化田块布局麦子黄熟后,灰飞虱若虫能就近向禾本科作物上转移,成虫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迁入这些作物田,因此,水稻秧田、玉米田应远离麦田,要避免一家一户在麦田附近孤立育秧,最好能集中连片育秧,便于灰飞虱统一防治。 4、覆盖防虫网移栽稻秧田揭膜后用防虫网或者无纺布覆盖,可有效阻隔灰飞虱接触稻苗,避免其在秧田取食、传毒。该措施对秧苗素质无不利影响。 5、清除杂草秋收之后及时灭茬,清除田间、四边杂草,可

14、以减少灰飞虱和病毒的越冬越夏寄主,从而减轻病毒病的危害。 6、化学防治化学防治3种病毒病的关键,是消灭灰飞虱防止其传毒。针对灰飞虱的世代发生和迁移传毒规律,要在麦田、秧田、大田分阶段用药,重点抓好麦田一代若虫高峰期、苗期一代成虫迁入盛期的灰飞虱防治,药剂可选用吡蚜酮、毒死蜱、异丙威、扑虱灵等,田埂及附近如有杂草也要喷到药,连续用药时要注意药剂交替轮用。现没播种玉米要搞好种子药剂处理,可用70%福蝶牌吡虫啉可分散粉剂10克拌1kg玉米种子进行包衣。防治玉米粗缩病关键是治虫,因此,要科学选用合适的杀虫剂,可应用10%吡虫啉20g/亩或25%吡虫啉1520克或3%啶虫脒1520g/亩或者5%啶虫脒1

15、0-15g/亩,混用2.5%高效氯氰5080ml/亩等菊酯类农药喷雾,隔34天一次,连喷23次。要注意喷洒田边和地内杂草,而不要仅仅喷洒玉米植株。编辑词条 噻嗪酮理化性质及简介噻嗪酮(扑虱灵) 通用名称:噻嗪酮 英文通用名称:buprofezin 化学名称: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 分 子 式:C16H23N3OS 分子量:305.4 理化性质: 外观 白色晶体(工业品为白色至浅黄色晶状粉末)。 熔点:104.5-105.5。 蒸气压:1.25mPa(25)。 密度:1.18(20)。 溶解性:水中为9mg/L(20),氯仿中520g/L,苯中370g/L,甲苯中320g/L,丙酮中240g/L,乙醇中80g/L,己烷中20g/L(均为25)。 稳定性:对酸和碱稳定,对光和热稳定。 制剂:25%乳油;25%可湿性粉剂;40胶悬剂. 编辑本段主要应用应用:本品为对鞘翅目、部分同翅目以及蜱螨目具有持效性杀幼虫活性的杀虫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