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82619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试卷(四).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试卷(四)班级_学号_姓名_分数_一. 选择题:.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据此回答:1. 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中都曾宣布独立的省分是:( )A.江苏 B.安徽 C.广东 D.江西2. 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中,曾经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宣告独立的历史现象。这些“独立”的准确含义是: ( )A.强调地方政府的区域自治 B.实行民主共和的分权原则C.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D.坚持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3.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不同点是: ( )A.孙中山的号召或领导 B.都是武装斗争C.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 在二次革

2、命和护国运动中,都曾经首先宣布反对袁世凯的国民党籍都督是: ( )A.李烈钧 B.黄兴 C.唐继尧 D.陆荣廷5. 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受新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B.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未变C.国际形势的影响 D.先进政党的建立6.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探索最终失败的决定因素有: ( ).中国社会性质 .阶级特点 .斗争目的 .斗争方式A. B. C. D.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独裁专制,倒行逆施,遭到人民反对。据此回答:7. 袁世凯将民主制度破坏贻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标志是: ( )A.解散国民党 B.改内阁制为总统制C.修改总统选举法

3、,规定总统连选可以连任 D.刺杀宋教仁8. “宋教仁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共和与专制的矛盾 B.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D.袁宋二人的权力之争9. 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均以短命而告终,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袁、张错误估计了形势,行事仓促C.袁、张未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D.复辟与反复辟力量对比悬殊10.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共同点是: ( )A.都是反袁斗争 B.都是反对帝制斗争C.都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D.都是反对北洋军阀独裁专制的斗争11. 段祺瑞与袁世凯统治相同之处是: ( )A.加强独裁专制 B.处心积虑复辟

4、帝制C.都得到英美帝国主义支持 D.统治时都出现大规模军阀混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据此回答:12. 辛亥革命后,通过策动民族区域“独立”的方式侵华的国家是:( )A.英俄 B.俄日 C.英日 D.英俄日13. 美国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是: ( )A.防止中国成为美国的战争对手 B.防止日本取得独霸中国地位C.维护美国中立立场 D.防止中国成为战胜国14.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仍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争夺。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日本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企图独霸中国B.帝国主义通过控制各派军阀明争暗斗C.英美联合与日本相抗衡 D.英美在此期间获得侵华优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

5、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请回答:15. 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条件是: ( ).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 .分散的封建经济是其基础.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A. B. C. D.16. 下列符合军阀割据时各派军阀之间关系的表述是: ( )A.滇、桂系军阀完全服从于控制北京中央政权的大军阀B.皖、奉系同为日本支持,二系始终合作C.直系控制北京中央政府时,必然把皖系完全排挤出中央政权D.各派系间既有争夺,又有勾结17. 曾控制过我国沿海地区的军阀有: ( ).直系 .奉系 .皖系 .桂系 .晋系A. B. C. D.18. 近代军阀混战实质上反映了: ( )A.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利益

6、的冲突 B. 各派军阀争夺土地和人口 C. 各派军阀争夺中央政权的控制权 D.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的失控局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猛烈抨击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据此回答:19. 新文化运动发生时,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权的是: ( )A.袁世凯 B.冯国璋 C.黎元洪 D.段祺瑞20. 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北洋军阀独裁专制导致中国政治日趋腐败B.尊孔复古思想的到处泛滥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D.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21.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 )A.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B.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C.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民主共

7、和观念深入人心22.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B.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C.打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D.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23.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 )A.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开始兴起 B.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C.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 D.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24.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C.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D.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辛亥革命后,以张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据

8、此回答: 25. 甲午年状元张謇受甲午战争的败局影响,毅然挂冠从商。这表明他: ( ).把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使命 .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用实际行动批判科举制度 .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A. B. C. D.26.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把重点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发展空前,钢铁业没有得到较大发展,其重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的发展缺少资金B.清政府内部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C.重工业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D.西方国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和外商企业的激烈竞争27. 民国初年,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有: ( ).张謇 .周学熙 .荣宗敬 .陈启沅A. B

9、. C. D.28. 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的实业家是: ( )A.周学熙 B.荣宗敬 C.孙中山 D.张謇29.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B.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准备了阶级基础C.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0.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B.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D.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制约31.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均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社会性质没

10、有改变 B.封建残余势力十分强大C.帝国主义势力仍然存在 D.人民群众尚未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道德、文学等领域。据此回答:32.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其中“民主”的含义是:( )A.三民主义的民权思想 B.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C.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D.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33. 新文化运动把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指向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落后B.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D.当时北洋政府推崇尊孔复古思想逆流34. 之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 ( )A.

11、进一步反封建 B.反对尊孔复古C.主张学习西方 D.主张民主共和35.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点有:( ).西学的影响是产生的根本原因 .具有群众运动特征.都为改革或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其核心内容A. B. C. D.中国近代史试卷(四)答题卡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二.材料题:3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二)由各军队联名要求共和。(三)用武力胁迫要求共和。(摘

12、自段祺瑞与皖系军阀) 材料二: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也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摘自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昌之世,而欲从一姓威严驯服亿兆,尤为事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国民,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摘自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请回答:.材料一中段祺瑞“联名要求共和”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他“决不多发一言”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的目的又是什么?.据上述材料,有人说段祺瑞是“三造共和”的功臣,你是否赞同?为什么?3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