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826033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一)目的与意义1编发水资源公报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告我国水资源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引起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关注,提高全民的节水、惜水、保护意识,是编发水资源公报的主要宗旨。2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推进水资源统一规划和强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所积累的资料,是编制各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基础。(二)基本要求1水资源公报的编制工作,应考虑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兼顾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所需基础资料的要求,全面调查统计来水、蓄水、用

2、水、耗水、水质等有关资料,分析水资源变化情势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用水指标及用水效率和效益,揭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2为了满足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应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出两套数据成果。从2003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区体系,详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3年5月印发的全国水资源分区(修订稿)。各省、自治区可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二级区上报;各直辖市可按区(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区(县)套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城市中心区可以合并)。3编制水资源公报的资料来

3、源,应以收集利用有关部门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典型调查、观测试验和专题研究工作。人口、产值、产量采用统计主管部门的数据;水利工程、农田灌溉面积、林牧渔用水面积采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来水、蓄水、用水、水质统计分析所需资料以水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的为主,并收集其他有关部门的资料进行补充。4根据水资源公报编制内容拟定的20张表格,是反映水资源情势及开发利用状况的主要定量依据,是编制水资源公报的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项目含义,全面收集资料,按时逐项填报,不得随意改变表格形式或增减项目内容,更不可缺表漏项,以免影响流域和全国汇总。5公报中涉及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

4、等多年平均值,均统一采用19562000年平均值。(三)经济社会指标收集整理1与用水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指标,是分析现状用水水平和预测各项需水的基础数据,应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需要统计的主要指标包括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农田灌溉面积(包括有效灌溉和实灌面积)、林牧渔用水面积、牲畜头数等,并应结合用水分类的要求,对其中某些指标进一步划分为与用水项目对应的细目。2人口按城镇人口和农村(乡村)人口分别统计。城镇人口按照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具体划分原则参阅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3GDP和工业增加值一律按当年价格统计。GDP按第一、

5、第二、第三产业分别统计。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总产值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应按火(核)电工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500万元)非国有一般工业和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等三类分别统计。水力发电用水属河道内用水,应将其增加值从工业增加值中扣除。4农田实灌和林牧渔用水均按当年实际灌溉、用水面积统计。其中,将农田实灌面积划分为水田、水浇地和菜田,将林牧渔用水面积划分为林果灌溉、草场灌溉和鱼塘补水。水田指种植水稻为主的灌溉面积,水浇地指旱地的灌溉面积,菜田指专门用于蔬菜种植的灌溉面积,特别注意三者不能重复统计。临时抗旱点种的耕地不计入农田灌溉面积。5牲畜分为大牲畜和小牲畜,均按年底存栏数统

6、计。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和骆驼;小牲畜指猪和羊,但不包括鸡、鸭、鹅、兔等。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和内容填报表1。(四)来水分析计算1降水量 绘制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和距平图,以表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其与正常年份的差别;计算各分区的年降水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相比较,以反映各地区降水量的动态变化;选择若干雨量代表站统计各月的降水量,并与多年平均月分配情况进行比较。技术要求如下:(1)绘制等值线的底图大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上报图的尺寸可适当缩小。为了便于全国拼图,要求上报图中标明经纬度线(线距为20),并在省界线附近加注有关点据资料。(2)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的线值要

7、求为:25、50、200、400、600、800、1200、1600、2000、2400、3000、4000、5000毫米,各省级行政区在满足上报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加密等值线。(3)年降水量距平图的线值要求为:-50%、-30%、-10%、0、10%、30%、50%、100%,各省级行政区在满足上报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加密等值线。(4)根据单站雨量资料计算的分区年降水量,应与从等值线图上量算的进行比较,误差宜控制在5%以内,最大不超过10%。(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报的月雨量代表站数,按其所辖面积的大小确定:面积小于1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2站;面积为102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3站;面

8、积为204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4站;面积大于4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5站。代表站选定后,各年应保持不变,但应加报当年距平值最大和最小的代表站。(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和内容填报表2和表3。2地表水资源量 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计算各分区的地表水资源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相比较,以反映其动态变化;按水资源分区计算入海水量和出入国境水量(各省级行政区可根据需要自行计算出入省境水量);选择若干主要水文站(指主要江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统计各月的实测径流量,并与多年平均月分配进行比较。技术要求如下:(1)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天然年径流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9、单站径流还原和分区水量的计算方法可参考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8月印发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有关部分。(2)出入国境、入国际界河和入海水量应根据边境或入海口附近的水文站实测径流进行计算,对未控区采用间接方法估算。要求沿国际边境的省(自治区)按水资源二级分区填报出入国境、入国际界河水量,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填报入海水量。(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报主要水文站的个数按其面积大小确定:面积小于1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1站;面积为102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2站,面积为204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3站,面积大于40万平方公里的,选报4站。各年填报的水文站应保持不变,便于比较。(4)

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和内容填报表4和表5。长委、黄委按表5式样分别填报长江干流、黄河干流的主要控制站。3地下水资源量 指地下水体(含水层重力水)的动态水量,用补给量或排泄量作为定量依据。将评价范围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两大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各均衡区的补给量或排泄量;分析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重复计算量,确定各混合分区(平原与山丘混合)的地下水资源量。技术要求如下:(1)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用补给量法计算。评价范围为矿化度2g/L的面积。补给项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流入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含河道入渗、库塘入渗、渠系入渗、渠灌田间入渗等项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各项

11、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后作为地下水资源量。(2)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用排泄量法计算。排泄项包括河川基流量、未计入河川径流的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渗流出量、山间小型河谷平原的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地下水资源量。(3)平原区的山前侧渗流入量和河川基流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中由河川基流形成的补给量)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在计算混合分区地下水资源量时应予扣除。平原区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的水源主要来自上游山丘区,可用地表水体补给量乘以山丘区基径比估算基流入渗补给量。(4)南方地区除个别平原区外,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地

12、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可以简化。平原区只计算水田(含旱作期)、旱地(包括非耕地)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和灌溉入渗补给量,将两者之和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山丘区只计算河川基流量,将其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的河川基流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中由河川基流形成的补给量)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在计算混合分区地下水资源量时应予扣除。(5)各项补给量、排泄量的计算方法可参考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2002年8月印发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有关部分。(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和内容填表6。4水资源总量 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

13、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其基本表达式为:W=Rs+Up=R+Up-Rg (1)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s为地表径流量(河川径流与基流之差);Up为降水入渗补给量;R为河川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Rg为河川基流量。各种类型区的水量转化关系不同,资料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上述基本表达式进行变通,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有关成果,计算分区水资源总量。技术要求如下:(1)山丘区水资源总量计算。已知分区河川径流量(已还原)、地下水总排泄量和河川基流量,用下式计算分区水资源总量。W= R+Q总排-Rg (2)式中:Q总排为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即地下水资源量;其他符号意义同式(1)。南方山

14、丘区地下水主要以河川基流形式排泄,其他排泄量很小,可以将河川径流量近似作为水资源总量。(2)北方平原区水资源总量计算。已知分区河川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平原河道排泄量,用下式计算分区水资源总量。W= R+Up-Qup (3)QupQ河排(Up/U总) (4)式中:Qup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Q河排为平原河道的总排泄量;U总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其他符号意义同式(1)。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的平原区,地下水位一般低于河道水位或河底高程,Qup可按“零”处理,水资源总量为河川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3)南方平原区水资源总量计算。该类地区的水田、水面面积大,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

15、与北方平原区相比,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有很大差别。例如,水稻泡田期和生长期一般没有潜水蒸发,降水和灌溉的入渗补给量基本上排入河道,与河川径流重复,而且难以分割。因此,宜采用河川径流量加不重复量的办法计算水资源总量。W=R+Q不重复 (5)Q不重复(E旱+Q采耗)(Up旱Q旱总补) (6)式中:Q不重复为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的不重复量;E旱为旱地和水田旱作期的潜水蒸发量;Q采耗为浅层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Up旱为旱地和水田旱作期的降水入渗补给量;Q旱总补为旱地和水田旱作期的总补给量,即降水与灌溉入渗补给量之和;其他符号含义同式(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和内容填报表7。(五)蓄水动态分析1水库蓄水动态 按水资源二级区分大型和中型统计水库的座数、年初蓄水量、年末蓄水量和年蓄水变量。水库蓄水量统计应包括水利、电力和其他部门的所有大中型水库,没有观测资料的中型水库应进行蓄水量估算,并注意各库相邻两年间蓄水量的衔接。水库统计座数不要年年变动,如果变动,应说明原因。2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根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