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81301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琱生诸器人物关系的认识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Seen in Bronze Vessels Inscription of Diao-sheng 王泽文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五年、六年琱生簋和2006年11月新出琱生大口尊形器三篇铭文中的人物关系。结合文献及金文材料分析认为,召伯虎即伯氏、宗君,兄,是大宗宗子,代表公。妇氏即召姜,与召伯虎为夫妇。君氏为召伯虎之母,在五年簋和五年大口尊中尚在人世,但年事已高,在六年簋时已去世。幽伯幽姜为召伯虎称其先父先母。琱生即弟,与召伯虎为从兄弟,是小宗。烈祖召公即召公奭。关键词:西周金文 琱生 人物称谓2006

2、年11月陕西扶风五郡西村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其中有两件大口尊形器,自名为(为印刷方便,文中仍称为大口尊),有铭文113字, 刘宏斌:吉金现世 三秦增辉扶风五郡西村青铜器发现保护亲历记,文博,2007年第1期。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8期。宝鸡市考古队、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县新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器名考释参见李学勤先生意见。又,刘源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讨论中也指出这一点。内容与传世的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有密切关系,三器时间上前后相连。先结合各家的考释,将有关铭文抄录如下(尽量用通

3、行字体,分行以斜线标识):五年琱生簋(4292): 器物后面括弧里的数字是殷周金文集成的著录编号,下同。惟五年正月己丑,琱生(甥)有/事。召来合事。余献。妇氏以/壶,告曰:“以君氏令(命)曰:余老/止!公仆庸土田多(扰),弋伯/氏从(诉)。公宕其叁,汝则宕/其贰;公宕其贰,汝则宕其/一。”余于君氏大章(璋),报妇/氏帛束、璜。召伯虎曰:“余既/讯,(侯)我考我母令(命),余弗敢/乱。余或至(致)我考我母令(命)。”琱/生(甥)则堇圭。五年大口尊:惟五年九月初吉,召/姜以琱生(甥)(币)五寻、壶/两,以君氏命曰:“余老止!/我仆庸土田多柔(扰),弋/许(诉),勿使散亡。余宕其/叁,汝宕其贰。其(

4、兄)公/其弟乃。”余大章(璋),报/妇氏帛束、璜一,有司眔/两辟(璧)。琱生(甥)对扬朕/宗君休。用作召公/,用祈通录(禄)屯(纯)灵/终,子孙永宝。用之享。/其又(有)敢乱兹命,曰“毋/事召人”,公则明亟。六年琱生簋(4293):惟六年亖(四)月甲子,王在。/召伯虎告曰:“余告庆!”曰:“公/厥稟(廩)贝,用狱(扰)为白,有祗/有成,亦我考幽伯幽姜令(命)。”/“余告庆!余以邑讯有司。余/典勿敢封。今余既讯,有司/曰(侯)令(命)。今余既一名典。”献,/伯氏则报璧。琱生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朕剌(烈)祖召/公尝簋,其万年,子孙宝。用/享于宗。三篇铭文连读,较完整地反映了召氏族内关于仆庸土田归

5、属的一次处理过程。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自著录以来,很多学者做过研究,涉及人物关系、内容,以及器物的年代等,有些不同的意见,尤其在人物关系的认识上分歧较大。 主要论作如下。孙诒让:古籀余论“召伯虎敦”讨论五年簋,古籀拾遗“召伯虎敦”讨论六年簋,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丁山:召穆公传,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1分,1930年5月。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卷上之三,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本。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一四二至一四三、一四四至一四五、一四六。吴其昌:金文世族谱,史语所1991年影印本,卷一第二篇、第四卷第三十四篇。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北京图书馆出

6、版社2004年版,第478至489页。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六年琱生簋跋”,中华书局1997年增订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錄,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051页,据序言及正文有关叙述,该书主要是陈梦家先生的工作。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1237页、319页。谭戒甫:周召二簋铭文综合研究,江汉学报1961年第2期。白川静:金文通释,卷三下,一九四、一九五,日本:白鹤美术馆1971年版。林沄:琱生簋新释,古文字研究第3辑,1980年,本文引自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

7、2期,本文引自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又,李学勤先生近年已修改了部分意见,参见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文物2007年第8期。张亚初:两周铭文所见某生考,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木村秀海:西周后期代诉记录五年琱生簋铭、六年琱生簋铭,史林(日本),1986年第69卷第2号。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76、112、130、159、229页。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二八九、二九O。朱凤瀚:琱生簋铭新探,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期。又,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427页。王玉哲:跋,中华文史

8、论丛1989年第1期。斯维至:关于召伯虎簋的考释及“仆庸土田”问题,收入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王人聪:琱生簋铭“仆庸土田”辨析,考古1994年第5期。方述鑫:召伯虎簋铭文新释,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连劭名:周生簋铭文所见史实考述,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刘桓: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铭文补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3期。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150页。张经:西周土地关系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376页。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196页。陈絜:商周姓

9、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60364页。讨论中涉及上述诸家意见,均不另出注。五年琱生大口尊的发现,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更多信息。下面先列出各器提及的召氏宗族的人物。五年簋提及的人物有,琱生(余1、3),召伯虎(召、伯氏、余4、5、6,代表公),妇氏,我考,我母(君氏、余2)。 括弧中阿拉伯数字下标表示该字在铭文中出现的次序,下同。五年大口尊提及的人物有,召姜(妇氏),琱生(弟、余3),君氏(余1、2),有司,宗君(兄,代表公),召公。六年簋提及的人物有,召伯虎(余1、伯氏、宗君 ),琱生(余25),我考幽伯幽姜,有司,烈祖召公。笔者认为,上述人物中,召伯虎即伯氏 孙诒让、

10、丁山、郭沫若、陈梦家、林沄、吴镇烽、朱凤瀚、斯维至、方述鑫、刘桓、李学勤、张经、王辉等主此说。谭戒甫认为只有在五年簋中指召伯虎。、宗君 孙诒让、杨树达、陈梦家、朱凤瀚、李学勤、晁福林等主此说。,兄,是大宗宗子,代表公。妇氏即召姜,与召伯虎为夫妇 陈梦家、白川静、王玉哲、连劭名、李学勤等主此说。君氏为召伯虎之母 孙诒让、陈梦家、白川静、连劭名等主此说。斯维至以为召伯虎之父母。,在五年簋和五年大口尊中尚在人世,但年事已高,在六年簋时已去世 连劭名表示此意见最明确。方述鑫、朱凤瀚等有类似意见。幽伯幽姜为召伯虎称其先父先母。琱生即弟,与召伯虎为从兄弟,是小宗 孙诒让、陈梦家、白川静、林沄、木村秀海、朱

11、凤瀚、连劭名、李学勤、晁福林、王辉等主此说。据琱生鬲(744),琱生之父为仲。烈祖召公即召公奭。 杨树达、谭戒甫、王辉、李学勤等主此说。“有司”似不属于召氏宗族,暂不讨论。六年簋起首提到“王在”,林沄先生已指出作用在于“明确时代背景”,“与铭中纪事不可混为一谈”。 这也直接否定了“君氏”为王后的意见。与铭文主旨无涉,也不讨论。对上述的人物关系的认定,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有关材料稍作论证。关于琱生与召伯虎孙诒让已指出,琱生,“疑召伯之兄弟子姓”。丁山、杨树达、陈梦家、白川静等也认为与召伯虎同宗。林沄、张亚初两位先生进一步阐明金文中的“某生”应该读作典籍中的“某甥”,并论定了琱生与召

12、氏的关系。五年簋铭“琱生有事。召来合事。”可能与“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礼记曲礼下)有关,也体现了召伯虎与琱生之间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对礼记曲礼下此段话的认识,参看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五年大口尊铭文中的“兄”、“弟”,是就同宗而言,琱生在五年大口尊及六年簋中称扬召伯虎“宗君”,且“享于宗”,体现了对宗族的认同和维护。斯维至先生已引诗大雅公刘“君之宗之”解释。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礼记内则:“適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郑玄注:“祗,敬也。宗,大宗。”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3页。下引十三经注疏本,皆据此版本。白虎

13、通宗族谓:“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93400页。本文引白虎通均依此版本。金文中类似的材料还有,如虘钟(8891号):“虘作宝钟,用追孝于己伯,用享大宗,用乐好宾,虘眔蔡姬永宝,用邵大宗。”又如,作厥方尊(5993):“作厥穆穆文祖考宝尊彝,其用夙夜享于厥大宗,其用介永福万年,子孙。”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所做释文末行结尾多一“宝”字,或有所据。中华书局2001年版。五年簋和六年簋中,又称召伯虎“伯氏”。白虎通姓名谓“適长称伯”。诗小雅何人斯以伯氏、仲氏喻兄弟, 参见毛诗正义郑

14、笺,十三经注疏本,第455页。但铭文中的伯氏,可能不只是指兄弟含义上的,因为不仅琱生称召伯虎为伯氏,召伯虎的母亲君氏也称其伯氏。这里的伯氏,还是一种敬称。文献中的“伯氏”与此用意接近或相同的,如国语晋语里面,晋狐突字伯行,太子申生等人称其伯氏。 参见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点校国语晋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5页;晋语二,第292页;晋语四及注,第350至351页。又见于礼记檀弓上。晋语一韦昭注引贾逵、唐固等人的意见误以为太子申生是长子而被称为伯氏,王引之已驳之,参见经义述闻国语上“伯氏不出”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页。又晋语二韦昭注以伯氏为狐突字,不确,参见经义述

15、闻春秋名字解诂上“晋狐突字伯行”条,第531页。又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称荀林父为伯氏,荀林父的字中也有“伯”字。 参见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1888页杜预注。又,左传昭公十五年,周景王当面称晋荀跞为伯氏、称晋籍谈为叔氏,与上述情况不同。杨伯峻先生以为是因为二人皆姬姓之后,而伯、叔之称,不论因其位之尊卑,抑年之大小。与杜预以为叔为籍谈之字的观点有别,参见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第2078页、春秋左传注第13711372页。笔者暂从杨说。周王称同姓诸侯“伯父”、“叔父”(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成公二年、昭公九年、昭公三十二年等,参见春秋左传注第1372页),称其臣为伯氏、叔氏;称异姓诸侯“伯舅”(如左传僖公九年,参见春秋左传注第326页),称其臣为舅氏(如左传僖公十二年)。或笼统总称诸侯“伯仲叔季”,参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杜注,春秋左传正义第2115页。其他金文中,伯氏(?)鼎(24432447)、簋(4099)、长甶盉(9455)、汤叔盘(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