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800858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间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一、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例如RR间距为0.8S

2、,则心率为60/0.8=75次/分。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数值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浅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超始部水平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测量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

3、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 医学教育网;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 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测量: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胸导联: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3:V2与V4连线中

4、点V5:左腋前线平V4V6:左腋中线平V4V7:左腋后线平V4V8:左肩胛线平V4V9:左脊旁线平V4V3R-V5R:与左侧V3-V5对称,一般作V3R、V4R的,很少作V5R。其他的心电图知识:心 电 图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 外负内正 电源前 电穴后 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 电源后 电穴前 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 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 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与心肌细胞数量呈

5、正比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P-Q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及命名:心室除极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 3.心电图导联体系 肢体导联(limb lead) Einthoven三角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I II 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L aVR aVF 额面六轴系统 胸导联(Chest lead) 单极导联V1-V6 肢体导联

6、三个电极各串一5kW电阻,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为负极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1.心电图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纵线1mm=0.04s 标准电压1mV=10mm时,横线1mm=0.1mV 心率的测量:60/R-R或P-P间期的秒数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QRS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上缘到波顶,下缘到波底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同步心电图 P波、QRS波、Q-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P-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 单导心电图 P波、QRS波:最宽的P波、QRS波 P-R间期:最宽大P波且有Q波 Q-T间期最长 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平均心电轴

7、: 概念: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额面电轴 测定方法:I、III;目测;代数和 临床意义 - 30 +90 正常范围 +90 +180 右偏 右心室肥大 左后分支阻滞 - 30 - 90 左偏 左心室肥大 左前分支阻滞 - 90 - 180 极度右偏 心脏循长轴转位 心尖?心底 顺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 左心室肥大 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形 偶有切迹 综合向量:左、前、下 I、II、AVF、V4-V6向上;AVR向下 时间: 0.12S 振幅:肢导 0.25mV

8、;胸导 0.2mV P-R间期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范围:0.120.20s 心动过速时缩短,心动过缓时延长 0.22s QRS波群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间:0.06 0.11s 波形和振幅 V3 R/S=1 V1 1mV V5、V6 2.5mV AVR 0.5mV AVL 1.2mV AVF 2.0mV I、II、III主波向上 肢体导联0.5mV或胸前导联0.8mV为低电压 Q波:振幅同导联1/4R,时间0.04S J点:自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 ST段:自QRS波群终点与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下移0.05mV;抬高 V1、V2 0.3mV

9、;V3 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正常范围:0.32-0.44s 校正Q-Tc= Q-T/ R-R U波:T波后0.020.04s的振幅很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1.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高尖,振幅30.25mV,II、III、AVF显著又称“肺性P波” 左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增宽30.12s,I、II、R、L; 呈双峰,两峰间距30.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 P波终末电势(Ptf):V1负向P波

10、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0.04mm.s 双心房肥大:P波增宽30.12s,振幅30.25mV 2.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5/v6 2.5mV Rv5+Sv14.0mV(男) 3.5mV(女) RI 1.5mV, RaVL 1.2mV, RaVF 2.0mV RI+SIII2.5mV 额面电轴左偏 QRS时间0.100.11s 左室肥大劳损:QRS波群增高伴ST-T改变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V1 R/S 31,V5 R/S1, 重度肥厚V1呈qR型 Rv1+Sv51.05mV 电轴右偏 ST-T改变 双侧心室肥

11、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 正常或一侧肥大表现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1.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由心外膜心内膜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T波高尖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T波倒置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T:从正常心肌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机制: 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 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图6-5 临床意义 ST压低/T波倒置:典型心绞痛/慢性冠不全 ST抬高/T波高尖: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其它:心肌病 心包炎 药物 继发改变 第五节

12、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1.基本图形及机制 缺血型改变 (T波) 心肌复极时间延长 3位相延长 QT延长 升支与降支对称 顶端呈尖耸的箭头状 由直立变倒置 损伤电流学说 Prinzmetal 测得损伤区细胞膜4时相极化程度低 正常心肌电流流向损伤心肌-舒张期损伤电流 向量方向与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背离探查电极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除极波受阻学说 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 损伤心肌不除极呈正电位 产生电位差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损伤型改变(ST段) 超急性ST段抬高 损伤期单向曲线 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除极受阻学说 坏死型改变 异常Q波 宽度0.04,深度1/4R Q波镜面相 正常q波消失 QRS波正常顺序的改变 机制 坏死组织不产生心电向量,正常组织照常除极,产生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 2.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 数小时 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QRS高/宽 ST斜型抬高(下壁),T波高耸 急性期 数小时-数周 QS/QR波 ST段单向曲线,T波倒置加深 亚急性期 数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