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79895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转载) 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我国古代诗坛最重要的体裁之一。田园诗,以陶诗为楷模,形成中国诗歌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他淡泊心志、洁身自好的品格,成为中国古代隐士这一重要文化阶层的理想典范。 陶渊明的价值,在古代有一个重新发掘和重新认识的过程。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官大司马,执掌朝政,是东晋时名臣。他的友人颜延之称其“韬此洪族”(陶征士诔),“洪族”即是言其门阀显赫。在当时重视门阀的制度下,倘若他热衷功名,谋取官职,获得高名,并非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诗人处身于晋宋交替之际,

2、政治黑暗,虽然他少年曾有“猛志”,也曾出仕为官,最终还是辞官归隐,诚如他所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作者以达人自况,归隐田园确有避祸远害的目的。在官本位的价值体系中,作为隐士的陶渊明生前无疑相当寂寞。再加上他心志淡泊,不汲汲于富贵,不攀援于权贵,所以与当时的所谓的名流达官没有多少来往。从他的文集以及传记材料来看,与其交游多半是下层官员。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颜延之,颜氏与陶渊明相交甚深,史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军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书本传)先后任

3、江州刺史的檀道济、王弘曾造访过陶渊明,但都没有什么交往。他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志行高洁的隐士而已,并非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周续之、刘遗民齐名,并称为“浔阳三隐”,也曾参加过高僧慧远组织的白莲社的活动,但由于他与慧远的观点颇有差异,后来退出了莲社的活动。他自称“请息交以绝游”,与官员来往不多,自然在士大夫中没有太大的影响。 陶渊明去世之后,他的好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是研究陶渊明最早的文献。文中称颂陶氏具有“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仰慕他不慕利禄富贵的风范。颜延之当时与谢灵运齐名,是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但是在诔文中,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却很少提及,只在文中说“子之悟之,何悟之辨,赋

4、辞归来,高蹈独善”。当然,陶渊明虽然文名不盛,但他的作品在社会上还是流传开来。比他晚一辈的著名文学家鲍照(412?466),有学陶彭泽体,南齐文学家江淹有拟陶征君田居,都是效仿陶诗之作。江淹的拟作颇有乱真的味道,北宋大文家苏东坡,曾将其误认为归园田居的第六首,而有和作。 南齐著名学者沈约著宋书将陶渊明列入隐逸传中,后来晋书、南史以及萧统的陶渊明传都本于此。沈约将陶氏收入隐逸传中,也是将渊明视为不事王侯的高尚之士,表彰的是他的德行。 齐梁年间的钟嵘,开始从文学家价值方面来评价陶氏的诗歌特征及其成就。诗品卷二评陶云: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以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

5、。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是优秀的诗评家,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趣味。所谓“源出应璩”云云,自然不可信,他归纳出陶诗的特点,却是中肯之言。“世叹其质直”,说明陶诗与当时绮丽柔靡的诗风颇为不同,因为这一点,也受到了时人讥评。钟嵘将其诗置于中品,而与陶同时的谢灵运列于上品。可见评价不算太高。 梁时刘勰著文心雕龙,广泛评论了各时代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但是全书竟无一字提及陶渊明。刘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他完全漠视陶渊明诗歌,并非因为他的欣赏趣味不高,或者他媚俗,而可能因为陶诗没有进入他的研究视野

6、,这也证明陶氏在齐梁时期名气不大。 约在渊明去世一百年后,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陶渊明集,这一文集今已不存,我们无法见到此集的本来面目,但是陶集之所以能流传,而且在魏晋文学家中保存得最为完善,与萧统的工作密不可分。他为文集作的序,高度评价陶氏的人格精神和文学成就。序中写道:(见集评)。这一评价在整个六朝时期是最高的。但是,在他选编的文选中,陶诗只有七题八首,远逊于曹植、陆机、潘岳、谢灵运诸人。隋唐之际的诗人王绩,最崇拜陶渊明,他自号“东皋子”,出自归去来兮辞“临东皋以舒啸”。作五斗先生传,便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其诗学陶,如名作野望,风格质朴自然,颇有田家意趣,显然受陶诗影响。王绩可谓唐代山水田园诗

7、人的先驱。 有唐一代,山水田园诗蔚为大观,主要作家无不受到陶渊明影响。清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晬语卷上)此言为确论。王维一方面推崇陶渊明高峻的人格,另一方面却对陶氏的隐居方式又不满,曾说:“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与魏居士书)王维晚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大约他认为在朝廷为官,并不妨碍隐逸的高趣,这就是所谓的“朝隐”。朝隐生活,既无

8、生活窘迫的尴尬,又有山水田园的自然意趣,何乐而不为?王维是继陶渊明之后,成就最高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学陶而有独特风格。在诗中他常以陶渊明自况,如“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田园乐)。 除山水田园诗人将陶氏作为圭臬之外,唐代其他大诗人无不服膺他的为人与诗歌成就。如李白云:“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向往渊明高古萧散的人生态度。杜甫则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以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文学史上以陶、谢并称,始于此。白居易更是倾服于陶渊明。他贬为江州司马时,曾亲

9、赴陶氏旧宅凭吊,作访陶公旧宅,表示对渊明的崇敬之情:“我生君之后,相过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又曾仿陶饮酒诗作仿陶体诗十六首。在题浔阳楼诗中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才十分自负,但他仍然觉得陶氏才情高山仰止,十分佩服。 自唐以后,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已经确立了,士人公认他是成就卓越的大诗人。人们对他的敬仰也不仅仅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而更多关注他那独标一格的艺术风格。 赵宋一朝,陶诗的突出成就,更为士人所景仰。苏轼贬谪至惠州、儋州时,酷爱陶诗。黄庭坚说他:“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惠洪冷斋夜话)苏轼文集中有和陶诗将陶诗逐一和作

10、,共一百三十五首,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他写信给苏辙道: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于渊明。然我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坡襟怀旷达,胸无蒂芥,在逆境之中,仍然从容自如。显然受到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种达观思想的影响。 大诗人黄庭坚也是胸襟旷达的高士,特别欣赏陶诗的自然质朴,他说:“至于渊明之诗,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

11、”(题意可诗后)又比较谢灵运、庾信与陶渊明的优劣:“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谢、庾都是当时最有成就的诗人,被认为是他们时代的文学代表。在宋人心目中,他们的成就都不能与陶渊明相比。陈师道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后山诗话)张戒说:“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工巧,终莫能及。”(岁寒堂诗话)都一致称道陶诗的自然质朴,不事雕饰,这基本是宋朝文人的共识。 南宋时期,一些著名人物都心仪陶渊明,从为人和诗歌两方面予以高度评价。大诗人陆游在陶渊明诗中写道:“陶谢文

12、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夏木扶疏句”指的是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理学家朱熹也拜服陶渊明,认为他是古今第一高人:“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天地识眉宇,今日天造窥波澜。平生尚友陶彭泽,求肯轻为折腰客。”这无疑是很有见识的话。宋代已出现研究陶渊明的专著,王质和吴仁杰各著有陶氏年谱,这是研究陶氏生平的最早著作。可以说对陶渊明的研究,在宋代得到极大的发展,后世对其评价似乎均无异词,人们愈益认识到陶诗的艺术魅力,而且将其作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以至于提到隐士,人们不禁会想起陶渊明来。 金元文学家都推崇陶渊明。金朝最重要的文学家元好问论诗绝句云:“一语天然万古新

13、,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推崇陶氏的诗歌和为人。元代赵孟頫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超,黄华霜中鲜。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题归去来图)。 明清时期,对陶渊明的评价,依然围绕着他的为人和诗歌成就,一致高度赞扬,似乎无有异词,只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已。如胡应麟对杜甫和苏轼评陶提出商榷: 子美不甚喜陶诗,而怅其枯槁也;子瞻剧喜陶诗,而以曹刘、李杜莫及也,二人者之所言皆过也。善乎钟氏品元亮也,千古隐逸诗人之宗也,而以源出应璩,则亦非也。(诗薮外编卷二) 此说比较近情理。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则看重陶渊明的气节,认为他有用世之志,并非飘然物外的狂狷之士。这与

14、顾氏身处易代之时,关注时事有关: 陶征士、韦苏州,非直狷介,实有志天下者。陶诗“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韦诗“秋郊细柳道,走马一夕还”,何等感慨,何等豪宕!(菰中随笔) 这与朱熹的意见相似,他看到了陶诗的另一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欣赏陶氏不事二朝的气节,正表现了他誓死不与清朝合作的志趣。清人以考据见长,对陶氏生平的考证更为详尽。关于陶氏的年谱,计有顾易柳村谱陶、丁晏晋陶靖节年谱、陶澍陶靖节年谱考异、杨希闵晋陶征士年谱等。此外,还有蔡显的陶渊明生卒年值得注意。陶澍所撰靖节先生集集注可以说是历代陶诗注的集大成著作。整个明清时期,陶渊明的崇高地位几乎没有异议,将其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

15、典范。 民国之后,陶渊明的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一些著名学者都对他很有兴趣。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朱自清、游国恩、朱光潜都对陶氏有所研究和论述。他们对某些问题有所争论,但都承认陶氏具有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品格。 自宋以后,关于陶渊明研究的不同观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陶氏生卒年:据宋书陶渊明传,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六十三岁。自刘宋时期一直到唐代,对此均无异词。首先对此说持怀疑态度的是宋人张縯,他在吴谱辨证一文中考证,陶氏得年七十六。清人蔡显同意张縯之说,今人袁行霈先生亦持此说。对于陶氏生年有异词的尚有梁启超先生,他在陶渊明年谱中考证,陶氏年五十六去世,此说一出,颇有赞同者,如陆侃如即主此说。在他之后,古直又作年谱,他考证陶氏年五十二去世。不过,学术界仍普遍以宋书本传为准。如游国恩先生作陶潜年纪辨疑,不同意梁先生之说,坚持六十三岁之说。 二是关于陶诗风格,一般认为陶诗风格个性鲜明,语言平淡而诗味隽永,注重陶诗静穆的一面。有些研究者更注重全面考察陶诗风格特征,认为应该全面论及陶诗风格。如三十年代,鲁迅曾作文不同意朱光潜先生所说陶渊明的伟大是因为他浑身静穆,说: 历来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