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79609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雍熙一小郭艳案例背景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科书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主要讲述了“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地震后,一位父亲跑到儿子上学的学校,看到学校已经变成的废墟,但还是不停挖掘。在38小时后,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与同学们的感人故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敬服的,他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可以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可以飞到天上,可以潜入蚁穴。”只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智慧的火花一定能碰撞出灿烂的光芒。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是否有效,就考验老师提问与解决的“时”与“度”。最近欣赏了纳雍一小邓娟老师执教

2、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感触颇深,下面就她教学的一个片断来谈谈笔者的感受。案例描述上课伊始,老师信步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自读课文。”随即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提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自读课文的方法是什么?”学生们都把老师教给他们的看家本领一一向老师汇报。生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还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生2:“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和老师、同学一起解决”“哟,你们真厉害!”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出来,还故作高兴地说:看来今天老师没事做了,那你们就按照你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吧!”这时的学生听说让他们自学,就窃喜不会抄

3、写太多笔记而开心极了,立即进入自学状态:一会儿查工具书,一会儿和小伙伴交流,一会儿在书上作批注真是忙得不亦乐乎。片刻,老师说:“孩子们,你们有没有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问题啊?”话音刚落,一个孩子站起来疑惑地问道:“老师,为什么其他孩子的父母看到地震后的恐怖场面都绝望地离开,而阿曼达的父亲还一直在挖掘呀?”另一个孩子附和着:“是啊,我想阿曼达的父亲有可能想到阿曼达已没有生命,出现精神不正常,分不清安全与危险了”又一个孩子插嘴道。“我想是阿曼达的父亲会肯定他的儿子还活着。”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争论非常激烈,他们谈到的方面太多,但是都比较肤浅而离奇,老师趁机引导:“孩子们

4、,你们说的原因都有可能,但是,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来看,至于阿曼达的父亲为什么置生死于不顾地挖掘废墟呢?课文中已经悄悄地告诉你们了!(老师在“悄悄”一词上故作神秘地说)但是要细心的孩子才能发现哦!”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们产生了很大的探索欲望,经过他们认真的阅读,同桌的讨论、小组的交流,终于过滤出精华的答案:“老师,我知道了,原因是父亲与阿曼达之间互相信任。”老师找到又一次提问的切入点:“你从哪儿知道的呢?”学生自信地告诉老师:“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老师顺水推舟地捕捉问题:“你真聪明,那么你能找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三次。”学生当然很快找出来。师:第一次

5、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师:如果你是父亲,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儿子说呀?生:和蔼地,坚定地!师:请你对儿子说一遍。(将话筒伸到学生面前)生有感情地读。生:我还知道第二处是儿子在废墟里得知父亲来救他时说的话。师:那现在儿子是什么样的心情?生:自信!自豪!感动!师:请你替他对爸爸说一遍。(将话筒伸到学生面前)学生深情地读。生:老师,我还知道第三句是儿子让同学们先出去,而把自己留到最后出去时对父亲说的!师:孩子,请你对父亲说。(将话筒伸到学生面前)生1:(哽咽地)读。师: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读?生:因为我想到当他清清楚楚地知道来救他的人确实是他的爸爸时,他应该非常学习好资

6、料欢迎下载感动,而且是感动得想哭。师:你真会思考!(请另外一个学生。)你还想怎样读?生2:(坚定、果断地)读。师:孩子,你要表达什么情感?(将话筒伸到学生面前)生2:我已经感受到这时的阿曼达现在很自信的心情,还感受到他果断地先让其他同学出去的那种无私。“真是太感人了!”老师相机地提问,那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之间发生的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让老师很惊讶:“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会创造出奇迹。”“任何事情只要有“一丝希望都要争取。”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办到。”只要人人都有责任感,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就这样,老师抓住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中突破重点、

7、突出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评析从本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高效的教学片断。教师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向进行了精心设计。表面上看起来,教师是是个“懒惰”之人,其实她是为培养“勤”学生下了很大的功夫。老师在教学中展示的轻松、自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的学习气氛,设置讨论争辩的适宜环境。这非常符合心理学提出的教育规律: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会表现得更活跃。鼓励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会不断地提高他

8、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二、重点拨,轻分解教师抓住了略读课文的特点,没有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质疑是语文教学最关键的落脚点,因此教师这种善于引导,搭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自行探究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的质疑,就是教师巧妙的设置,但又不留任何痕迹。当学生的问题提到关键处时,教师故作陪学的形式作出重要性点拨,便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教学显然由局部推向整体,由漫无边际的学习指向教学所需的目标。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教学

9、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了很强的组织、指导作用。三、评价语言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教学中,教师以适度的评价和适时的提问激发学生思维,以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行为,赢取学生的信任和喜爱,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思考。当学生争论到了一定程度时,教师不给学生泼冷水,没有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对学生说:“你们说的原因都有可能,但关键的答案已经藏在课文中,要细心的孩子才能找到。”这种评价方式,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是一语双关,起到很好的评价功能。四、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

10、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很多时候听课,都发现老师唯恐学生理解不到,而对课文作出周到的分析、精细的讲解,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来读课文。总是遗憾地想:教师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呀?在此课堂中,教师敢于放手,努力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再引导学生带感情去读,实现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阅读效果,这种效果来自于学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如此简单而不平凡、低时而高效的课堂来源于教师的精心准备,来源于教师的智慧生成。作为老师,我们不要让自己教得太累,更不要让学生学得太苦。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多钻研,在备课时多考虑,那所谓的高效课堂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