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78954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课标及教学要求】内容标准教学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逐条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时间难得,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教学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的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

2、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知识链接 必修1 第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历史背景: 阅读思考:你知道王安石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的吗?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阶级矛盾尖锐A无限制的土地兼 并农民赋税沉重B 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民族对立严重 - 辽、 和西 夏与宋多次发生战争(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积贫积弱局面的局面形成 阅读思考:北宋为何会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呢?()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积 积贫 “分化事权(机构重叠)官僚机构膨胀 “恩荫”法授官多 冗 官 科举取士多 冗 费 为应付对外战争及稳定社

3、会秩序,经常“荒年募兵 冗兵 对辽和西夏战争,军费高涨,岁币增多削弱军队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积弱 (2)积弱局面的形成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集中军 权 实行“更戍法”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兵无常 荒年招募流 民当兵,军队素质下降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思考:你认为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主要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1)主持:宋仁宗、范仲淹、富弼等()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宋的统治秩序(3)中心: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4)主要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

4、役等。()结果:失败【探究思考】 结合P4争鸣材料分析,庆历新政为什么会失败?()影响:社会矛盾没有缓和,积贫积弱局面改变,改革呼声高涨。4、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实施变法。二、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三、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四、主要内容及作用:富国之法目的具体内容作用和成效局限性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青苗法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剥削农民,一定程度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国库充裕;积贫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府财政收入,国库充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

5、,农民负担沉重免役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农田水利法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利于灌溉和防洪;耕地面积增加市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强兵之法目的具体措施 作用和成效为改变极弱的局面,加强国家对军队的管理,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军队的战斗力有明显提高;积弱局面有所改善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取士之法

6、目的具体措施作用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总之,变法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结果:失败阅读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有何启示?材料一: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

7、)九月行将兵法。材料二: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材料三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 元佑更化”.材料四 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 / 失败原因:(1)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

8、的利益,遭他们强烈反对。(2) 宋神宗后期动荡.(3)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4)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5)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变法措施较激进,改革者操之过急。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4)改革者要注意用人【达标训练】、(201年全国、天津文综卷)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

9、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04年江苏卷)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A、 B、 、 D、3、(199年全国卷)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4、(20年上海卷)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5。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C)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D军队精简6。王安石变法的措

10、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B )A、青苗法 、募役法 C、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C)A宋神宗态度动摇 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A )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A二者都对.二者都错.前对后错.前错后对 9、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

11、僚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国重 .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B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土地兼并严重 .皇室浪费惊人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

12、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回答: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冗兵、冗官、冗费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13、(其他言之有理即可)1、(2009年江苏高考第5题)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