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78415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本专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下:1.课文的特性2.文本(课文)的教学解读3.阅读教学目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4.阅读教学内容(语文知识)5.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本专题需要掌握的能力点如下:1.理解阅读教学中“课文”的特性(教学价值)2.理解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内在规定性3.了解阅读教学三条基本路径4.能根据教学起点与目标的落差状况选择相应的阅读教学路径知识点解释课文的特性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选文)有两个特性:1.课文既是学习材料也是学习对象。2.课文中包含高于学生语文经验的因素。一方面,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对象,就是理解感受“这一篇”特定的课文;

2、另一方面,对“这一篇”课文,学生却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根据研究,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往往恰恰是课文中最要紧的地方,即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质所在之处)。阅读教学中的“课文”上述两个特性,内在地规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学,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即:使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和感受他们原来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文本的教学解读 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目的的课文(选文)分析。具体分四个步骤:1.能按常态读者的阅读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并反思自己阅读过程及所运用的阅读方法。2.能以研究者姿态分析文本,依循文本的体式特性,抓住文本关键点,并作出符合学理的解释。3.

3、能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判断学生可以自行理解和感受的地方,可能出现问题和困难的地方。4.能从教学的角度,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功能类型,对课文的教学价值予以定位。阅读教学目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 指学生阅读“这一篇”课文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课文,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课文,实质是理解感受课文的关键语句(关键点、关键处)。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这一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阅读教学内容(语文知识) 与阅读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概念,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这一篇”的关键点、关键处(往往就是他们原来理解不了的、感受不到的地方),学生

4、需要学习什么?阅读教学内容,指理解感受课文关键处的知识、技能、态度、策略,核心是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阅读教学基于学生的“学”。从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和发展看,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1.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2.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能力;3.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三条路径,殊途同归:通过理解感受课文关键处的知识、技能、态度、策略的学习,使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这一篇”课文的关键点、关键处(往往就是他们原来理解不了的、感受不到的地方)。能力点解释理解阅读教学中“课文”的特性(教学价值) (略)。理解阅读教学目标和教

5、学内容确定的内在规定性 (略)。了解阅读教学三条基本路径 (略)。能根据教学起点与目标的落差状况选择相应的阅读教学路径 1.如果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百科知识,则选择“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看起来是生活经验、百科知识的问题,转化为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的问题。2.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归根结底是缺乏相应的阅读能力,即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最主要途径,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能力”,其他途径最终也要汇聚到这一条路径。3.如果这一篇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感受课文关键点、关键处的落差较小,可选择“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6、”的路径。4.如果课文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阅读能力)的距离较远,其间的落差较大(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少见),教师讲解课文也是一条路径,实质上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睛来看课文。微讲座1-1 语文既是学习材料也是学习对象第三单元讲的是阅读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已经学习了几个关键的概念,第一组概念是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的核心是理解,阅读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讲可以简要地归纳为“掌握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什么?1.知道文章要看什么地方;2.知道这里应看出什么来。就是一篇课文的关键处。第二组概念是语篇类型与阅读方法。在上一讲里我们曾经讲到阅读能力是具体的。阅读是

7、一种文体思维。眼睛往哪里看,看出什么东西来,是和文本的体式直接相关联的。上一次讲课我们曾举过一些儿歌的例子,像颠倒歌,这种儿歌它看的地方就和通常的诗歌看的地方不一样,我们具备了这样两个基础,就可以进入到教学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怎么来研讨教材。怎么从教材的一篇课文中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今天讲第四单元,讲的是小学中高段阅读教材研读。今天会讲一点关键的知识,会做一些工作,把上次发给大家的薛法根老师的课例做一次复原,看看薛法根老师教的是哪些点,把他那些点找出来,接下来我们会安排两次共同备课,我们还请了薛法根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先讲第一个知识: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是一篇课文教什么呢?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怎

8、么样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方面。我分这么几个方面来讨论:1.阅读教学中“课文”的特性。我们手上拿的教材,教材里是一篇篇课文,其实其他学科的教材也叫课文,其他学科的教材和我们阅读教学中一篇篇选的文章差别在哪里?我把这个差别用两个概念来说,一个叫学习材料,一个叫学习对象。一个地理的教科书也是一篇篇课文,是学习的材料,在地理课里学生要学习的是什么?不是这些文字,而是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它的所指,学的是地理知识,他们这个学科里我们是可以分出来的,教材只是一个学习材料,学习对象或者学习内容是地理知识。又一次我去听课,是一节政治课,讲的是人生观,教科书讲得很清楚,人生观

9、有三种,一种是封建的人生观,一种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一种是无产阶级人生观,资产阶级人生观当然是腐朽的、没落的等等,无产阶级人生观当然是先进的、大公无私的等等,教科书写得很清楚,老师也讲得很清楚,课上完后,如果给学生考试,人生观有哪几种?保证学生都能答出来。资产阶级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人生观?学生根据教科书根据老师的讲课也能答出来。当时我听课带了一本书爱因斯坦谈人生,上完课后我就问学生:爱因斯坦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人生观?很难把他归到无产阶级,所以学生没办法就把他归到资产阶级里,资产阶级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人生观?后来我们就讨论这堂课,作为一趟政治课是一堂失败的课,为什么呢?学生只记住了学习材料,只记

10、住了学习材料所认识的一些话语,但是学生对人生观这个事情不了解,人生观是左右我们日常生活,包括我们工作、生活、社会的交往。学生不了解人生观,所以他们把爱因斯坦的人生观归到资产阶级人生观里,这样的话,按照定义、教科书上来说就是腐朽的、没落的,对不上了,所以从政治课角度来说,这个老师本来应该讲人生观这件事情,而不是教科书上的那些文字。语文教科书,我们在阅读的一篇篇课文,我们之前讨论过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不仅是学习的材料,而且也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是要读懂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是语文教学当中和其他学科教学当中课文的最大的差异。早年初中有一位很著名的特级教

11、师欧阳代娜,她有时候上课用的是数学课本,她用数学课本来上语文课和数学老师用数学课本来上数学课有什么差别?数学老师上数学课教科书只是学习的资源之一,学生学得不是教科书这些文字,而是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老师是讲数学的定理、定律、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我记得我在上高中我们的一个数学老师水平很高,他上课从来没有书的,也从来没有备课本,就是一张小纸片,上面就是几个题目,他上课就是按照这个小纸片给我们讲。欧阳代娜老师用数学课本上语文课,她教的是什么?她教的是如何来理解这些文字。教阅读就是教如何去理解这些字。如何来理解一个定理,如何来理解一个定律,如何来理解一个定义,如何把文字材料转化为数学的公

12、式,如何根据数学的公式来转化为文字的陈述,她的学习对象就是数学书的那一章,那一节,这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微讲座1-2 课文包含高于学生语文经验的因素课例回顾黄山奇松生命,生命这两篇文章既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又是学生这次学习的对象,学生今天的任务就是要理解生命,生命杏林子在这篇散文里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他对生命的一种体验。还记得我们上次说过的“理解感受黄颜色的部分”,黄颜色的部分有题目、“杏林子”、“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给我极大的震撼”、“必须对自己负责”,所以在语文课里,课文是有一些特殊性的,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也就是说,其他学科的课文,应该是学生现有的经验能够读懂的

13、,而语文课里的课文必定是某些部分学生看不懂,理解不了,或者学生自以为理解了其实没理解,学生自以为看懂了,其实他没看懂。等会儿我们来研究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那篇课文薛法根老师里面提到有三讲三不讲,什么叫三不讲?1.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讲。2.讲了也不懂的,不讲。3.讲了但学生学不会的,不讲。什么叫三讲?1.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要讲。1.学生自以为看懂实际上没看懂的地方,要讲。这是语文教材的一篇篇课文和其他课文的差异。有这么一个争议: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应该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没错;应该学生读起来有兴趣,也没错;应该学生自己读起来能够读懂,这个就有问题。如果这篇课文学生自己能懂了,还要不要教

14、啊?我们教的部分是他目前的能力可能达不到的部分,所以我用这个图形来画:备课备两头终点:学习目标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起点:学情估量现在学生凭借他自己的能力读生命,生命有障碍,我把这个叫落差,所以需要老师来教,所以需要老师帮助,所以需要语文课去不断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地去教会他这样的文章应该看哪里,应该从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这是我们语文课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面临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1.丰富拓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2.丰富拓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这两点我以前讲到过的,就是在语文课里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

15、在语文课里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或者我们传统上用两个术语来讲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学生的第一个任务丰富拓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我们讲的人文性的部分,怎么才能丰富拓展生活经验呢?通过课文的阅读,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比如他明白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是这样来看待生命的,然后他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生活的态度,这样,他通过阅读不断地去丰富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人文性的部分。他怎么来获得呢?阅读是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感受是学生在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是帮助他,只是指引他,只是指导他,老师指导在这里“丰富拓展语文经验”,这样在语文课里,老师

16、指导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所以老师教他你看像生命,生命这样的文章,散文,要联系作者,联系作者才能明白杏林子在课文里面的有些话语,比如“人生变化无常”,这个我们只有结合杏林子的经历才能明白他说这个话的含义,他不是无病呻吟的,“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杏林子说了这个话,“不论都”毫无例外,学生是通过下面一条来获得上面一条的,这就是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学生只有学会了合适的阅读方法,才能去读一些好的文章,学生学的阅读方法越丰富,他能读的文章就越高级。通常不是说学生应该读名家的经典著作吗,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制约、阅读能力的制约,经典作品他很难读懂,最后通过老师教学,他觉得经典作品很好,很有味道,经典作品的阅读需要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