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779994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小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 二次备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教师点拨法3. 比较阅读法4. 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 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

2、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

3、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2.播放朱自清视频简介二、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朗诵,整体感知 1.标注课文段落序号; 2.给加点字正音(详见课件);三、品读课文语言1.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下面,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2.诵读鉴赏第4段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解答】月下荷塘

4、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具体分析】(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

5、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

6、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

7、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师小结第4段: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3.诵读鉴赏第5段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一段。【提问】上一段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结合我们课文的标题,那么我们这一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解答】荷塘上的月色【提问】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的?又写出了月色的哪些特点呢? 【解答】作者借“叶子”“花”和“树木”来描写月光、月影以及光和影的交错,将月光置于这些景物之上,写出了月光朦胧、飘渺的特点。【提问】

8、你们觉得这一段哪几个词用的好,为什么?【解答】“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

9、“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薄雾,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呢?【提问】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

10、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解答】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提问】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解答】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教师小结第5段: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

11、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作者高超的写景技巧。四、作业设计1.背诵荷塘月色4、5、6自然段2.思考:这篇文章的情感该如何把握?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情感【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是全文“文眼”。【问题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明确】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12、变之后,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而写此文的这几天正是国共关系严重分裂的时候,“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即将爆发,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黑暗的现实、紧张的政治气氛,犹如暴风雨来临前一样,让人沉闷,令人窒息,所以作者“这几天心里”感到“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问题3】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明确】出门散步【问题4】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游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小路家门)【问题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

13、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指明朗读)。【问题6】第3自然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问题7】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荷塘月色之美景,他摆脱烦恼了没有

14、?【明确】没有摆脱烦恼。【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6段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提问8】朱自清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忽然想起了采莲这件事,那么采莲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总的来说,内

15、容是一群美丽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 【提问9】是什么样的缺憾让朱自清在历史中寻觅,向往古人风情?【明确】荷塘月色是静静的纯自然的图景,荷叶虽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却没有真正的舞女,荷花虽然像刚出浴的美人,却没有真的美女出浴,荷香虽然像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却没有真正的歌声。光与影和谐的旋律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却没有真正奏着的名曲-景物虽然美丽,因为没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参与,没有使先生身心的愉悦达到期待中的极致。先生在自己内心丰富的文化储藏中寻索到了梁元帝的采莲图。这一幅图景在荷塘美景中添加了少男少女艳歌中追逐嬉戏互表爱意的诗意和韵律,因而形象恰切地表达出先生对诗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弥补了荷塘月色美丽景色中的不足。 【提问10】采莲赋本是一首爱情诗,嬉游中的少男少女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是多么的自由畅快啊!朱自清在这里引用此诗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静”的朱先生回想起六朝少男少女们的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多么地羡慕啊!这种生活让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