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777856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些说课稿是我参加说课大赛的得奖说课稿,是在网上的一些文章的基础上作修改,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还有配套的说课课件,请搜索下载,希望对各们有帮助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深挖教材 灵活处理。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有余数的

2、余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重要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通过例1等学生学会了用竖式笔算表内除法,例2才是有余数的除法学习的开端,也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教材创设了摆花盆的情境,一直贯穿新课的教学中。我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我用“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代替教材中摆花盆的情境,让怎么颁奖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更加乐于这节课的数学活动。而且增加了一道尝试性的计算题“264”的训练,让学生把操作与计算统一起来,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分析学生 渗透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

3、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习惯用乘法口决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口决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一崭新的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还占主要地位,要他们用抽象的数学竖式来解决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加乐于学中玩,玩中学。三、根据理念说教法、学法根据以上理念我遵循“激导放励”的原则。教学一开始我设计有趣的游戏,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放手学生操作,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合作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活动的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节课

4、中我确定以下学法:观察、比较、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印象深刻。合作交流法。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认识余数、知道商和余数所表示的含义,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个问题情境的探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

5、与他人合作交流,并体会探究的乐趣。五、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学生的特点,我将: 教学重点:余数的含义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六、多媒体课件和小棒等是我这节课要用到的学具和教具。七、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我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上课开始,大幕展示一排按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对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都想见识我的魔法。结果,正如我所说的,不管学生说第几号气球,我都能一猜就中,学生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老师能百猜出百中呢?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此时我再作引导:“想

6、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到最高点。接着,我话锋一转,原来游戏中也藏着很大的学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等学了新知识你们也会像老师一样百猜百中。通过激的方法,充分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回顾例1时是怎么列算式求解的,在本子上写下来,抽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提醒学生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并带上单位。此时再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和例1一样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2、导放结合,形成表象随即,我抛出“如果有3支

7、铅笔,每人分支,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呢?”这一问题。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肯定能轻松的列出算式,可是计算上就犯难了,口决里没有这么一句能进行计算的啊,这时再放手让学生用3根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分一分。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然后抽同学到黑板上摆一摆,并说一说自己的分法从而得出分给4人,还剩3支。特别追问:“这剩下的支铅笔为什么不分了?”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给一个人,所以这些铅笔不能正好分完。并指出这个剩下的“”就叫余数。接着,我故意说这23支铅笔每人分5支,分给3个人,还剩8枝,行吗?为什么?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就是余数。如

8、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在横式后面写一写分的结果,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写法,些时教师再纠正先写商,商的后面打六个小圆点再写出余数。接着在进行式子读的教学。并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笔算。抽学生板演后,再针对横式、竖式中的“商”和“余数”进行针对性的提问,、3、各表示什么意义,强化认识。我这样设计,除了巩固对笔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深刻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3、观察比较,强化

9、表象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4、演算结合,掌握方法我出示“264”这一道计算题,让学生尝试计算,遇到疑问时,同桌互相讨论、交流,也可以借助小棒,寻求方法。思考、讨论后抽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些时老师抛出问题:这里可不可以商、商呢?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如果商,与相乘就比大了,这样就不够分。如果商积是,剩下,还可以分给一个同学,没分完,一直得分到不够分为止。所以4和商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26,还应最接近26。我这样设计,把摆和算统一起来,实现操作过程数学化,达到了操作和计算的有机统一,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感性

10、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抽象化过程。还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方法,拓展延伸”。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层次地设计了如下练习。1、基本练习。安排了 “做一做”两道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2、综合练习。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编了一道“用数学”,让数学回归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3、发展练习。第一道题是课前的“猜气球颜色”问题。这一题是开放题,让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第二题“5

11、,猜猜余数可能是几?”也是一道开放题,不仅巩固了余数的含义,又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让课堂的学习热情继续延伸下去,不因课的结束而结束。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一、说教材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

12、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二、说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

13、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个桔子平均分成份,个桔子平均分成份。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将个苹果平均分给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个,剩下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个还能再分给个小朋友每人个,还剩下个,这时老师追问: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

14、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老师手中有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

15、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说课堂小结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