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生命.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9777079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语文走进生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让语文走进生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让语文走进生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让语文走进生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让语文走进生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语文走进生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语文走进生命.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语文走进生命,让生命启迪语文曹勇军7月27日 重庆“语文课要培养有灵魂的学生!”一位甘肃农村老师的谈话。让语文走进生命,既走进学生的生命,更走近我们老师的生命。只有当语文走进教师个体的生命,语文才有温度,才有个性,才有灵魂。一门学科,如果让你茶饭不思,叫你辗转反侧,并改变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它一定走进你的生命。它不再是你混饭吃的职业,不是一对可有可无的术语,而成为你生命的真正关怀。一个老师如果他的学问人格修养,能改变学生看人生看世界的方式,增加他们对文化对人的关怀,推动他们对真理、对美与善的追求,其中的大贡献,绝不是种种考核指标能够衡量的。一、让语文走进生命,就是教“美丽的真语文”。盛夏的

2、早晨,走在树下,常见到一幅动人的图景:一个蝉的空壳趴在一段树上,向上大约一匝之处,伏着一个新生的知了,一动不动,悄无声息,浅绿颜色,新鲜的翅羽,还带着露水的湿气,可不多一会儿,它就翅羽丰满坚硬,向着太阳歌唱,展翅飞去,抒发盛夏的生命激情。我觉得这是一个隐喻,隐喻着我们的课堂,隐喻着我们的教育。孩子的心智在蜕变,生命在成长,虽然此时还不会飞不会唱,但已经长大,走向生命的高处。回望那只空壳,它有无穷新生的喜悦。从空壳到新蝉的距离,就是学生成长的距离,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从打上课铃到打下课铃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就是让文本走进学生生命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问:什么是真的语文?什么是美丽的语文?杨启亮的三个“竟然

3、”:南师大教科院杨启亮老师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说了三个“竟然”:竟然有一种题型叫“现代文阅读”,竟然高考要考这种题型,还竟然有学生能做对!二、今天,为什么我们需要美丽的真语文赵翼如的书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如流感一样,是一种侵蚀所有体质的疾病。病了的母爱,感染了一种病毒迷失于数字化的伪成功,忘记了数字背后的孩子病了的母爱,有火烧火燎的倾向,对孩子过度介入的趋势。在分数竞争中过度参与,脚不是匆忙地,目光是焦虑的,身影是慌张的,很有点刹不住车似的失控感扬子晚报13岁孩子上东大。今天我们的时代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很不幸,我们都是病人,比如好大喜功,比如急功近利,比如缺少对人的关怀等等。我们必

4、须自己做自己的医生,刮骨疗伤。在今天谈专业发展,其实就是谈如何克服时代病。我们是病友之间的交流!我们只能带病生存。今天我们需要更多正常的老师! 今天我们面对的时代或社会问题是什么? 今天我们的世界(1)是欲望的世界(2)是碎片化的世界(3)是工具理性横行的世界(4)是虚拟化、不在场,也因此假话大话空话充斥的世界。我们今天的课堂里缺少什么?(1)缺少梦想。因此今天我们应该比任何时候都理直气壮地呼唤理想,身体力行的追逐理想,将课堂变成实现自己教育梦想的舞台,与学生齐声合唱理想之歌。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的绝对意义、永恒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绝对价值并精心呵护,然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清晰的回家路线图。 要警

5、惕“猪栏理想”、“乡愿人生”和“精致的利己主义”!与学生一起打造诺亚方舟,让他们能泅渡上岸。 (2)缺少缺少生命的共感。就目前工具理性横行的现实而言,今天,我们需要直面习以为常的以理性分析为主的语文课堂,充分认识他的优点和缺陷,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背诵,多体验,多做贴近生命感知的体验,多整体的感知,少细碎的分析,更不做碎尸万段的肢解,多做大前提意义下的探索,少做碎片化的所谓多元解读,在课堂上开展“生命体验”教学。 (3)缺少独立的人格和思考。缺少人的全面理解,对自我的深刻理解。面对假话大话空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生命体验的同时,关注实证,求真求实;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察生活,“切问而近思”,

6、写出有生活实感、生活质感的文字;所有教学中相机给学生提供“真相”,包括真事、真理、真情,揭露假象,帮助学生解开生活中的遮蔽,让他们眼明心亮,在“我手写我心”的大道上行走!教学案例:高三(10)班在六楼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为什么学习知识?有人说是为了明天的生活。不对!兴趣必须在此刻激发,能力必须在此刻得到训练,精神世界必须在此可得到展示。教育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现在”很神圣,包含一切,既包含过去,又包含未来。今在,才能昔在,才能永在。知识的运用就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我们生机勃勃,它就成为我们的生活。可是“现在”是有缺陷的三、怎样教美丽的真语文1、

7、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1)语文学习对象是生活中“活”的文本,无论一篇课文还是课外材料,或者讨论话题,都来自生活,包含丰富的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信息,给人包罗万象的生命感,所以“教什么”让人煞费苦心。(2)语文学习过程不是从“无知”到“有知”,而是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假知”到“真知”,因此“怎么教”富有挑战。(3)语文学习内容是由“文本”“知识”“方法”抵达“情感”“人格”“思维”,具有“凭借性”和“超越性”,常常是为了抛弃而占有,为了拆除而搭建,因此它往往起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起于知识而又超越知识。(4)比较有效语文学习方式是体悟和揣摩,要“例中学”“做中学”“体验

8、中学”“探究中学”。不要迷信这个“法”那个“法”,最独特有效的方法常常是你的生命特质。(5)语文没有多少正经八百的知识,更多的是读写的策略和智慧;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6)打了上课铃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打了下课铃更是语文学习的开始。要拆除课堂四堵墙,让学生像在生活中一样学习“读”与“写”。自学自悟,自主构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台教学故事1、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什么文体特征? 替换修改:马克思是伟人,当他去世之后,站在他墓前讲话的是与他并肩战斗40年的战友,回顾一生,应该讲些什么内容?2、马克思的去世,对人类有什么样的损失? 3、“空白”的内涵是什么?或者说对什么造成了“空白”?

9、 4、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有哪些贡献?5、马克思作为科学家有哪些贡献?替换修改:文章对马克思有个基本评价,即有个核心句,它能统摄全文,是哪一句?为什么? 7、对于马克思的为人,别人持什么态度?8、面对敌人的“诽谤”和“诅咒”,马克思持什么态度?9、第8段“蛛丝”和“拂”字的理解。怎样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的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替换修改:伟大人物最了不起的是他的人格。本文无一处提到“人格”,但又无一处不在赞颂马克思的人格。说说文中揭示马克思伟大人格有哪些具体表现。(小组讨论) 12、作为难点的第3段冒号后内容有哪三层含义? 替换修改:(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内容(一句话)(2)这句话还可

10、以怎么说?(3)冒号后面的内容可以分几层,请加以概括。(4)说说怎么理解一个复杂的长单句。 赤壁赋的构思赤中的“主客对话”,就是心灵的自我对话,启迪人生,指引生命。翻译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江水不曾流逝);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但月亮最终并没有增减)。3:盖(原来)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竟然用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变了)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那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都是永恒的,你有羡慕什么呢)这里有两种视角,“客”是从“变”的视角看待人生,而苏子让我

11、们:从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生。(板书) “我”为什么也是“无尽”的?“无尽”就是“永恒”,投身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从不变的观点看,我和天地万物一样,也是永恒的,四、读第二层。教师正音,点拨重点字句。正音:取之不禁(jn,禁止)翻译:是造物主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享受)五、请结合第一和第五节,说说你对第二层的理解。 (学生讨论) 点拨:享受大自然,享受生命,抱着投入的心、宽容的心、欣赏的心,忘怀得失,活在当下,获得精神的解脱。告诉我们:在清风明月中寻求精神寄托(板书)。六、如果你们是“苏子”我是“客”,你们把这两句道理说给我听,我会接受吗?现在这样写好在哪里?很难接受。现在这样写,用眼前

12、的景物打比方形象生动,说理富有感性特征,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容易让对方接受。七猜一猜,苏子写赤壁赋最先想到、也最想表达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讨论)应该是“苏子曰客亦前夫水与月乎”一段。苏轼读书多,谙熟佛典,笃信佛理。他到黄州,人生出现了危机,遭遇了人生的大忧患,他一定日夜思考自己面对的人生困惑。于是他就借用佛经中“变”与“不变”的说法,来解答自己的人生困惑,来消解内心的焦虑和紧张。经过一番灵魂的挣扎,给自己找到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就像文中最后说的那样“不知东方之既白”,心里一下子亮堂了,精神得到超越。八、他又是怎么把自己的意思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夜游赤壁无比快乐听到洞箫内心忧愁引出“

13、客”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自己的看法。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把个人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外化出来,表现自己的心路历程。投影金圣叹点评,把握本文思路和特色。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天下才子必读书)2、在例子中教,在活动中教,在探究发现中教,即学即用,用字当头!六国论懂了就去做,做了才叫懂!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三代)语文教师的四宝:语文教师四样宝,教材学生加指导,更有精神不可少!要激情燃烧+知识裂变+智慧点化3、体验比理解更重要。体验让语文

14、参与学生生活和生命构建,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体验,体,体会,验,演示,亲历一遍。个体在亲历中获得生命存在、意义理解和构建,以及价值认同,人在活动中才是完整地,体验是理性的直觉,或者说是,直觉的理性。阿房宫赋结尾的“后人”与“哀”,链接“窑洞对”,有本文跨入其他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获得历史的智慧。念奴娇赤壁怀古(1)先用繁体字一笔一划板书全词,不加标点。学生读一遍原文,合上书,给黑板上板书加上句读标点,然后打开书集体订正,说一说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2)再复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出毛词中“携来百侣曾游”一句中“曾游”二字不可放过,是点明作者由眼前回到从前的关键词,提醒学生注意词中表明时空的转换的

15、关键词,请学生诵读中体会标明作者思路的关键词。全班诵读一遍后,学生找到两处语言标志,一是“遥想”,说明由眼前景色转入怀古,二是“故国神游”,由神游回到眼前,把写古地(写景)、古人(咏史)和抒发感慨(抒怀)的语句切分了出来,把握住全词的思路和框架。(3)齐背上阕,要求学生圈出其中最能表现赤壁特点的字,并说明理由。“乱”、“穿”二字下得好:这里山崖陡峭,怪石参差错落,巨崖峥嵘,突兀怒起,直插云霄。“惊”、“拍”二字有气势:江水浩荡,波涛汹涌,摧枯拉朽,撞击江岸,发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轰响。“卷”、“千堆雪”更让人浮想联翩:一边是无坚不摧的长江,一边是坚无不摧的赤壁,一声声巨雷般的撞击声中,飞溅起无数雪白的浪花,展示古战场苍莽古老的气势,令人联想起赤壁鏖战的血火交映的历史画面和英雄人物。(4)齐背下阕,让学生圈出最能表现周郎潇洒儒雅特点的细节。经过讨论,学生选定三处细节,一是“小乔初嫁”,二是“羽扇纶巾”,三是“谈笑问”。三处巧选素材,让一个春风得意、风流儒雅的“江东杰出青年”活了起来。他英姿勃勃,春风得意。你看他,头戴纶巾,手挥羽扇,指挥大军,一派风流儒雅,笑谈间,一片火海映红了赤壁江面,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