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9774535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寻根文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根文学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编辑本段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1文化热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

2、 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

3、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2作家 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 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

4、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 所以,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编辑本段主要思想缘由: 1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

5、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而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全民动乱乃至中国自盛唐以来国势为何衰落的疑问。 2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

6、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甚至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韩少功也认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向外国学习,学西洋的,东洋的,俄国的和苏联的;也曾向外国关门,夜郎自大地把一切洋货都封禁焚烧。结果带来民族文化的毁灭,还有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3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 ,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 。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这些作家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7、 这一文学立论,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他们认为,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学样式、风格,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早在1982年,贾平凹就在自己的创作谈卧虎说中认为,应该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在这篇文章中文化寻根的动向已初露端倪。 另外,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所以说“寻根文学”自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自80年代初以来的

8、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延续。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但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编辑本段主要事件: 当代文学创

9、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 在小说领域里,则是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说。 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了“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 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杂志社等文化单位在杭州举办的座谈会上,许多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讨论近期出现的创作现象时提出了文化寻根的问题。 真正大规模打出“

10、文化寻根”大旗的时间,是在1985年。 文革后的文学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此以前,作家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方面,过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使文学的实验无法健康正常地发展。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在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关系下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作家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自觉关注。 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发表了各自的宣言,包括阿城、郑义、韩少功、郑万隆等。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11、。他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跨越文化断裂带) 其他文章还有: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等。 在他们的讲述中,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这些作家在这样的理论之下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韩少功文学的“根” 从楚文化入手讨论: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

12、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一南一北两个例子:广东(以及香港):对西洋文化的简单复制,只能带来文化的失血症。新疆:要出现真正的西部文学,就不能没有传统文化(指具有新疆自身特点的文化)的骨血。如果只是从内地文学中“横移”一些主题和手法,很难新的生机和生气。 对于海外文化引进的莫名“轰动”。 但已有人在寻根: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的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认识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丹纳艺术哲学:人是多层次的帮助我们领悟所谓的文化的层次。 作家的目光开始投向更深的层次,希望对现实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首先注意

13、到乡土。 乡土深层保存了一些传统文化:不是地壳而是地下的岩浆,更值得作家注意。 这不是闭关自守或反对文化开放,只有找到异己的参照系,才能认清和充实自己最终还是落于自己这里。 外国优秀作家与某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联系:外国现代文化也是有脉可承的。美国幽默传统、牛仔趣味卓别林、马克吐温、欧亨利;拉美神话、寓言、传说、占卜迷信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欧洲大陆思辨传统、旧时经院哲学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佛教禅宗文化、东方士大夫闲适虚静传统日本川端康成“新感觉派”;希腊神话传说希腊诗人埃利蒂斯。月亮与六便士:高更的故事。 西方很多学者都对东方文化抱有其极大的兴趣与希望。 现实中的中国:改革和建设,“拿来”科学和

14、技术。 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我们有民族的自我。要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阿城:“一个民族自己的过去,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记的。”编辑本段流派划分:虽然打出了文化寻根的旗号,但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些寻根作家们却莫衷一是。大多数作家选取了自己最为熟悉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的基点,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种表现不同地域的寻根文学。(一)城市文化寻根:进行城市文化探索的作家不在少数,如刘心武在钟鼓楼中描述了北京当代平凡却多姿多彩的市井民情;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则再现了中国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与把玩。在这类作家中邓友梅和陆文夫表现犹为突出,堪称南北两大家。邓友梅在1956年以短篇小说在悬崖上成名。进入新时期之后,他先是推出几部军事题材作品,以后就把创作目光集中到北京市井生活上,写下了一系列京味儿小说,其中的代表作那五和烟壶分别获得第二、三届中篇小说奖,其余还有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这些具有浓烈民俗风味的市井小说,多将故事背景放在已逝的旧时代,勾画了上至王孙贵族、八旗子弟,下至社会底层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那五以三、四十年代旧中国北京的商业化社会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倒驴不倒架的前清子弟那五欲求生于社会的尴尬情态。烟壶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