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单元.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9773659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第一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必修2第一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必修2第一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必修2第一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必修2第一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2第一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第一单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2、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4.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5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A B C D6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使用于农具制造 D使

3、用了先进的曲辕犁7.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8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9.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

4、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0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11. 耕织图耕图是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嘉许,右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

5、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12.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 ) 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 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13商代人们大规模劳动时使用的是骨质和石质的耒耜,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家庭劳动使用的是铁制农具,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B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C农业实现

6、了精耕细作 D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14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1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 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材料二:春耕夏

7、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摘自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何在?据材料一、二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8、(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的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中所指的纺织业中心在哪儿?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

9、,“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

10、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8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4分)1. 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2.C 【解析】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A项材料信息中为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3.B【解析】B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

11、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4.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反映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选择A项。5.D【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犁”分析,应为曲辕犁。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汉代”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答案:B7.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农民

12、“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8.B【解析】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管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9.D【解析】唐朝的经济政策唐朝初年的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选D项。10.B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农具、地理原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1.B解析 图中显示的生产工具依然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在清代已经落后于工业文明的潮流,没有取得革命性进步。12

13、. C解析 材料中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不能说明都是掠夺的,也未必就是镇馆之宝,故不选B、D两项。该馆藏有晋代瓷器未必是两国直接贸易所得,再者晋代还没有美国,故不选A项。材料可以反映出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故选C项。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从骨质、石质耒耜到铁制农具,体现了生产工具的改进,而生产工具改进则是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答案:B14C 从材料反映出的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的必要基础。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15.解析:“攻木”“攻金”“攻皮”“设色”等信息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各种分工情况。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制造每一个器具都有明确分工,使得生产具有专业化的特点。答案:C16.(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2)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