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杨姓源流和祖训与谱牒.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4.01KB
约13页
文档ID:559772754
杨姓源流和祖训与谱牒.doc_第1页
1/13

《杨姓源流》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杨姓也是第六大姓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杨[杨,读音作yáng(ㄧㄤˊ)] 杨姓图腾   杨(yáng)姓源出有:杨姓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父系来源)目前已测出五支:O3a2c1a-M117+型,O3a1-M121型,O3a2b-M7+型,O1a1-P203.1+型,D-YAP型杨氏授姓始祖杨佰侨源流一出自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

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

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1]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

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源流二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

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源流三赐姓转姓郡望:1、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2、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

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杨姓谱牒》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杨氏家谱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杨氏祖训》                                杨万里吾今老矣,虚度光阴,终日奔波,为衣食而不足随时高下,度寒署以无穷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勿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为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鸣,全家早起门户多事,并立支持;栽苎种麻,助办四时之衣食;耕天凿井,安排一岁之种储育养糍牲,追陪亲友,看蚕织娟,了纳官租,日用有余,全家快活世间荡破之辈,懒惰之家,天明日晏,尚不开门,及至日中,何尝早食居尝爱说大话,说得成,做不成;少年专好闲游,只好吃,不好做,男女长大,家大难当用度日日如常,吃着朝朝相似欠米将衣出当,无米出首卖田岂知浅水易干,其实穷坑难填不思实效,专好虚花万倾良田,坐食亦难保守光阴迅速,一年又是一年,早宜碣力向前,庶免饥寒在后吾今训尔,莫效,因示后生,各宜体悉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地如母,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俭:量其而出,量其而入,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杨长富收集整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