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77253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古人如何发现?古人见过?这古人是谁?经络的实质在于经气,经络并无“实体”,是独立的“气”的通道与系统,也是在神经、血管外围的通道。通则有道,不通无道。穴位是“经络之气”途经的敏感点、连接点、闭塞点,也是需要疏通的要害。疏通、调和“经络之气”,有助于增大神经、血管外围的空间,“和利肌肉”,减少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进而使之放松、畅通与伸张。所以,经络也是人的生命线。十二经脉(包括任、督两脉)的基本走向是“气”的主干道,由此分流出来直至皮部的小的通道,就是“络气”的通道。经、络疏通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经络重点是研究“气”的运行、成份、变化与作用,这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当然,疏通经络

2、可增大气的通道有利于科学发现。灸经中只有“脉”字,无“经脉” 或“络脉”之称。其所述“脉”,是指内经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外的十一经脉,而且经脉之间没有相互的衔接联系,也无全身的循环流注。在内经中“脉”既用以指“经脉”,又用以指“血管”。“络”既用以指“络脉”(如十五络),又用来指“血络”。古人将“经”、“络”、“脉”三者,看作是病邪可以走行的路径。这三个概念在内经时代无实质性区分,具有同质性。故有人认为“中医的经脉学说实质是古人对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混淆不清的朴素认识”。 经脉与络脉,其中心词在“脉”上。“经”与“络”说明“脉”中纵行的主干与横行的支路。医学入门:“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

3、者为络”。“经络”一词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概念始终包括了血管实体。但“经脉”的概念却不一定是指血管。 经络系统理论形成的可能途径 古人如何发现了经络,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有多种推测。有人认为古人先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穴位,然后按一定的线索将穴位联系起来形成经络,并逐步完善;有人认为首先发现经络现象,在经络的基础上发现穴位,以后又不断充实内容,形成经络系统。 虽然经络系统建立的立论依据不清楚,但从古代文献和现代针灸临床实践以及现代经络研究来看,经络系统可能是在对前人针灸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并通过推演的思维方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步完善形成经典的经络系统理论。 综合分析

4、发现,单纯依据针刺穴位的“得气”及循经感传等现象。建立十四经脉循行路线,是不可能的。近年研究发现,显性循经感传等循经现象出现率较低,即使出现也往往只是循经脉的某一段。而经典的经脉的循行路线,不仅长距离跨越躯体多个部位(例如足三阳经从足走头),而且与脏俯均有络属关系。经脉的无穴通道,自非刺所宜,那也就不会有循经感传现象,也不可能是由功能相近的穴位联系起来而形成。如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一支上达头面:“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从临床角度来看,更象是一种病理联系的描述或归纳。因此无穴通路可能不是两点之间的直接连线。有穴经脉走行的形成也可能依据针刺的治疗效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即是说明经脉的循经

5、治疗效应。 有关络脉的描述,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从胫骨外廉到头项,如此长距离未提及其他解剖部位,如果由循经现象获知络脉循行路径,必然应该描述这两个部位间的走行,因此依据病理联系或针刺治疗效应建立经脉的可能行较大。其中“合诸经之气”的描述则明显带有推演的成分。 经络实质的研究,首先要研究早期关于经络的论述才能找到最原始的资料,理解经络的最初含义,寻找经络实质研究的有效线索。另一方面,应注意到古代经络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应考虑到其描述不准确、不完备、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从古代文献看经络

6、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脉与脑在解剖结构上有直接联系。如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再如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灵枢大惑论中对视觉器官有这样一段论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脑相连的结构可能是对视神经的描述,也许这是内经时代接近发现神经的一个例子。 现代研究揭示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络系统是人体的调控系统,在生理功能上与神经系统

7、有相似性。就经络的实质而言,古人发现的具有一定循行路径的十四经脉是否存在,其实质是什么,才是经络实质研究的核心内容。循经感传以及其他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成为经脉存在的有力证据。古代文献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证实,针刺的疗效依赖于“得气”。有时可出现针感循古典经脉路径传导的现象。由于循经感传提示古典经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成为近年研究经络实质的切入点。围绕经络实质的研究,近年已提出多种学说。 (1)经络的生物进化观 目前已知在脊椎动物体内同时还保留着低等神经系,如人体内除神经管外还有部分链状神经系(交感神经链)和网状神经系(肠壁神经网)的某种保留,主要已转化为植物神经的组成部分。从进化

8、的连续性来看,子午干神经系在人体无疑也有所保留,可能是经络原型。经典的经络系统可能依然在已经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的调控下起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有直接的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联系。 (2)神经中枢扩散说 截肢者的幻肢觉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与躯体可能存在镜像关系。当外周肢体离断后,其在中枢的镜像依然存在。同理,针刺产生的针感传入中枢后可能在中枢定向传递,从而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有学者认为,针刺穴位后循经感觉的产生,是中央后回与皮肤经络路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被兴奋的结果。有人提出“经络链”的设想,实际上也是经络的中枢观。认为针感不需要通过外周,而是在神经中枢传导的过程。 (3)植物神经反射联动说 认为植物神经系统是

9、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经脉线实质为体表上富含神经末稍的组织带,穴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神经末稍。穴位受到刺激,所激发的交感神经反射接力的兴奋点所到之处,使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刺激相应的躯体或内脏传入神经末稍,产生各种感觉,即循经感传。由于脊髓节段的有序性,导致交感神经反射弧的相继激活有序地定向传导。古人确定的经络线路并不一定是实际的“通道”,而只是效应线路。这也许是为什么多年对经络的形态学研究,经络和穴位并没有找到新的或特异性的实体结构,而只是发现了一些已知组织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异性分布的原因。近年对穴位的研究发现,穴位具有低电阻特性。低电阻的穴位下确实分布着比周围更多的交感神经末

10、梢;毁损皮肤内交感神经后,穴位也不再具有低电阻特性。从针灸临床实践来看,产生针感的必定是某种特定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针刺时,若不得气就需调整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原因。在调整过程中,一旦刺中穴位便迅速产生针感。内脏牵涉痛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内脏牵涉痛提示躯体与内脏之间存在解剖学上的某种联系,可作为研究经络的“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功能的参考。 (4)经络的中枢-外周说 认为经脉感传现象是中枢与外周共同作用的结果。“八五国家攀登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胡翔龙先生认为:循经感传可能是“体表”的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着的某种“动因”所兴奋,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主观感受到

11、的感传。有学者持相似观点,认为循经感传现象发生,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即一系列轴突反射效应(针感)传入到达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感觉区,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兴奋,从而产生“感传”现象。 古人提出的经络系统,是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机体调节系统。可能包括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多系统的总体功能。当代对于经络实质研究并不等同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经络实质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古人提出的有明确循行走向的经脉和穴位的实质。中国古人是怎样发现经络的明确走向和穴位的具体位置的?呵呵,我在中央电视台看介绍中医的纪录片,上面对其产生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式的解释: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的结果

12、。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莫非,老百姓得了病,莫名其妙的自己拿针往身上刺。其实,在考察中医的起源时,我们是一定不能回避道教的。所谓医道一家。中医包括穴位都是道士们修仙炼丹的副产品。其中我们考察中医哲学时,就发现与道教哲学有相似之处。所以,尽管没有详细的文献记录,穴位是怎么发现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做科学的推测。穴位,是中国古代的职业僧侣本着修道成仙的目的,一步步在自己(或伙伴)身上实验成功的,与炼丹追求的是同样的目的。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比央视说的,更符合事实。因为一个科学发现,需要的目的和时间。而这两样在道士那里都有。“经络学说”究竟说什么 经络部编后黄龙祥 经络是什么?这是我在与经络实验研究人员

13、接触中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可以说长时间受这个问题的围困,是我写前面这40万字专论的重要理由。但正如读者已经看到的那样,贯穿于这部书稿始终的主导思想却在于启发人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古人构建的“经络学说”用来解释什麽临床经验或生命现象?任何一种科学假说必然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对象,以下是一些在科学史上较著名的假说:假说解释对象火微粒说燃烧的本质燃素说热素说热的本质“阐门”学说痛觉的本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地球构造运动经脉学说 络脉学说?经筋学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一直认为只有正确地填补出上表中的问号时,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古代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明确我们的研究目

14、标及研究价值。我知道一定有人会大惑不解地问:“经络学说”不就是解释经络现象的吗?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那么“经络现象”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更加多余,因为经络实验研究者早就对此问题给出了明确的一致性意见:经络现象多指人体出现的沿古代文献记载的经络路线的感觉传导或可见的皮肤色泽及组织形态改变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是循经感传现象。假设“经络学说即对所谓经络现象的解释”这一提法可以成立,那么依此类推,是否可以说:经脉学说是解释“络脉现象”?经筋学说是解释“经筋现象”?如果再进一步类推,“燃素学说”是否说明“燃素”的?“热素学说”是否说明“热素”?“阐门学说”是否说明“阐门”呢?读到这里,“经

15、络学说就是解释经络现象”提法的不合理性已看得非常清楚,但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们说了几十年的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话怎么一下于就说不通了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考察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实例:十七世纪下半叶,化学界提出了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的学说燃素说,其基本观点是:火是由火微粒组成的,火微粒总称之为“燃素”;燃素含于万物之中,它的流动及变化产生了关于燃烧的一切现象;所有关于燃烧的化学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这种认识来源于人们对燃烧过程的直观感觉(现在看来显然是一种错觉),即物质燃烧时,好像有某种东西从物体中逸出了。那么,将“经络的研究”与“燃素的研究”放在一起类比如何?相信只要对近代科学史稍有了解的入一定会恍然大悟,立刻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从提法上看,“经络的研究”与“燃素的研究”如出一辙,“燃素的研究”是要寻找能够引起燃烧并随着燃烧过程而失去的某种未知的微小物质,“经络的研究”似乎也是要寻找到与古代文献记载经脉循行线相吻合并具备相应功能的某种未知结构(“七五”、“八五”期间的主导思想)。而十八世纪化学界所走过的“寻找燃素”的这段漫长的弯路,至今仍作为“因出发点错误造成失误”的典型例证被人们反复提起。如果说“经络的研究”的性质与“燃素的研究”是相同的,那么它的结局也只能与后者相同。如此看来,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