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7687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文档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表征 摘 要: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学习者个体差异中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风格、年龄因素、性格和情感因素等六个最主要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归纳了其中的研究成果。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影响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在习得母语后如何习得其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人们对这种过程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得出对语言教学有用的知识。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教学的客体转向主体,即从研究教学方法转向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学习者个人因素或自身特征的差异。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影响外语学习的个体差异因素

2、主要包括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风格、年龄因素、性格和情感因素等。一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指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具备的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能力,即它是一种先天存在的可能发展出来的潜在能力。一般认为学习能力与学习者的总体智力有关。Carroll曾经界定过语言学能的几个部分:1)音位编码能力,即辨别,记忆所学外语因素的能力; 2)语法敏感性,即辨别句子中词的语法功能的能力; 3)归纳性语言学习能力,即辨别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对应关系模式的能力; 4)机械记忆能力,即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等的单纯重复的记忆能力。他还认为,语言学能不仅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

3、,而且很难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1国内外多年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学能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衡量二语习得者成功与否的最为有效的预测器之一,目前检验语言能力倾向的主要方式是进行语言能力测试。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具有较高语言能力倾向的人会学得更快,更省力。然而,这些成分在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中如何起作用还处于推测阶段。二 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行进、并对此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心路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和情感状态,是造成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的一

4、个重要因素。在第二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动机。动机可分如下具体类型:(一)工具型学习动机工具型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学习外语只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这样的动机称为工具性动机。在闭塞的条件下,工具性动机会显示出较大的作用。因为,在此环境下,它是人们学习外语的唯一动力。如果没有它,人们对外语学习的努力就会终止,这是工具性动机不利的一面。(二)融入型学习动机 融入型学习动机是指一些语言学习者出于对某一国家的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兴趣而产生的学习该国语言的动机。例如,由于对某个国家的文化兴趣浓厚,

5、渴望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于是便会促使其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该国语言。相反,如果态度消极,学习被动,即使付出的努力再多,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结果型学习动机 结果动机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较高层次的动机会促进和刺激学习;反过来,学习中取得的良好成绩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保持已有的动机,甚至会产生其他种类的动机,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四)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取决于外语学习者个体的内在需要。从这一角度看,学习动机既要引发好奇心又要维持好奇心,它可以随学习者的某些兴趣和参与学

6、习活动的程度等因素而波动。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者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感情状态等。学习动机决定学习者为什么而学,付出多大努力,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以及学习效果等。因此,那些二语习得动机较强的学习者往往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前预习、课上参与、课后复习及其它丰富多彩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来,而那些二语习得动机不强的学生的学习则较为被动,往往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2另外, 学习动机的强弱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的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积极迫切, 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效率通常较高, 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动机较弱的学习者, 学习中往往消极被动, 自觉投入的努力程度不够, 学习效率低,

7、学习效果差。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动机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的成功有助于维持和强化现有的这种学习动机,并创造出新的动机类型,使学习更有成效,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学习效果不好,学习者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则可能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三 学习策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的、以目的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基础,为提高学习效率所做的努力。动机在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研究者由于研究角度不一,对外语学习策略做了不同的分类。OMalley和Chamot 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

8、类:元认知策略,即规划、监测和评估一个人的学习的技巧;认知策略,即涉及分析、综合以及将所学的内容吸收的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即处理学习者和其他本族或非本族语者人际交往的方法。Cohen 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运用策略。语言学习策略包括确定所要学习的材料的策略、将其与其他材料区分开来的策略、将其分类以便简化学习的策略、记忆材料的策略等。语言运用策略还有四个分支:检索策略、背诵策略、替换策略和交际策略。3好的学习者以及不够好的学习者都采用类似的策略,这使得研究者很难在策略研究中达成一致。到目前为止,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只有:成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更多,使用策略的时

9、候选择性和灵活性更高。例如,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他们擅长用元认知策略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四 认知风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对认知方式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Witkin于1962年最早提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概念。场独立和场依存代表了人们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场独立者往往依靠自己内部具有的知识框架,倾向于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场依存者则往往依靠外部提供的有关信息,倾向于从整体上认识事物。4因此,这两种人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

10、差异较大。学习中,场依存者易接受他人的暗示,学习的努力程度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外部诱因作用较大。场依存者一般擅长于整体背诵和完整模仿,往往对人文学科更感兴趣,比较注重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场独立型学习者易于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学习,往往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特别在学习那些未经充分组织的材料时有较大优势。在学习外语时一般善于分析,但在背诵课文和模仿句子时常会遗漏部分内容。Kagan则在1996年提出审慎型和冲动型这组认知方式。心理学家认为,审慎型的人的特点是获取信息时具有系统性,处理问题时谨慎,而且在寻求答案时比较注重准确性,因而得出结论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

11、,学习者往往在回答问题前先仔细估量每一种可能性,所犯的错误少,但形成概念的速度慢。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则凭借直觉来获取信息,容易快速得出结论却较少注意准确性。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耐心做更多的思考,因而形成概念的速度快,犯的错误也较多。审慎型认知方式能促进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冲动型的认知方式则更有利于语言运用的流利性。一般认为,若是具有这两种认知方式的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扬长避短,适时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会对外语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五 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个体差异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智力发育水平、知识面、社会经验及母语能力等方面成人占较大优势,成人

12、的学习速度,特别是语法学习速度,大大快于儿童(成人比年龄大的儿童习得快,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习得快)。但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会显示出较大的二语习得优势。年龄因素对外语语法学习过程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语音、语调习得有决定性影响。在非正规学习的条件下,只有儿童才能达到与讲母语的人相同的语音、语调,儿童一般在青春期前,如能受到足够的外语熏陶,就有可能达到语音纯正。此外,儿童更具有取得与讲母语者相同的语言能力的潜力,究其原因,应涉及神经、动机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但就语用习得而言,其原因可归之于儿童对自己的文化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比成人开放,更易于接受异国的文化习俗。总之,年龄并不能决定习得

13、效果的本质因素,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要学习二语都是可能的。六 性格和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Einstein有一句名言:“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里的性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因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不同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在表现。研究者们对影响外语学习的性格与情感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向型/外向型、移情、焦虑、抑制、自尊心、自信心等。 这些因素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起一定作用,使学习速度和最终外语水平产生差异。1. 内向型/外向型。外向型的人开朗、直率、活泼大方,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更

14、愿意交流, 能把握较多的实践机会, 听说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但往往不太注意语言的基本形式, 学习中的忍耐力、进一步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 与此相反, 性格内向的人沉默寡言, 胆怯敏感, 他们往往更重视对有限输入进行更深地分析研究,在学习中,其忍耐力较强,但在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方面表现较弱。人们一度认为外向性格的学习者比内向性格的学习者更适于学习外语,学习成绩也更好,但是相关实验提供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外向型性格或内向型性格与成功的二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内向者有巨大的内在人格力量,移情程度高,这种品质对外语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到底哪种性格更有利于外语学习尚无定论,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外向性格是提高口

15、头交际能力的一个因素,但是内向性格在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占有优势。2. 移情。 移情指能够想像、领会别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并产生共鸣。H.D.Brown 认为语言交际需要一定程度的移情。有效的交流需要人们能理解别人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用外语交流时移情问题更显突出。外语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对方的认知和情感状态,还要同时使用外语来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度高的学习者比移情度低的学习者更有可能使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流。3. 焦虑。 焦虑是与不安、失意、自我怀疑、忧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感觉有关的情感。 研究者们认为对外语学习的焦虑与一般焦虑不同,它包括交际焦虑、对负面评价的担忧和考试焦虑三部分

16、。这种焦虑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作用。也有研究者认为焦虑并不完全是坏事。他们把焦虑进一步区分为促进性焦虑和退缩性焦虑。前者使学习者产生动力,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后者使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回避焦虑的根源。4. 抑制。 抑制是一种具有保护性能,抵制外部威胁的心理屏障。 Guiora 用语言自我的概念来解释和分析抑制心理和语言学习过程。他认为学习外语是获取一种新的语言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性强的语言自我能使学习者降低抑制心理。5这一观点可以解释成年人学习外语为什么感到困难: 由于成年人情感气质已经成形,很容易会产生保护自我、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阻碍他们用外语交往。5. 自尊心。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能力、重要性、成功度和价值度等方面做出的评价,是个人的自信程度。自尊有三个层次:整体型,指总的自尊心;情景型,是具体情境下对自己的评价;任务型,是与具体任务相关的自尊。有研究表明,三种层次的自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