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走出校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768051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历史教学走出校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历史教学走出校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历史教学走出校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历史教学走出校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历史教学走出校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历史教学走出校门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与体验式教学的比较江门市新会葵城中学 高英怎样上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一直是我们历史教师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成功的历史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并且可以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悟得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目前中学历史课的主要形式是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述,自己阅读教科书和观看多媒体投影的文字、影音等资料。由于这些历史知识都是间接获得的,缺乏直接的接触体验,只依靠生动的教科书和教师生动的口头讲述难以让逝去的历史现象,重新生龙活虎地展现

2、于学生眼前。所以在很多时候课堂上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讲台下总是摇摇欲睡,教学徒劳无功。应该说,这种现象的的出现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历史学科知识具有的过去性特点、历史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未成熟、人生阅历少、认知水平低。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会再重现也不会再重演。对中学生来说,学习的历史知识都不是他们所曾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不能亲身体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引起共鸣,无法带入到历史过程中,从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或理解掌握历史困难的现状。并且,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又

3、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主要通过历史材料,历史材料主要源于教材与教师的讲述,其中大部分是文字材料。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感性形象,得有赖于中学生的生活积累。中学生有限的生活经历往往无法想象丰富的历史内容,这就造成了历史教学效果低下的一大因素。其次,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教材本身编写的局限、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等因素促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把“活生生”的历史教“死”了。历史课程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那么,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走进历史,站在当时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然后再去体会它、感悟

4、它,去探索历史知识背后的价值远比单纯的记住知识更有意义。李大钊曾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说到 “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 不是死的、固定的。”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应当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的特点, 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但是,在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我们常常向学生强调“这个内容很重要,经常考试”,“这个影响是必考内容,需要背诵”,“我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什么”等。这种做法显然把历史内容和学生看作是死物,学生可能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却无法走进历史的内心世界,真正的走入历史,让历史复活,让那些“陌生”的历史重现在面前

5、。从而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激情和灵性。教师教学过程更是千遍一律的单调、枯燥和乏味,无法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神入”的状态中感知历史,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探究当时的世界,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想他们之所想,从而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动机、信仰等,进而开阔历史思维、走进古今中外的历史时空。由此,新课标改革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调重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改革一扫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授,学生被动听、记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

6、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对此教育界纷纷响应,各种各样的新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时间越来越多,似乎“死去”的历史课堂又“活”起来了。 事实上,新课标改革中大都数新式教学方法只是流于形式,小组活动无探无究,小组讨论无章无法,学生还得被迫参与表演,从而更加讨厌历史课堂了。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常常仅以文字表述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想像,大多是纸上谈兵,效果可想而知。部分老师施行的情景式教学假设各种情境,要求学生自导自演,部分学生配合教师积极参与,貌似生动有趣,但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表演,且多缺乏真实环境的支持,学生能从表演中得到的知识升华很有限,最

7、后停留在脑海的仍然是原有的理解深度,况且并非所有学生都热衷公众表演,这种非自愿甚至令其厌恶的学习不仅影响教学效率和课堂秩序,对学习者本身也是情感折磨,最终只会令学生更加讨厌历史学习,更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历史重新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毋庸置疑,现有教学方式的弊端要达到这个目标,单凭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是不够的,还必须打破现有的学校课堂封闭式教学,尝试体验式教学。陶行知先生曾谈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课堂模式来传授着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 学生

8、对历史的认知来源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这种死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缺乏通过自身的体验。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通过第三方间接了解,缺乏必要的亲身实践难以以获得直接经验,没有体验过程中自身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等思维活动,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过程,所学得的书本知识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难以培养起来!通过体验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历史教学重新展现出生命活力。体验,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 亲身参与和互动, 亲身去实践、经历和体验,使学生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感悟

9、中, 掌握某些技能、策略, 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过程。通过体验和感受,学生真正实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通过体验历史,历史在学生心中不再是过去式的,而是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历史不再是陈旧的、死板的、尘封的古籍,而是生动的、丰富的、彩色的画卷,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空前提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还有三大优势。第一,体验式教学模式背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校门,不受班级课堂授课形式的限制,不受班级教学统一要求的约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趣爱好,调动起

10、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在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曾经活动过的场所进行实地体验,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助于在历史教学中再现历史映象使历史教学更加具体、生动。通过对历史遗址、遗迹、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触摸与感知,学生能从教科书中抽象而呆板的历史材料中脱离出来,眼有所见,心有所感。其次,实地体验式教学能把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人文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深化专业知识、开拓创新、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加深专业认同感及自信心;同时能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发现教学与现实的差距,不断调整教学方向,使教学与时俱进,教学相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最后,校外实地体验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如对历史知识的搜集和获取、学习技能的掌握、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分析、对乡土知识的了解、创造性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等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美育渗透到历史知识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历史科学的兴趣。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