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76719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docx(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 三 政治史政治史一般被理解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历史。就这一点而言。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无疑开创了政治史研究的一个新时代。他用关陇集团的形成和演变来说明北朝隋唐的政治纷争,认为西魏北周迄于隋唐,统治集团的核心都是宇文泰入关后形成的关陇贵族。这种用地域分野解释党派斗争的观点引起了不同的看法。六十年代曾经在历史研究等杂志上开展过关于唐初政权性质的争论,其中有人用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矛盾来分析问题。文革后一般都用士庶之争来解释唐初至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斗争,但是黄永年认为,无论用地域差别,还是用士庶分野来解释唐朝的党派矛盾都是求之过深。黄永年采取具体问题具体

2、分析的方法,对陈寅恪建立的唐代政治斗争系统几乎逐一做了翻案文章。黄永年讲得很直白,西魏北周时期,其统治区域的核心是关陇地区,统治集团的人当然只有关陇人,也只能执行所谓“关陇本位政策”,但是北周灭齐,隋朝灭陈后,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死守关陇人的旧框框。根据他对“太原元谋功臣”和“功臣实封”名单的分析,认为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在用人上没有关陇或山东的殄域之见。人物始终是政治史研究的热门。目前、隋高祖、炀帝、唐高祖、太宗、武则天、玄宗都有传记出版,而且大多数人的传记还不只一种。韩昇隋文帝传对于杨坚的开皇政治和统一事业作了充分肯定。胡戟隋炀帝新传认为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试图描述一个

3、精力充沛、改革勤政的政治家形象。牛志功唐高祖传充分肯定了李渊在建唐过程中的功绩,纠正了史书中美化袒护李世民的偏颇。袁英光、王界云着唐太宗传、唐明皇传;赵克尧、许道勋合着的唐太宗传、唐玄宗传都以文笔流畅、取材精审、评论允当而受好评。胡如雷着李世民传及有关论文对唐太宗的局限性与贞观之治的背景条件也注意加以分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唐帝列传”。这些传记试图以帝王的一生来展示一个时代的重大历史活动,虽各有所长,但是总体说来,学术含量欠足。唐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对武则天的评价最为复杂。陈寅恪论唐代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提出武则天代表山东集团的观点,胡如雷论武周的社会基础不同意用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矛

4、盾解释当时的政治斗争,认为武则天实际代表的是中小地主集团的利益。这个看法得到吴泽等的响应。六十年代初经过郭沫若用戏剧的形式为武则天翻案,武则天的正面形象终于占了主导地位。武则天研究甚至在“文革”中成为“影射史学”的一部分。因此七十年代末的拨乱反正,就有熊德基武则天的真面目等全面否定武则天的文章出现。此后,关于武则天的论文、传记和讨论会都有很多,绝大部分论着都象胡戟的武则天本传一样,肯定了武则天时期的成绩,也指出了她的酷吏政治的残酷性。胡如雷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纠正了他原来认为武则天代表中小地主或庶民地主的观点,认为武则天并没有自觉的阶层意识,她对上层集团严刑重罚,对下层民众基本实行“无为

5、”政治,即所谓“上法下道”。近年出版的薛仁贵、李光弼是两位杰出军事家的传记。薛仁贵澄清了关于传主的一些粉饰和迷雾,力图通过薛仁贵的事迹展现唐代前期军事外交的历史。李光弼通过描述一个有契丹血统的蕃将的身世与战功,再现了中唐平定内乱那场血雨腥风的斗争,并且从“光弼现象”分析了唐代蕃人汉化的基本历史特征。田居俭李后主新传以优美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了南唐李煜作为绝代才子和薄命君王的一生。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从盛世走向了衰弱。关于这次事变的原因,陈寅恪曾经从种族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河朔地区大量的蕃胡内附,安禄山等人成为胡族的首领,种族和文化上的矛盾导致了战乱的发生和割据局面的形

6、成。五十年代以来,大多数着作都从民族压迫、阶级矛盾和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失衡以及边疆节度使权力的过重来进行探讨。西方汉学家蒲立本早就论述了安禄山的粟特人血统,最近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通过仔细分析各种记载,确认安禄山及其亲密从属有祆教的宗教信仰,安禄山以祆教的“光明之神”自居,对于参与叛乱的胡人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唐代藩镇曾经被看作是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代表。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认为大部分藩镇在大部分时间对中央的态度是恭顺的,跋扈割据只发生在特定时间与特定区域。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进一步把藩镇划分为不同类型,这些类型根据其功能和地域特点分别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

7、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王援朝提出藩镇的类型应该划分为长期割据型、一度割据型、京东防内型、西北防边型、南方财源型。也有一些文章对武宁镇、忠武军、宣武军等个别藩镇做了专题研究。;于式唐宣武镇始末)何灿浩唐末地方动乱的新特点研究了唐朝末年地方动乱的新特征,即动乱的主体力量由以军士变成了刺史和军将,动乱的地区也以州为主。地方独立化的趋势在明显增强。他的唐末方镇的类型研究了黄巢起义后方镇的四种形态。牛李党争与宦官专权。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首先用党派之分来解释牛僧孺、李德裕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岑仲勉隋唐史等论着力主李德裕无党,旧史“牛李”的李指李宗闵。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提出牛党为进士科出身的庶族地主的代

8、表,李党是门荫出身的门阀士族地主的代表的看法,实际上是对陈寅恪观点的进一步引申。胡如雷唐代牛李党争研究以对藩镇的态度来划分牛李两党阵营,认为在公卿显官集团、豪强大地主阶级、中小地主阶级中,李党是公卿显官集团的政治代表,他们与中小地主结盟,反对藩镇割据,从而与代表豪强大地主政治利益的牛党发生冲突。此文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学者力图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解释党争的研究思路。王炎平牛李党争仔细考辨牛李党争中的人和事,认为李德裕父子并未结党,并且把牛李之争定性为“朋党乱政和李德裕反朋党的斗争”,可以说是岑仲勉观点的引申与完善。傅璇宗李德裕年谱也是研究牛李之争的重要着作。最近丁鼎发表牛僧孺年谱及有关论文,主张为牛僧

9、孺辩误,认为李德裕也结党。与周建国扬李抑牛的观点不同。关于宦官。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概述了宦官内侍省的组织以及宦官权势的演变,分析了宦官获得和维持权势的原因及其政治影响。张国刚唐代监军制度考论考察了唐代宦官监军的组织与职能及其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微妙影响。唐长孺唐代的内诸司使及其演变勾勒了唐代中叶以后15个主要由宦官担任的内廷使职的职掌。牛志平唐代宦官年表表列神策中尉和枢密使与地方监军人选,资料尚可增补。葛承雍重评高力士试图客观地评价高在玄宗朝政局中的积极作用。杜文玉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以1983年出土碑文为线索,对高力士的家世作了考索。唐代中后期政治史研究中还有“永贞革新”问题,“甘露之变”

10、问题,大多与宦官擅权问题有关。农民战争。李斌城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隋唐五代十国卷概述了这个时期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的情况。该书与王永兴隋末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张泽咸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都可以看做是50、60年代以来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总结性成果。胡如雷唐末农民战争注意分析战争前的阶级状况和战争后的社会变动,力求避免就事论事的描述。方积六黄巢起义考则致力于考证起义过程的一些细节。诸葛计试图从军事学上探讨唐末农民战争的战略问题。五代的政治史近年来也有不少论文发表。郑学檬关于石敬塘评价的几个问题认为割让燕云十六州是国内民族间的疆界问题,不能视为卖国。谭其骧、孙祚民等对此提出了反驳。这种争论的关键不是史实问题

11、,而是基本的历史理论问题。对于论者一向垢病的冯道历仕唐、晋、汉、周四朝的“气节”问题,也有论文指出他有为官清廉的一面,他成为不倒翁与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特点有关。任爽南唐史及有关论文分析了南唐党争的地域特征,认为不同地域集团围绕各种利益在政治和经济方针上都表现出了对立与斗争。关于周世宗,学者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肯定他改革的成绩和为统一所做的贡献。四 政治制度史关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30、40年代的主要成绩是资料疏释和整理,代表性作品有吴廷燮唐代藩镇年表以及岑仲勉对郎官石柱题名、御史台精舍碑、翰林壁记等的考证文字。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主要从文化史的意义讨论隋唐礼乐刑政主要源于南朝的梁陈和北朝的

12、魏齐,而不是一般所想象的西魏北周。70年代以前出版的力作则有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严耕望对唐代尚书省及其职权的研究、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度都有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大陆没有通论性的政治制度史着作,台湾地区出版的若干部政制史,总体水平都不高。70年代末叶以来隋唐五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职官、军事、法律等方面都有一些高水平的论着发表。就总体情况而言,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制度史的历史学研究,也就是说,主要把政治制度史问题作为一个历史学而不是政治学的课题来进行描述和考释。这在职官制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国刚唐代官制对唐代官制的一些基本内容做了简明的概述,陈

13、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举制度、俸禄制度四章,主要是梳理了迄今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使职差遣、九品中正制度等问题也做了较深入的探究。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指出唐代中央有皇帝御前决策、政事堂宰相会议决策等不同层次的决策形式和运行机制。王素三省制略论论述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在魏晋南北朝的酝酿、隋代建立、唐初发展成熟和唐五代遭到破坏的历史过程。吴宗国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对三省体制作出了新的探讨。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研究了从三省制到翰林学士、枢密使和中书门下组成的新的中枢决策体制的变化。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试图从行政学的角度,探讨隋朝及唐初人事结构、权力

14、运作及其与政治演进的关系。赵永乐的两本论文集对唐五代宋初变革时期的内廷机构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前已提及的王永兴唐勾检制研究从官制方面看主要研究了尚书都省和财务系统对文书的勾稽检核工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胡沧泽唐代御史制度研究全面论述了御史台及其属官的监察职能,并且列表揭出了大夫、中丞和三院御史的任职人员与年代。李锦绣唐代直官制、唐代的视品官制、唐代的勒留官、唐代“散试官”考所探讨的都是过去治官制者比较忽略的一些问题,反映了作者的敏锐和读书的细致。叶炜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机构文书胥吏的组织系统(唐研究5,1999)梳理了都事、录事、主书、令史、书令史、府、史等胥吏的结构体系,颇有新意。科举与选

15、官制度。科举制度起于隋,还是始于唐?一般的论着都说起于隋。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提出进士科创始于唐,引起一些商榷。但是最近仍然有人认为,从科举制度的特征看,应该起源于唐代。吴宗国唐代科举制研究在考证制度基本内容的同时,对科举制度的运作作了精湛的论述。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在详细介绍隋代及唐代贡举及武举制度的同时,还用专章讨论唐贡举制度对儒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对韩国和日本的影响。翁俊雄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试图揭示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内容、生源、风气与授官情况在前后期的演变。大多数论着都肯定科举制度在选拔优秀人才、冲破门阀制度上具有积极作用,任爽科举制度与盛唐知识阶层的历史命运则分析了盛唐知识阶层因为科

16、举而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丧失了独立的批判能力,为专制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任士英唐代流外官研究对流外官的设置与铨选初步作出了系统的钩稽。对散官问题人们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宁欣的唐代选举制度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少数有价值的专着之一。 军事制度与军事史。唐长孺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唐代西域地区的军事问题。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运用同样的方法对于唐代前期战争动员状态下的军队及其集兵、作战制度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最近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所出躺带军事文书初探虽然主要是对文书的考释,但是涉及关于府兵、兵募、健儿等兵制的一些细节,颇见功力。王永兴的论文集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主要研究了河西、北庭、安西、朔方等节度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