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分类介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761368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达分类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雷达分类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雷达分类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雷达分类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雷达分类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达分类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达分类介绍.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雷达分类介绍岸防雷达 coast defence radar 用于对海防御探测和岸防武器控制的雷达。是岸防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海岸警戒雷达、岸舰导弹制导雷达和海岸炮炮瞄雷达等。它具有较好的抗海浪杂波干扰的能力。其安装形式有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固定式安装在永备工事内,或用气球悬空;机动式安装在车辆上。海岸警戒雷达一般设置在海岸和岛屿的高地上,以增大对海面和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 弹道导弹跟踪雷达 ballistic missile tracking radar 一种远距离跟踪雷达。用于跟踪洲际导弹、中程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连续测定其坐标和速度,识别真假弹头,并精确预测其未来位置,测定其

2、轨道,制导己方反弹道导弹导弹攻击目标。也用于弹道导弹试验的靶场测量和鉴定。它是反导弹武器系统和靶场测量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按其用途分为:导弹截获雷达,是一种多功能电扫描雷达。它依据预警信息搜索、截获来袭导弹,跟踪和识别目标,计算出来袭导弹的轨道和己方反弹道导弹导弹的拦截弹道,对远程反弹道导弹导弹进行初制导,并给导弹阵地雷达指示目标。如苏联的一种导弹截获雷达,天线阵面高 120米,宽150米,外形为A形结构,有前后两个阵面。收发阵结构相似且分开设置,可双向发射或接收,作用距离为2800公里。导弹阵地雷达,有单脉 冲和相控阵两种体制,主要用于跟踪和识别来袭导弹,并制导己方反弹道导弹导弹攻击目

3、标。它采用灵活的信号波形和数字信号处理机,根据目标群再入大气层的减速特性、目标大小、速度和尾流特性等,从假目标中识别出真弹头。一个四阵面的相控阵导弹阵地雷达,可全向搜索、跟踪和处理上百个目标,制导多个反弹道导弹导弹拦截多个来袭弹头。导弹目标特性测量雷达,是远程相参单脉冲雷达,主要用于测量、记录目标轨迹和回波特点,并从中推算出目标的动力学特性和物理特性。它采用灵活的信号波形,多种极化形式的天馈线,能进行速度分辨和跟踪,有较高的分辨力,常用多频段进行目标特征测量,给出目标尺寸大小、尾流特性和进行形体分析。如美国的 ALCOR型雷达,工作频率为5665兆赫,信号带宽为500兆赫,距离分辨力为0.5米

4、,可独立分辨出目标上各个散射中心,推算出近似的目标外形。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是弹道导弹外弹道的测量雷达。担负靶场航区安全、火箭推力评定、火箭级间分离、多弹头相对位置及再入落点测量等任务。有时多部精密跟踪雷达组成雷达链,用跟踪信标的方法来测量远程导弹的弹道。如美国的AN/FPS-16型雷达,工作在5厘米波段,测角精度0.1密位,测距误差1.5米,测速(径向速度)误差0.05米秒。信标跟踪距离大于10万公里。 弹道导弹跟踪雷达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最初,采用圆锥扫描体制。50年代中期,研制出单脉冲精密跟踪测量雷达。60年代中期,在靶场使用了反导弹试验性相控阵雷达,60年代后期,出现了宽带波

5、形的目标特性测量雷达。70年代以后,加强了导弹阵地雷达识别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是:采用自适应环境变化的信号波形,提高对小目标检测和在杂波干扰中检测目标的能力;采用宽带波形获得距离、速度的高分辨力,进行目标物理特性分析;采用多站雷达体制,以提高测定目标坐标的精度;进一步改进信号处理系统;加强识别技术和识别算法的研究等。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ballistic missile early-warning radar 一种远距离搜索雷达。用于发现洲际、中程和潜地弹道导弹,测定其瞬时位置、速度、发射点和弹着点等参数,为国家军事指挥机关提供弹道导弹来袭的情报。也用于担负空间监视和人造地球卫星等飞行器编目的任

6、务。弹道导弹预警雷达配有高性能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探测来袭目标的置信度高,虚警率低。平时,将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和空间杂物编成星历表,不断预测其衰变期,避免其再入大气层陨毁时误判为导弹攻击。预警工作时,在其责任方位区内,形成12个低仰角搜索扇面,进行警戒。发现目标后,测定其位置,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弹道轨迹,并与星历表中的卫星轨道、极光及流星余迹进行比较识别。如判定是导弹攻击,则进行跟踪,或移交给弹道导弹跟踪雷达,作进一步的精确判断,计算出来袭导弹的发射点、弹着点、再入时间和落地时间,并将上述情报发往预警中心。 弹道导弹预警雷达按性能和工作体制,可分为机电扫描和电扫描两种:机电扫描预警雷达,采用固定

7、的天线阵面,利用馈源位置的变化形成波束扫描,有两个波束在固定的低仰角上作方位扇扫。根据目标通过两个波束的时间、位置和速度,计算出近似的弹道轨迹,但预测弹着点的精度较差,有时还需配置远程跟踪雷达,提高测定轨道的精度。如美国的 AN/FPS-50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天线高50米,宽122米,方位覆盖范围38度,作用距离4800公里。电扫描预警雷达,是一种多功能雷达,有频相扫阵和相控阵两种类型。它在较宽的责任方位区形成搜索扇面,发现目标后,在搜索的同时能跟踪100200个目标,对多弹头目标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和测量精度。如美国的全固态相控阵的AN/FPS-115型潜地导弹预警雷达,采用双阵面结构,方位覆

8、盖范围达 240度,作用距离大于4000公里 (见彩图美国AN/FPS-115弹道导弹预警相控阵雷达) 弹道导弹预警雷达通常架设在国土边缘地区,用若干部雷达组成预警网,每部雷达负责指定的责任方位区,用数据传输通信系统与预警指挥中心联系在一起,完成国土的全方位预警。所提供的预警时间,对洲际导弹为1520分钟,对 潜地导弹为2.520分钟。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洲际弹道导弹之后才开始研制弹道导弹预警雷达。6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的AN/FPS-50型雷达首先投入使用。60年代后期,美苏两国先后装备电扫描预警雷达。70年代末,美国增设了全固态相控阵潜地导弹预警雷达,苏联架设了先进的频相扫预警雷达

9、。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对来袭导弹的判定能力和改进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以适应对多弹头和远程潜地弹道导弹的预警任务。地炮雷达 ground artillery radar 地面炮兵用于侦察敌方火炮位置和活动目标,校正火炮射击的雷达。与其他侦察器材比较,具有侦察速度快、距离远、全天候工作等特点。主要有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和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两种。 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用于探测敌方正在射击的火炮位置,并测定己方弹着点的坐标以校正火炮射击。它装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宽的方位扫描器和计算机装置。侦察敌方炮位时,雷达波束在敌方射弹弹道的升弧段上搜捕射弹,根据捕获射弹飞行的一段轨迹或两点以上的

10、参数,以弹道外推方法确定敌方炮位的坐标。校正己方火炮射击时,雷达波束在己方射弹弹道的降弧段上搜捕射弹,以同样的方法确定弹着点的坐标,视其对目标坐标的偏差以校正射击。这种雷达可发现在遮蔽物后射击的火炮位置,以及己方火炮弹着点。侦察和校射距离,对迫击炮为612公里,对榴弹炮为716公里;测定坐标的误差为2050米、测定一次坐标需1030秒。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炮瞄雷达发展而来。最初用于侦察迫击炮位置,后来也用于侦察射角较大的榴弹炮位置。50年代以前基本上采取跟踪式,需要对弹道上的射弹进行跟踪才能测出火炮位置。60年代以来多为非跟踪式,即用双波束或多波束扇扫,只要射弹 穿过波

11、束,即可测出火炮位置。70年代出现了相控阵体制的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如美国的AN/TPQ-37(图1美国的AN/TPQ-37型相控阵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它具有边扫描边跟踪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探测射角较小的火炮位置,并能同时测定多门火炮的位置,定位过程全部自动化。 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用于发现地面或水面活动目标(如坦克、车辆、舰艇等),测定其坐标,并测定己方射弹地面炸点或水柱对目标的偏差以校正火炮射击。它装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宽的方位扫描器和动目标检测(或显示)装置。侦察目标时,雷达波束快速扫描搜索目标,操纵人员观察显示器上回波的变化来发现活动目标。校正射击时,雷达波束在预定区域内搜索己方射弹

12、,操纵人员观察炸点(或水柱)回波对目标回波的偏差以校正火炮射击。这种雷达能从地物杂波中检测出活动目标和炸点回波,测定速度快,分辨力高,机动性强,通常在靠近前沿的阵地工作。对车辆或坦克的侦察距离为1120公里,对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校射距离为916公里;对目标的距离分辨力为1535米,方位分辨力为0.421度;测定活动目标和炸点坐标的精度,距离为1.550米,方位为110密位。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岸防雷达发展而来。最初,是普通的脉冲雷达,靠高分辨力来识别活动目标。70年代以来,大多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如法国、联邦德国合制的Ratac DRPC-1雷达(图2法国、联邦德国

13、合制的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 它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抑制地物杂波,提高了从地物杂波中检测出活动目标和炸点的能力。 随着炮兵武器和雷达技术的发展,地炮雷达正向着改革工作体制,增大作用距离,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机动性能,与地炮射击指挥系统结合,提高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发展。对空情报雷达 air surveillance radar 搜索、监视与识别空中目标并确定其坐标和运动参数的雷达。亦称对空搜索雷达。它所提供的情报,主要用于发布防空警报、引导歼击机截击敌方航空器和为防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也用于保障飞行训练和飞行管制。是现代战争中获取空中目标情报的重要技术装备。 战术技术性能和战斗使用对空情报雷达的性

14、能主要包括: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和高度,测定目标的精度和分辨力,数据率,情报容量,反干扰能力,机动性,可靠性和维修性。 情报容量,是衡量对空情报雷达在单位时间内空情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手工操作的雷达每分钟只能处理十多批空情;现代雷达具有自动录取设备,天线每搜索一周,可处理数十至数百批空情。反干扰能力,是对空情报雷达的关键性能,通常采用多种反干扰技术来提高雷达抑制有源和无源干扰的能力,还可采用多部不同频率的雷达交错配置和对干扰源交*定位等措施,对抗敌电子干扰。对空情报雷达通常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即具有较长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较短的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以保证长时间的连续工作。 在战斗使用中,对空

15、情报雷达常采用不同性能的多部雷达组成雷达网,各雷达的探测范围互相衔接构成一定的对空警戒和引导空域。雷达站测得的目标情报,上报到各级雷达情报中心。现代化雷达网采用数字通信设备和军用电子计算机,自动传递和处理情报,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网的效能。 几种对空情报雷达性能简表 分类对空情报雷达按用途分为警戒雷达、引导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按同时测定目标坐标的数目,分为三坐标雷达、两坐标雷达和测高雷达;按探测距离的远近,分为远程(400公里以上)雷达、中程(200400公里)雷达和近程(200公里以内)雷达。 警戒雷达,用于对空监视,及早报知目标的出现。它一般具有较大的探测距离和高度,但其精度和分辨力不高,数据

16、率较低。通常是两坐标雷达(图1中国的“514”警戒雷达)。 引导雷达,用于引导歼击机截击敌方航空器,其探测范围一般低于警戒雷达,但精度、分辨力、数据率较高。两坐标引导雷达不能测定目标高度,所需高度参数,须由测高雷达提供。测高雷达具有水平方向宽、垂直方向窄的天线波束,在仰角上进行扫描,以测定目标高度(图2苏联的型测高雷达)。V型波束引导雷达是早期出现的三坐标雷达,能在一次圆周扫描中测定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高度。新型三坐标雷达通常具有多路 发射接收通道和相应的多个天线波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目标信息(见彩图中国三坐标雷达)其功能比一部两坐标雷达和多部测高雷达配合工作远为先进,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图3美国的AN/TPS-43型引导雷达)。 目标指示雷达,为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提供防区内的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