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759522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并与许多大学生交谈过。他们对老师的要求因人而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1、老师要博学多才。大学生希望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能苛求每个老师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学识,这样才能有教书育人的资本。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2、老师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渊博的学识最终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传授给学生,所以老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非常尊敬“肚里有货又能表达清楚”的老师。对讲授内容要熟悉、精通,并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从生活中发现学问,给学生以深刻的

2、启迪。讲解时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游刃有余。气氛轻松,视野开阔,不是照读教案,照本宣科。3、讲课还要能够满足同学的迫切需要。毕业班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多穿插讲解一些关于考研的知识和信息。4、不要把课外的坏心情带到课堂上来。讲课话语要清晰、响亮,让每个同学都能听清楚。要及时与学生交流,不要只顾自己侃侃而谈,而全然不管学生的反应。授课条理,切忌繁缛。上课啰嗦的老师,学生是不会喜欢的。上课要守时,不迟到,不拖堂。 5、老师要有幽默感。幽默风趣的老师总是受欢迎的,这一点屡试不爽。寓教于乐,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6、老师对学生要公正, 一视同仁。许多同学强调这一点,甚至认为“最重要”。据学生反映,有些

3、班主任对成绩好的学生很照顾,有些男教师对漂亮女生特别“厚道”,这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7、老师要有责任心,对教师这份职业要充满热爱。老师要有亲和力。有问必答,多与同学交流、沟通,平易近人,宽容大度。能和学生成为朋友,能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处理事情。有爱心,有耐心,善于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乐于接受新事物,并与学生分享。8、老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勇于认错。有独立的个性,有内涵,有深度,有思想,诚实,善良,讲信用,有正义感,还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言谈举止都能透露出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9、老师要衣着整洁,端庄大方。在如今的年代,“不修

4、边幅”不再是老师风度的体现。学生要求老师的衣着要整洁适宜,不要造成“视觉污染”,影响听课情绪。总之,老师要德才兼备。还要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学术具有特长,观念与时俱进。学生的要求很高,我们老师只能尽力而为。有人说就这要求,再加一句“善解人意”。大学生渴望“引路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导师”2010-9-1 8:22:45 来源:河南日报作者:屈芳我要评论(0) 字号:T|T 策划人语许多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都有这样的看法: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大学像坛酒,那老师就是“酿酒师”。酒的“质量”如何、大学收获多寡,与“酿酒师”有很大关系。成长成才,大学生

5、渴望有老师充当“引路人”的导师角色,为他们“释疑解惑”。而不可否认的是,师生交流少、关系隔膜,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正鉴于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那些既有学识魅力又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老师最受学生推崇与爱戴,青葱大学岁月,他们期盼能遇到更多这样的老师记者调查大学像坛酒,需要好的“酿酒师”“没有这些老师,就没有我的大学”年大学毕业的蒋云鹏,对年前的大学时光仍然记忆犹新,并充满了感激之情。年间,蒋云鹏换过数个岗位,但都能很快胜任工作,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他把这归功于大学生涯中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导”。“四年大学,我收获最大的就是遇到了许多好老师,我最留恋的也是这些老师,包括专业课老师、辅

6、导员、社团老师等。正是有了这些老师的指导、帮助、鼓励,让我不仅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还懂得了该如何为人处世、做一个社会人。可以说,没有这些好老师,就没有我的大学,也没有我的今天。”蒋云鹏说。受访的许多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都与蒋云鹏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大学像坛酒,那老师就是“酿酒师”,酒的“质量”如何、大学收获多寡,与“酿酒师”有很大关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徐广民老师,第一次当班主任是在年。而那届学生在毕业年后,仍然与徐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一位当年的学生这样告诉记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年的元旦。那时的我们刚上

7、大学三四个月,碰到节日特别想家。没想到,元旦那天,徐老师让自己母亲做了一堆好吃的拿到教室和我们分享,我们一下都被感动了。后来才知道,那些吃的花了徐老师两个月的工资。”至今,这位当初的“穷学生”还记得那顿饭中小酥肉的香味,混合着一位大学班主任的关爱,那是青葱大学里难以磨灭的温馨记忆。即将升入大学三年级的孙庆华,是校学生会干部,工作踏实、严谨。他说,他的性格转变,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小孙磨不开同学的情面,抱着侥幸心理,答应考试时给他递“小抄”。没想到,被监考的教导处某老师发现了。那个老师在没收“小抄”后,并没有将他逐出教室,而是在考试后,将他叫到了办公室谈心。“如果简单地处罚了事、让我当场出丑,

8、可能我从此就抬不起头了。”孙庆华回忆:“而那次谈心,让我知道了事情性质的严重性,以及作为一名大学生、一个学生干部,该如何自律。”这件事像一个警钟,时时提醒着孙庆华的行为准则;而对于那位老师,小孙说,“永远尊敬和感谢他”。“现在的大学师生交流确实少了”不是每个“孙庆华”在走上弯路时,都能遇到一位拨正路标的“导师”。某高校学生处处长告诉记者:“每年与临毕业的学生座谈时,师生交流问题都会被作为重点提出来。师生交流少、关系隔膜,是近年来高校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大学生王新洋印证了这位处长的话:“有的老师根本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课堂上缺乏互动,课堂下的交流更少。”中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志刚认为,这是高校

9、扩招和纷纷建设新校区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警醒:“原来师生关系比较紧密,一个客观原因是那时的师生比小,学生规模也不大。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扩大,有的老师一下有了上百名学生,可能一个学期下来,连名字也认不全。另一方面,为充实教师队伍,许多刚毕业的学生成了辅导员、班主任,他们在经历、素质、能力上等都不太成熟,有时难以让学生信服、难当导师角色,甚至产生师生间的隔阂与误解。”“同时,扩招后,许多高校建了新校区,有的新校区离老校区很远,又暂时没有配备教师宿舍,教师下班必须坐班车回家。这就造成一些高校的新校区白天还很热闹,一到晚上,老师很少,原来老师利用晚上时间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的情景也少了。”一

10、位在高校工作多年的孙老师告诉记者,此外,还有高校教师现行评估体系的原因:“仍然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很多骨干老师教学任务繁重,闲暇还要评职称搞科研,纵使让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把家务事放一边,与学生的交流时间也有限。”虽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大三学生孙冰源认为,“师生交流少”这一现象“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学生自己也有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虽然现在的老师和学生课外交流确实少了,但很多老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就把自己的手机、邮箱、号等留了下来,如果学生有事相询,大多数老师还是会热情解答的。大学生不能凡事等老师问有什么问题,而应主动出击。”成才成长,大学生渴望“引路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高向阳教

11、授是位硕士生导师。但是,他不喜欢学生们像现在流行的那样喊硕导、博导为“老板”。“我们上学时,导师在自己的心目中是恩师。现在,恩师成了老板,称谓的变化后透露出师生关系间的许多问题。”高老师感慨。高老师还带着本科生的课。近两年,他的“课件”有了新变化。“每次我总会提前几分钟去,或利用两节连着上的课间,放一些幻灯片。”高老师说。幻灯片上,是高老师精心组织或摘抄的名人警句、社会常识、励志名言等,同学们一抬头就能看到“说不定哪一句就会对他们有启发”。他说教了这么多年学,深刻地感到这一代的大学生有独特的优点,但同时在艰苦奋斗、刻苦精神和独立能力等方面有欠缺,虽然高老师是教化学的,但他觉得,不管教什么,大学

12、老师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职责: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黄淮学院的侯亚林老师当过多年班主任,对大学生的心态有着较深刻的把握。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虽然自我意识强,但成才成长中仍然会遭遇许多困惑,他们渴望有大学老师充当“引路人”的导师角色,为他们“释疑解惑”。“这其中,班主任、辅导员的角色责无旁贷。”侯亚林认为,现在有的大学生迷茫徘徊,甚至沉迷于网吧,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明确的人生与学业目标。这时,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老师一定要谨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大学生赵乐丹这样向记者描述她心目中的“导师”形象:“学识渊博,待人平等,有耐心,有爱心,能以身作则。”她强调,课堂内外,不仅老师在关注

13、学生,学生也在“观察”老师,那些既有学识魅力又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老师最受学生推崇与爱戴。河南师范大学的陈文甫也认为,大学应该多一些像智者、长者一样的“导师”,为学生做知识技能学习与思想认识双方面的“引领者”。“而且,许多时候,老师的思想品质会比学识更能潜移默化、引领学生的成长。”陈文甫说。记者访谈访谈对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访谈主题:当好大学生的“良师”与“益友”王清义,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省管高校副校长、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曾是我省最年轻的教授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技成果奖8项,出版

14、专著8部,其中主编代表著作有动物数量遗传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畜牧生态学等。记者:大学老师是一个受人敬仰的职业。你认为,在大学生涯中,大学老师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王清义:唐代哲学家韩愈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大学教师是学生人生的牵引者和指路人。记者:那么,在你看来,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导师”、欠缺的又是什么样的“导师”?王清义: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教学热情;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和精深

15、的专业技能;有充分的教学内容和娴熟的课堂把控能力;有让学生“悟道”的能力;有“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境界;有紧跟时代与科技前沿的思想意识。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有大爱之心。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看,大学生需要这样的优秀教师做“导师”,尤其是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并对学生怀有深厚感情、关心并支持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至于当前大学欠缺什么样的“导师”,在我看来,一方面欠缺的是“大师”。这又分两层意思:首先,大学的“大师”本来就稀缺;其次,这些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教授往往把重心放到社会服务、科研等方面,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大师”太少了。另一方面,缺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引导的老师。近些年,随着高校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急需这方面的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记者: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有些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淡漠、缺乏沟通,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王清义: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高校扩招、教学任务加重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大气候”影响。此外,大学生也因为各种原因主动与教师联系的少了,比如勤工俭学、人际交往、社会服务等。当然,高校师生关系的弱化还有其他多种原因。这种弱化的状况是必须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