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757446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制教材7第七章肾系病证.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肾系病证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多有前期感染史,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病程多在1年以内。 本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肾脏疾患之一,1982年全国105家医院的调查结果为急性肾炎患儿占同期泌尿系统疾病的53.7。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514岁最为多见,小于2岁少见。男女比例约为2:1。尽管本病有多种病因,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等。但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目前认为急性肾炎主要与溶血型链球菌A组中的致肾炎菌株感染有关,是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所引起的一种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

2、近年来又提出了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致病学说,即抗体与事先已植入于肾小球局部的抗原在植入处起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生率一般在020。急性咽炎感染后肾炎发生率约为1015,脓皮病与猩红热后发生肾炎者约12。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为主要前驱感染。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于发病24周内消肿,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残余少量蛋白尿,镜下血尿多于36个月内消失。近年来,由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本病的严重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大多良好。95的病例能完全恢复,小于5的病例可有持续尿异常,死亡率在1以下。目前主要死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肾炎病名记

3、载,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属“水肿”、“尿血”范畴。如灵枢论疾诊尺说:“视人之目窠上微痈(通“壅”),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载有风水、皮水的症状及病因,均与急性肾炎极为相似。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根据儿科的特点,强调了脾土不能制肾水在水肿发生中的机理,并初步描述了水肿水气射肺而致喘促的变证,此与小儿急性肾炎合并心衰的症状相类似。元代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阳水”及“阴水”两类。对于本病的病机,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说:“小儿水肿,皆因水停于肺脾二经。”其治疗,早在素问汤液醪醴论就有“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历

4、代又有逐水、清热、利湿等多种方法。现代对小儿急性肾炎的研究逐渐深化,结合现代实验检测手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治疗,提高了疗效。【病因病机】 急性肾炎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与正气不足两个方面。 1感受外邪 导致本病的外邪主要为风邪、湿邪和热毒之邪。 风邪夹寒或夹热袭于肌表,致肺气郁遏,失于宣降之职,上不能宣发敷布水津,下不能通调水道,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外泛四肢肌肤,内侵脏腑经络,而发为水肿,称之为“风水”。 气候、环境潮湿或涉水冒雨,水湿内侵,或饮食不节(洁)均可伤及脾胃,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停留,溢于四肢,而发为水肿。湿郁化热,蕴蒸于肌肤,则为湿热肿。湿热下注,伤及下焦血络,可致尿

5、血。 皮肤疮疖、丹毒、湿疹等湿热毒邪,内犯脏腑,肺脾受害,而影响于肾。因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不能主水,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湿运行受阻,溢于肌肤,发为热毒肿;热毒伤及膀胱血络,可致尿血。 2正气不足 小儿素体虚弱,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尤其是肺脾气虚,是导致急性肾炎的内在因素。肺气不足,易感外邪;脾气不足,水湿内生;脾病及肾或外邪传肾,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通调、运化、开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泛滥则为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若水湿、热毒炽盛,正气受损,可出现一系列危重变证:邪陷心肝:湿热邪毒,郁阻脾胃,内陷厥阴,致使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窍闭阻,而出现头痛、眩晕,甚则神昏、抽搐。水凌心肺:水邪泛

6、滥,上凌心肺,损及心阳,闭阻肺气,心失所养,肺失肃降,而出现喘促、心悸,甚则紫绀。水毒内闭:湿浊内盛,脾肾衰竭,三焦壅塞,气机升降失司,水湿失运,不得通泄,致使水毒内闭,而发生少尿、无尿。此证亦称“癃闭”、“关格”。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因为外感风邪、湿热、疮毒,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脾功能失调为主。风、热、毒与水湿互结,通调、运化、开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而为肿;热伤下焦血络而致尿血。重症水邪泛滥可致邪陷心肝、水凌心肺、水毒内闭之证。若湿热久恋,伤阴耗气,可致阴虚邪恋或气虚邪恋,使病程迁延;病久入络,致脉络阻滞,尚可出现尿血不止、面色晦暗、舌质紫等血瘀之证。 【临床诊断】 1

7、诊断要点 (1)前驱感染病史:在本病发病前14周多有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或其他急性感染史。(2)急性起病,急性期一般为24周。(3)浮肿及尿量减少:70病例有浮肿,一般浮肿仅累及眼睑及颜面部,严重者23天遍及全身,浮肿为非凹陷性。尿量减少,浮肿轻重与尿量呈正相关性。(4)血尿:起病即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5070患儿有肉眼血尿,12周内即转镜下血尿。(5)高血压:1323患儿病初有高血压,常为12015080110mmHg(16.020.010.714.4kPa)。非典型病例可无水肿、高血压及肉眼血尿,仅发现镜下血尿。(6)并发症:重症早期可出现以下并发症。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

8、增高,常见剧烈头痛及呕吐,继之出现视力障碍,嗜睡,烦躁,或阵发性惊厥,渐入昏迷,少数严重时发生脑疝。具有高血压伴视力障碍、惊厥、昏迷三项之一即可诊断。严重循环充血:可见气急咳嗽,胸闷,不能平卧,肺底部湿啰音,肺水肿,肝大压痛,心率快、奔马律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少尿或无尿患儿可出现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持续35天,在尿量逐渐增多后,病情好转。若持续数周仍不恢复,则预后严重,可能为急进性肾炎。 (7)实验室检查:尿检均有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者,通常为“+”“+”; 尿蛋白可在“+”“+”,也可见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可增高,抗脱氧核糖

9、核酸酶B或抗透明质酸酶升高,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血清总补体及C3可一过性明显下降,68周恢复正常。 2鉴别诊断 (1)IgA肾病:多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l2天内即发生血尿,有时伴蛋白尿,但多不伴水肿及高血压。其病情常反复发作。部分病例鉴别困难时,需行肾活检。 (2)原发性急进性肾炎:起病与典型的急性肾炎很相似,但表现为进行性少尿、无尿及迅速发展的肾功能衰竭,终至尿毒症。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持续一个月以上不缓解时,应及时行肾活检与本病相鉴别。 (3)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也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但其多伴有对称性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等全身及其他系统的典型症状或(和)前驱病

10、史。 (4)急性泌尿系感染:约10患儿可有肉眼血尿、但多无浮肿及血压增高,有明显发热及全身感染症状,尿检有大量的白细胞及尿细菌培养阳性为确诊的条件。【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 急性肾炎的急性期为正盛邪实阶段,起病急,变化快,浮肿及血尿多较明显。恢复期共同特点为浮肿已退,尿量增加,肉眼血尿消失,但镜下血尿或蛋白尿未恢复,且多有湿热留恋。阴虚邪恋以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苔少为主要证候;气虚邪恋则以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自汗舌淡为特征。 急性肾炎的证候轻重悬殊较大。轻型一般以风寒证、风热证、热毒证、湿热证及寒湿证等常证的证候表现为主,其水肿、尿量减少及血压增高多为一过性,中医治疗多能痊愈。重证则为全身

11、严重浮肿,持续尿少、尿闭,并可在短期内出现邪陷心肝、水凌心肺、水毒内闭等危急证候。此为变证,需及时抢救。 此外,在辨证中应密切注意尿量变化。因尿量越少,持续时间越长,浮肿越明显,出现变证的可能也越大。 2论治方法 急性肾炎的治疗原则,应紧扣急性期以邪实为患,恢复期以正虚邪恋为主的病机。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宜宣肺利水,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恢复期则以扶正兼祛邪为要,并应根据正虚与余邪孰多孰少,确定补虚及祛邪的比重。如在恢复期之早期,以湿热未尽为主,治宜祛除湿热余邪,佐以扶正(养阴或益气),后期湿热已渐尽,则应以扶正为主,佐以清热或化湿。若纯属正气未复,则宜用补益为法。但应注意,本病治疗,不宜过早温补

12、,以免留邪而迁延不愈。应掌握补益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对于变证,应根据证候分别采用平肝熄风、清心利水,泻肺逐水、温补心阳,通腑泄浊为主。必要时应配合西医综合抢救治疗。 3证治分类(1)急性期 常证 风水相搏证候 急起头面眼睑浮肿,并迅速波及全身,皮肤光亮,按之凹陷随手而起,尿少而赤,微恶风寒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咽喉肿痛,咳嗽鼻塞,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浮。辨证 本证多由外感风邪而诱发,见于病程早期,以起病急,发展迅速,全身浮肿,头面肿甚,伴风寒或风热表证为特点。 治法 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配杏仁、

13、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宣肺降气,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咳嗽气喘加葶苈子、苏子、射干、桑白皮泻肺平喘;风寒偏重者加羌活、防己疏风散寒;高血压者去麻黄,加浮萍、钩藤、牛膝、夏枯草利水平肝降火;血尿严重加小蓟、茜草、仙鹤草以凉血止血。本证风热蕴结于咽喉者,可用玄麦甘桔汤合银翘散加减以疏风清热、利咽解毒。常用药:玄参、麦冬、桔梗、沙参、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射干、山豆根、芦根等。本证发热恶寒、咽喉不利、大便秘结、表里俱实者,也可选用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黑山栀、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以疏风解表,泄热通便。 湿热内侵 证候 头面肢体浮肿或

14、轻或重,小便短赤,头身困重,脘闷纳呆,口苦口黏,大便不爽,常有近期疮毒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本证常见于疮毒内归患儿,或病程中期、后期,水肿减轻或消退之后,也可见于水肿持续阶段。以血尿、头身困重、脘闷纳呆、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为特点。 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药 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栀子清泻三焦之热;猪苓、淡竹叶利湿清热;小蓟、蒲黄、当归凉血止血并能散瘀。 小便赤涩加白花蛇舌草、石韦、金钱草清热利湿;头痛眩晕加钩藤、菊花;皮肤疮毒、湿疹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燥湿解毒,除风止痒;口苦口黏,加茵陈、龙胆草燥湿清热;

15、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泻火降浊。 变证 邪陷心肝 证候 肢体面部浮肿,头痛眩晕,烦躁不安,视物模糊,口苦,恶心呕吐,甚至抽搐、昏迷,尿短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辨证 本证多见于病程早期,血压明显增高者。以头痛眩晕,烦躁,呕吐,甚至抽搐昏迷为特点。 治法 平肝泻火,清心利水。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清肝经实火;菊花、黄芩清热解毒;栀子、生地、泽泻、车前子、竹叶清心利水;羚羊角粉、钩藤、白芍平肝熄风。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头痛眩晕较重加夏枯草、石决明清肝火、潜肝阳;恶心呕吐加半夏、胆南星化浊降逆;昏迷抽搐可加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解毒熄风开窍。 水凌心肺证候 全身明显浮肿,频咳气急,胸闷心悸,不能平卧,烦躁不宁,面色苍白,甚则唇指青紫,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辨证 本证也多见于病程早期。多因水肿过重而致。以全身严重浮肿,频咳气急,胸闷心悸,不能平卧为特点。 治法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方药 己椒苈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