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75738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蚕业).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四川省农业厅蚕业管理总站一、“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一)取得的成就根据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桑园面积170万亩,发放蚕种258万盒,生产蚕茧8.8万吨。“十一五”期间,我省蚕业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1、蚕茧生产继续保持全国优势地位。从蚕茧产量来看,广西据全国首位,四川略低于江苏,位居第三。2008年,受冰冻、地震灾害、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重影响,全省桑园面积未减,蚕茧产量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我省蚕业基础仍然牢固。从蚕茧单产质量来看,2008年全省平均蚕茧单产34.1公斤,比2005年提高1.5公斤,烘折下降了0.2,上车率提高2%,解舒率提

2、高3%,全省优质蚕茧的比例由30%,提高到50%以上,蚕茧质量进一步提高。2、蚕桑生产继续发挥着助农增收的作用。蚕桑生产是我省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绿化面积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省蚕桑综合产值达到31.24亿元,比“十一五”末的2005年增加3亿元。此外,蚕桑生产在保障工业原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蚕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思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决策部署,大力调整蚕业产业结构,从而使攀西、川南、川中北三个优势产业带的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养蚕单产、质量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凉山州

3、2008年产茧37.1万担,蚕农收入4.3亿元,跃居全省第一。宜宾市狠抓“蚕桑专业示范村”工程,蚕业“一村一品”建设不断发展,效果显著,迅速上升为全省第二大蚕区。4、蚕桑资源开发受到普遍重视。“十一五”期间,蚕业循环经济模式得到了初步发展,形成了“桑草牧”、“桑菜”“桑药”、“桑-粮”等桑园立体间作模式,“桑禽”等桑园套养模式;在蚕桑资源利用方面,桑叶、桑枝、桑果等综合利用也初见成效。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供给,还可以显著地增加蚕农收益,形成了蚕业新的经济增长点。5、灾后重建扎实推进。“5.12”汶川大地震给我省蚕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35亿元。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蚕业界伸出

4、援助之手,以多种方式支援了灾区,极大地鼓舞了灾区搞好恢复生产,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蚕桑部门派员深入灾区抗震救灾,搞好灾情调研,及时调整生产布局,抓好灾区生产示范,搞好灾后重建规划,草拟了汶川地震灾后种植业生产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汶川地震灾后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规划、汶川地震灾后良种繁育体系恢复重建规划、汶川地震灾后农业推广体系恢复重建规划,加快了灾后重建工作。(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化程度不高全省户平桑园面积仅1.42亩、年户均养蚕1.3张,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粗放经营十分明显。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较为突出,科学养蚕难以落实,小蚕共育、病虫害统

5、防等公益性工作难以开展。基础科研经费不足,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3、良繁体系基础脆弱蚕种生产条件差,生产量小、成本高,生产难以为继;蚕种冷库工艺落后、设备设施严重老化,安全隐患突出;目前全省尚无专门的桑品种繁育基地和基本经费。4、基地建设速度缓慢由于蚕桑产业由政策性投入发展变为了市场竞争下的农民自主发展,在一些收购秩序较差,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的地方,生产投入少,基地建设滞后。二、“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完善现代蚕桑产业体系,推进蚕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

6、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我省蚕桑产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蚕桑大省地位。(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250万亩,蚕茧年总产量12.5万吨以上,蚕农蚕桑综合收入105亿元,蚕茧单产、质量和效益比“十一五”提高10%以上。(三)发展主要任务适应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操作省力化、产品多元化要求,优化蚕、桑品种结构,提高蚕、桑良种繁殖加工水平;新建蚕业基地80万亩、改造170万亩;蚕业主体技术路线的推广面提高到70%以上;蚕桑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立适于产业良性发展的经营体制和模式。三、“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一)蚕业“种子工程”建设1、蚕、

7、桑原种良种繁育及种性维持设施改造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省三台蚕种场3家原种场新建蚕房10000平方米;改造蚕房20000平方米;新建桑树品种园300亩,改造桑树品种园90亩,新建桑树品种园道路8000米、护坡300米;添置制种蛾圈8000个、选原种制种台800个、添置电子秤、试验缫丝机、消毒器具等123台。投资概算:2147.8万元,全部由省财政投入。2、蚕种杂交种良繁及优质桑品种示范扩繁基地建设实施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省西充蚕种场、凉山州蚕种场、广安区蚕种场、西昌市蚕种场、眉山市同兴蚕业有限公司、三台鲁班蚕种场、安岳县蚕种场、自贡裕民蚕种场等9家蚕种场蚕种生产设施改造,建

8、成优质蚕种良繁基地和蚕种余缺调剂基地。其中包括:改造原蚕饲育基地14000亩,改造蚕房33500平方米;新建蚕房2200平方米;修建桑园保坎、道路、沟渠、水管21000米;桑园水池、储粪池500立方米;桑园试验地平整230亩;添置消毒机具、蚕种保护、浸酸、设施设备、354台套。需投资7597.7万元。在宁南、珙县、荣县、南部4个蚕茧基地县新建优质桑品种示范扩繁园5000亩,分别辐射攀西、川南、川北蚕区。需投资2000万元。共需投资9597.7万元, 其中,省财政投入60%、市财政投入10%、县财政投入10%、单位自筹20%。3、川南蚕种繁育加工贮控中心改造川南蚕种繁育加工贮控中心改造,包括房屋

9、改造1000平方米,添置制冷设备、浸酸设备、蚕种保护设备、发电机组、不间断高压电源匹配设备5台(套)、新建不间断水塔1座。投资概算:255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80%,市财政投资20%。4、蚕、桑品种培育、复壮、示范及区域化布局(1)蚕品种复壮我省现行主要推广蚕品种均从省外引进,从育成单位引进推广达510年以上,由于气候条件、继代方法的差异,种性已明显变化,特别是健康性明显下降,不利于蚕农高产稳产,急需改良复壮和培育推广新蚕品种。本项目通过品系引进、旁系鉴定、系统整理等方法,对我省推广的主要蚕品种“洞庭碧波”、“871872”、夏芳秋白、7532进行经济性状的改良复壮,并与西南大学、省蚕业所合作

10、,应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力争在抗病和优质蚕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经费概算300万元,全部由省财政投入。(2)新蚕品种示范项目建立新蚕品种试繁基地6个、建立新蚕品种试养基地8个、开展新蚕品种试繁试养技术培训,引进雄蚕品种、彩色茧品种、强健性蚕品种、细纤度蚕品种等各类特色新蚕品种进行试养示范,研究构建新的产业技术体系。经费概算:870万元,全部由省财政投入(3)蚕、桑品种区域化试验根据我省不同蚕桑区域生态特点,结合养蚕、加工条件,在区域性试验和论证基础上,提出蚕、桑品种区域布局指导性意见,供全省推广应用。本工作2011-2013年完成,每年需蚕品种区域性试验研究经费150万元。经费概算450万元,全

11、部由省财政投入。5、蚕桑良种质量保证及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依托“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及6个重点市州蚕种质量检验检疫机构,通过完善设施设备,加强检测技术研发,开展蚕种及蚕桑产业产品的检测,家蚕病原性微孢子的分类、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蚕、桑良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蚕、桑病虫检测预报网络,实行绿色防控、专业化防治,防范重大疫病的发生。投资概算:800万元,全部由省财政投入。(二)现代蚕业产业基地建设1、80万亩蚕桑基地建设在宁南、珙县、高县、荣县、游仙、乐至、南部、会东、德昌等20个基地县,按照“一村一品”要求、采用“一步建园”方式,集中成片地发展优质桑

12、园,推广使用桑、蚕新品种,建设小蚕共育设施、修建养蚕大棚并添置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推广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共育户联农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建成80万亩现代蚕桑产业基地。投资概算:每亩4100元,需投资32.8亿元,其中省财政30%、市财政5%、县财政5%、龙头企业20%、农民自筹40%。2、170万亩蚕桑基地改造对全省现有蚕桑基地进行全面改造,根据不同基地存在的不足,分别选择实施不同改造内容,其中包括:更新桑树品种、完善共育设施、添置方格蔟、修建养蚕大棚、消毒池等,推行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推广小蚕共育、开展蚕桑技术培训等。投资概算:平均每

13、亩需投资1200元,需投资20.4亿元,其中省财政30%、龙头企业20%、农民自筹50%。3、新蚕桑品种和配套技术中试转化和展示基地建设在宜宾珙县,建立新蚕、桑品种和配套技术中试转化和展示基地1万亩,展示新蚕品种、新桑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全省蚕桑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投资概算:600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30%、市财政5%、县财政5%、龙头企业10%、农民自筹50%。(三)50万亩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工程在宁南、珙县、高县、荣县、乐至、南部、会东、德昌、邛崃、金堂、游仙、涪城、嘉陵、井研、东兴等15个县,实施蚕

14、桑资源综合开发工程,选择集中成片的蚕桑基地推广“桑经”、“桑粮”间作模式;“桑禽”等桑园套养模式;“桑蚕、禽沼气”蚕业循环经济模式;开展桑叶、桑枝、桑果、蚕沙等综合开发,开发目标50万亩、每亩桑园为蚕农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每年为蚕农增收10亿元以上。投资概算:2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50%,市财政投入10%、县财政投入10%、企业投入30%。四、“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1、脚踏实地地推广主体技术路线“蚕种良种化、栽桑一步化、防病统一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营茧良蔟化”是科学养蚕的核心,是提高单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的主体技术。通过大力开展 “大培训”行动,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科技入户、新型

15、农民科技培训和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项目,让蚕农掌握主体技术;通过建立健全蚕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基地乡镇、基地村配备1名以上蚕桑技术员,加强技术指导,提供咨询服务,让蚕农随时应用主体技术;通过科技承包、利益联结、优质茧奖励、创高产奖励等措施,调动基层服务人员和蚕农推广应用主体技术的积极性。2、坚定不移地稳定蚕茧经营秩序树立“帮助龙头企业,就是帮助蚕农”理念,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从项目、新品种推广、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以及生产基地认定等方

16、面给予龙头企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坚决打击非法收茧、破坏蚕茧经营秩序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一些地方体制性障碍,允许有条件的种场,参与蚕桑生产,走种场带基地的路子。对于既不管蚕桑生产,也不搞蚕茧加工、只管收茧的企业,以及长期出现蚕茧大战的地方,要鼓励农民建立专合组织,延伸加工链条,实行资产自销,增加产品附加值。3、因地制宜地开展蚕桑资源利用结合各地自然气候、栽桑形式、养蚕特点等,充分依靠科研院校,认真推广“桑经”、“桑粮”桑园立体间作经营模式,“桑禽”、“桑草牧”桑园套养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立体循环农业,提高养蚕设施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进一步加大桑枝、蚕沙、桑果,以及剩余桑叶等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蚕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