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75276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专题训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化常识专点突破专题01 古代官职专题特色:ABCD四个选项是按历史顺序呈现该官职的发展过程。1对古代官职“刺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始置。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官阶低于郡守,职责是监察州郡、任免官员。B.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军政大权。【答案】A(无罢免官员权力)C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置刺史,多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D.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以后刺史成为太守的别称。2对古代官职“三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始于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之,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之。 B.秦代三公即

2、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代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渐成虚职。C.唐宋时期三公常用作加官、荣衔。 【答案】B(有军政大权)D.明清时期三公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3对古代官职“太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设郡守,管理一郡政事,秩二千石。 B.汉代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吏,但全无军事权。 C.宋代郡守已非正式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解析】B(有部分军事权)D.明清两代太守之名专称知府。4. 对古代官职“大将军”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级军事统帅,始于战国,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位在三公之下。 B.魏、晋、南北朝有

3、诸名号大将军,作为加授给大臣、重要大臣的封号。C.隋、唐两代左右武卫、左右羽林等各设大将军,为禁军高级武官。 D.明、清于战时设大将军,战后即废。【解析】A(在三公之上)5. 对古代官职“御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列国都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B.秦置御史大夫,监察各郡并可罢免官员。 【解析】B(不能罢免官员)C.魏、晋、南北朝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等,均随事立名。D.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明代并有分任出巡者,如巡按御史。6对古代官职“转运使”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始设于宋代,掌一路或数路财政,有督察地方官吏的权力。【解析】A(始设

4、于唐代。)B.其后职掌扩大,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诸事,成为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C.转运使后有兵权,称漕帅。 D.明代有转运使,仅主盐政。 7对古代“太学”“国子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其名始于西周。汉武帝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B.国子学,西晋始设,与太学并立,唐代改为国子监。【解析】B(隋代改为国子监。)C. “太学”“国子监”为中国古代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其中国子监的主掌官称“国子监祭酒”。 D.清末,设学部,国子监遂废。8.对古代官职“节度使”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大权,始于唐代。B.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自置官

5、吏,传位子孙或部下,世称藩镇。 C.凡节度使所辖地区多兼军号,如泽路号昭义军。D.宋代“杯酒释兵权”,已无节度使官职。【解析】D(仅为虚职 。)9.对古代官职“太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始置,掌选拔人才,主赏罚爵禄。 B.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C.历代多沿秦汉设太尉,但渐为加官,无实权。【解析】D(武官)D.宋徽宗时,定为朝廷官阶的最高一级。从唐末至宋,太尉用作对武将及统兵文臣的尊称。10对古代官职“尚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秦、齐等始置,为管理文书的小官。 B.汉代,尚书掌管机要,职权渐重。C.隋、唐时期为尚书省六部长官

6、。 D. 明代六部长官听命于丞相。【解析】D(皇帝)11关于古代外交部门和外交官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设大行人,主管四方宾客朝觐礼仪事务。B.典属国,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民族交往的事务。 C. 大行令,武帝时改称大鸿胪,掌郊庙行礼、朝贺废吊赞导相礼。D. 鸿胪寺,唐代始设,掌诸侯王及少数民族首领迎送、接待、朝会、封授等礼仪,管理郡国计吏等事宜。历代沿置,清末始废。 【解析】D(北齐)12关于古代司法部门和司法官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大司寇为中央常最高司法审判官,在周天子之下主管全国重大司法审判事务。B.廷尉,秦代始置,为中央最高司法官吏,其官署称廷尉府。

7、C.大理寺,北齐始置,掌管刑狱,历代至清皆相沿。D.隋以后,中央常设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职责是司法行政、刑部负责审判,御史台是监察。【解析】D(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13对古代官职“丞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统一中国后始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解析】A(战国秦置。)B.汉代丞相总领百官,军国事务无所不综,可自辟僚属。C.唐废丞相,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为丞相。 D.明代废丞相,权归六部。 14关于古代监察部门和监察官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代,御史大夫主要职掌察举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行为,纠举和弹劾违法犯罪,维护朝纲,整饬

8、吏治。B.汉代,御史大夫位尊权重,朝议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及司隶校尉,享受“三独坐”的尊崇。C. 唐宋建立了稳定的监察体制。监察机关的体制建构,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D.明朝的监察机构同样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鼎足而立。都察院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解析】D(都察院以都御史为长官。)15对古代官职“仆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B.战国秦置,汉因之。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等官皆有仆射,依所领职事为称号。C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权力渐重。D唐宋元明清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解析】D(宋代以

9、后废。)专题2 古代地理1对古代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记载州的典籍是尚书。书中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广州、冀州、兖州九州。【解析】A(没有“广州”,应是“雍州”)。B.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一人。东汉末年,刺史逐步获得州的军政大权。C隋代,取消了郡的建制,把东汉以来州郡县三级变成了州县两级。唐宋之时,可以称之为天下遍州,州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划遍布于全国各地。D.元代,州仅比县高。明清改州为府,州不再作为普遍的行政区划。2. 对古代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郡”的解说,不正确

10、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中,“郡” 一直比“县”大。【解析】A(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B.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桂林、象、南海、闽中四郡。C.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刺史部、县之间。D.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宋元设州府,至明而郡废。3.对古代行政区域“道”“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的县称道。B.唐代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为监察区,掌军政大权。 【解析】B(无军政大权)C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唐代道制为路制,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安抚使司三司为常制。D.元代降路为第二等行政区域,隶属于省。明代废除路

11、。4. 对古代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升京师、陪都和皇帝驻跸所在地为府,是比州高一级的行政区域。B.宋代大郡皆升为府,隶属于“路”。 C元代大抵以府领州。明清则改州为府。D.府治所在地的县一般称为“首县”。【解析】A(与州平级)。5. 对古代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国”“军”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 连称。B.唐在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等,属军事系统。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C. 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等行政权。D.军作为明代行政区划,等于一个州或府,

12、直辖于路。【解析】D(宋代)。6. 对古代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乡”“县”“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作为行政单位的历史很悠久,在周礼大司徒中就有“五州为乡”的记载。说明我国在西周时就有乡制的设置。B.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民事,兼管停留旅客。汉高祖刘邦就曾担任秦代的亭长【解析】C(始于春秋时期)。C.“县”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夏商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D. 元代,创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行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它不仅统管全国行政,还直辖大都附近的河北、山东等地区。7. 对古代有关“黄河”“长江”的解说,不正确的

13、一项是:( )A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C.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D.江表,指长江以北地区。【解析】D(长江以南)。8.对古代有关“山东”“关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指的都是太行山以东。【解析】B(崤山以东)。C. 关东,古

14、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D.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9.对古代有关“西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来成为对玉门关 、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B. 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汉武帝联络西域各国,反击匈奴。C.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 为加强管理和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宋代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解析】D(唐代)。10.对古代有关“百越”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古族名。秦汉前分布于

15、淮河以南。部落众多,故又有百越、百粤之称。B.在远古时代,古越人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其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及造船业等等相当发达。C.秦汉以后,在长期的发展中,越族人部分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侗、黎等族人有渊源关系。【解析】A(长江中下游以南)。D.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11.对“三辅”“三秦”“三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B.三秦,指潼关以东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解析】B(潼关以东)。C.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D.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12.有关“长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B. 秦始皇统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