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746088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漱玉词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目 录前言 一、 少年及新婚汴京居住时期 二、 青州夫妻屏居时期 三、 随夫辗转各地时期 四、 亡夫苦度时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从漱玉词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唐 鹏摘 要: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被世人传为佳话,前人似乎一致认为两个人伉俪情深,志趣投合,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实际上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并非文人所渲染的那样甜美、幸福,这从她的词中可以看出端倪。漱玉词中的感情是复杂的不仅有对丈夫的思恋、爱慕,也有无限的忧愁、烦闷,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是微妙的,而其原因又似乎是难以言说的。本文拟从漱玉词出发,结合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来窥探她的内心世界。关键词:李清照漱玉词生命历程情感

2、世界前 言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夫人的感情问题,前人一直没有提出怀疑,认为他们拥有幸福的爱情。在王兆鹏与郭明玉的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文学遗产2003.1中提到,20世纪的60年代,王汝弼先生的论李清照开始提出疑问,认为两感情上有矛盾;陈祖美先生的对李清照身世的再认识之二(文史知识1998.11)中也提到,赵明诚身前曾把李清照置于“寒窗败几”的“冷宫”;马瑞芳的李清照再嫁之迷(文史知识2000.7)中,提到李清照的痴情是单方面的,并且赵明诚多次给妻子冷遇。选择这个问题作为论文题目,主要因为要想真正体会、理解李清照的作品,首先就应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作品所蕴

3、涵的感情。我写这篇论文主要将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划分为四个阶段,同时结合她的一些相关作品,来窥探她在各个日期不同的感情世界。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历城西南之柳絮泉上,南宋初期著名女作家。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王氏是状元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受苏轼的影响,父亲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而是任随李清照身心自由发展。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得她从小就视野开阔,见识过人,百秉承家学,其创作自然会展示自我身份,呈现自我内心世界,抒发自我性情襟袍,其个性必充溢于字里行间。

4、这正是漱玉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幸福和坎坷。本文参照多种年谱,将她的经历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她的一些词来看看她的情感世界:一、少年及新婚汴京居住时期(1101年1107年);二、青州夫妻屏居时期(1107年1117年);三、随夫辗转各地时期(1121年1127年);四、亡夫苦度时期(1129年1151年?)。1一、少年及新婚汴京居住时期童年,青少年时光,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并将影响人的整个一生。李清照在开朗优良的环境中,得到了自由充分的发展,健康的成长。处于闺阁中少女时代,她不仅能愉快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而且也能在词章中表现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如早期的两首如梦令:常记溪

5、亭日暮,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把已经栖息是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处乱飞。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真率、大胆和对大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个性与行为,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再看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

6、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是词人细腻的情感和多愁善感的心灵决定的。作者一方面珍惜青春年华,一方面抑制不住内心丝丝缕缕的感伤情怀。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当时的史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关于他俩的结合,文人书中这样写道:明诚幼梦诵一书曰:“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挺之曰:“此离合字,词女之夫也”。12P459这段话类似于小说家言,不管是真有其事,还是只是人为的虚构,这都是文人从宿命的角度对他们的结合的肯定,其中不无羡慕之意。这是李清照幸福生活的开始。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罗密欧和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甜蜜,而是起步甚高

7、,一开始就跌进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的幸福。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在汴京度过了六年幸福的时光。关于李清照这段时间的踪迹,略有疑点。有人认为:李清照婚后第二年,朝廷党争再起,李格非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居住,被迫回乡。朝廷必不允许党人子女在京居住,李清照被迫随父母回乡,遂与赵明诚分离。3事实上,朝廷确实将对李祐党人的迫害,株连到子女身上。崇宁元年

8、(1102年)八月,朝廷下诏说:元祐党人“子弟并毋得官司京师”;崇宁二的(1103年)三月,朝廷下诏说:“党人亲子弟毋得擅到阙下”等等。但是,朝廷这一系列诏书是明确针对元祐党人的男性子弟,禁止他们在京城做官,不得擅到阙下,有官司无官司都必须在京城以外居住。女子出嫁从夫,朝廷不至于糊涂到非得拆散大量无辜官宦家庭,所以,朝廷未必会针对元祐党人出嫁的女子做出规定。1其次,赵挺之当时正在执政,虽不愿为亲家援手,但足以遮蔽儿媳。同时读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也可看出,崇宁年间,李清照应该一直同赵明诚生活在京城,并且向公公赵挺之进言说:“何况人间父子情”,以及“灸手可热心可寒”。4P136后一句以扬国忠比拟赵挺

9、之,官职身份相当。杨国忠是历史上遭人唾充的祸国奸臣,应该为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负相当的责任。李清照的大胆比拟,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其大义灭亲的勇气,令人瞠目。在封建社会来说,这无疑是在挑战“族权”,这件事情,难免会造成李清照与夫家长辈之间的矛盾。这段时间,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聚的时间很少,赵明诚寄居在太学斋舍,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方可请假回家。这一对涉世未深的青年男女,刚刚品尝了新婚的情爱,就不得不分开。相聚短暂,分别日久,使纯情的李清照第一次咀嚼了离别的苦涩滋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抒写相思别离的词章: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

10、,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孙)这首词写春暮时节闺中独处的寂寞,相思怀人之意,含蓄透露。“帝里”,即当时的都城汴京。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应该居住于汴京。我们再看另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且看这一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感受到的是她和丈夫平等的交流,这种相思之情是双向的,并不是自己单单依附丈夫的相思,怎么说也是一种另类的柔情甜蜜。正是因为有了离别的痛苦,才有了相聚的喜悦,才进一步有了创作的动力。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日子里,李清照就这样用

11、自己浅易通俗的语言,把相思演变成一篇又一篇清新脱俗的名曲,文学俨然成了他们夫妻生活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结束太学求学生活。出仕为官。这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以后第一次长久相聚的时间。婚后两年以来共同爱好的培养、彼此的爱慕、时而分离的相思,都加深了两人的情感。与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李清照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依人的神情。根据两人感情生活甜蜜、融洽的程度,以及词作的感情基调来判断,减字木兰花大概创作于这一时期: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花季女子,最爱美丽的鲜花,这时候的精心化妆,当然是为了博

12、得丈夫赵明诚的赏识,所以,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一层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含义。一心想获得丈夫全部爱情的女子又是“小心眼”的,她会对周围一切比自己美的事物发生莫名其妙的嫉妒,这种嫉妒又转过来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爱。因此,买得鲜花的李清照,忽然多出了一个心眼:不知丈夫是否会更赏识这梅花,认为“奴面不如花面好”。对自己青春容颜充满自信心、争强好胜的李清照,便一定要与梅花比个高低,特意将梅花“云鬓斜簪”,让丈夫仔细端详,究竟谁更漂亮。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悦欢欣。实际上,李清照并不担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过借这样一个题目与丈夫逗

13、趣撒娇。少妇的柔情娇媚在这些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中得到完美展示。新婚不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打入“元祐党入”之列,赶出了京师。李清照第一次经历了生活的风波打击。然而,新婚生活的甜蜜仍然占据了她生活的重要位置。这个时期,李清照的词中少了一份少女的羞涩,多了一份只有少妇才有的娇媚,在与赵明诚分分聚聚的日子里,李清照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演变成了一篇篇清新脱俗的名曲。特别是这首减字木兰花,婚后无比幸福的生活,尽言于词中。二、青州夫妻屏居时期赵挺之自崇宁五年(1106)二月入相,至是年三月罢。公元1107年,赵挺之过世,年68岁,赵挺之死后,赵明诚兄弟三人因父丧去官并被捕入狱。所幸的是这场暴我雨很快过去,

14、赵挺之的三个儿子一齐被罢免官职,赶回老家闲居。赵明诚因此携李清照屏居乡里。4P221这一次回青州,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乡居了10年时间。赵挺之多年为官的积蓄,在青州年置办的家产,都足以让夫妻两人衣食无忧,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回忆说:“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不求闻达,不慕荣华的李清照反而得其所愿,赵明诚也在这时大量的考证金石书画。这段时间,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金石录后序中还有这样的描述:每获一书,即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摛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

15、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在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藏即富,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这是何等丰富而有味的夫妻生活,夫妻夫人恩爱有加。从婚后的二十余年来看,这算是李清照夫妻生活的黄金时代。在这十年中,远离了政治上的虞我诈,李清照心满意足地随赵明诚居住乡里,朝夕相处。与丈夫归来堂中猜书斗茶,花前月下,夫妇相从赋诗,是多么幽雅浪漫,正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她对这位夫婿本极满意,加之她专一的性格,更全身心地执着地爱着赵明诚。而与丈夫美满的爱情,也成了她婚后生活的主要追求。她希望夫妇俩能像同往汴京或同现在居住青州一样长期朝夕相处,共同收集、校勘金石文物,时常“相对展玩咀嚼”,哪怕是物质生活困顿贫穷一些,她也“甘心老是乡矣”,觉得精神充实,生活充满乐趣。然而,人生不可能永远是美满的,作为男性士大夫的赵明诚,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