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9737592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人际关系是指人及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人及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到达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

2、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标准的根底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研究对象:人及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构造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根据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3、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开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开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

4、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开展。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依恋、牵挂、心心相印。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一方不愿交往。第二,疏远

5、阶段。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零接触状态,彼此防止接触,甚至挖苦、挖苦。第三,终止阶段。并非都是有害的、不道德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霍桑实验实验者梅奥、实验组成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群体实验4.态度调查、实验结论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个体士气主要表现,而使其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及人之间的关系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标准决定的4.除了正式群体,企业中还有非正式群体,它及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

6、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思想根底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那么,经济学原那么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及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霍曼斯1961年正式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的观点:1.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即对方的反响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的原那么,这是及他人交往后的心理体验。局限性:把人及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的水平,无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了,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及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无视

7、了人们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奉献,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及人的关系。优点: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及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遵从行为,竞争过程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是有启发的。登门槛技术: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场,然后向大请求过度,从而到达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睡眠者效应:由高可信性的沟通者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由地可信性的沟通者所产生的态度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由此可见,由低可信性的沟通者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马上发挥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有较大的影响。沟

8、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成为睡眠者效应。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印象形成的效应和偏差1对他人只觉得顺序效应优先效应自我实现语言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非言语沟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动态无声的,像点头微笑皱眉,摇晃手脚等;第二类是静止无声的,像站坐蹲倚等姿态;第三类是副语言,它包括有声的但非言语的各种动作,如打喷嚏咳嗽等。非言语线索的种类:脸部表情 脸部表情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根本的情绪:快乐、悲哀、惊奇、恐惧、厌恶、愤怒。 人们识别比拟危险的脸部表情比拟容易。目光接触 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往往被认为是人们彼此之间喜欢或怀有积极的

9、情感。但这一规那么也有例外,当另一个人持续的注视我们,而不管我们干些什么,我们会感到极不舒服或心情紧张。身体语言非言语线索的意义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总是通过自我表现来提高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通过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有利反响。当及重要他人交往时,微笑比拟多,身体更前倾,保持较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在同一对方的观点是不住的点头。还有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区分说谎话的人。利用的非言语线索:一闪而过的细微的表情;对方说话时的语调;对方的目光接触;利用说谎的人在说话时常常无故的用手抹身体的其他部位。归因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内部状态的推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人

10、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根本理论,这个理论就是通俗心理学。怎样做出归因?使用不变原那么。不变原那么: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和一个特定的结果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下都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哪个原因不存在的情况下结果也没有发生,我们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这就叫不变原那么。内因,外因相应推论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 。指的是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倾向性同这个人的外在行为相符合的程度。两个原因:第一,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是复杂的。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他人的行为常常受到不由他们自己控制的外在因素所制约影

11、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非共同效果 社会赞许性社会期望 这两个概念可综合为一个一般的归因原那么,称为折扣原那么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特异性和一致性低,一贯性高为内因。三者都高为外因。一致性高,特异性和一贯性低为偶然的环境或情境因素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两个步骤:一是,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既决定控制源。二是进展了那种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的发生的。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能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是努力,

12、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任务,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是运气。控制源理论内控者:有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内部归因 外控者:有的人那么认为事件的发生及自己无关,而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外部归因 对人的归因偏差: 行为中心偏见 显著性偏见 一致性信息利用缺乏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 原因:社会标准对我们归因的影响: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动发生时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为及背景相比,变得更为突出。启发意义:对他人的行为进展分析时不仅要重视行为本身的意义,而且

13、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促使行动产生了这样的行为,不能脱离环境来评论行为和对行为作出归因。显著性偏见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显著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启示意义:我们除了要注意经常出现旳事物现象,也要对不常见的事物现象予以关注。并不常见的事物现象也可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致性反响信息利用缺乏偏见 人们在对他人行为归因的过程中,不大注意其他人如何反响,不重视根底概率的信息,往往对一致性信息利用缺乏。原因根底概率信息的抽象性。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启示意义: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时要考虑特定的情境,并要结合大家的反响,多听取大家的意见,总之,要辩证

14、的对待一个人的表现,切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D.J.贝姆 于1972 年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1、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2、最初的态度问题3、自我归因过程的限定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三条线索1实体的特异性2一致性反响3一贯性詹姆斯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局部情感的和认知的沙赫特情绪理论:情绪比拟:在判断我们情绪是否恰当时,人们常进展社会比拟。情绪归因:沙赫特等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1生理上的激起2认知标签。沙赫特理论模型:E=A*C E表示情绪 A 表示情感C表示认知 自我知觉中的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自我效劳偏差行动者及观察者偏见: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

15、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原因:1是行动者及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结果。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启发:告诉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对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并作出推论。要考察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综合进展评价,不能就是论事。对待我们自己,那么要经常进展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要注意本人的内在特征在归因中所起的作用。如果一个特定的环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环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行为时一贯的,那就应该考虑自己内在特征的作用。自我效劳偏差:即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对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

16、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原因:1自我效劳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2自我效劳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 启发: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绩归因于自己,吧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在奖功罚过时,特别是在追究错误的责任时,要客观分析,尤其要严以律己,自我批评,勇于承当责任。自我障碍:个体为保护自尊而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下,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无助。习得无助导致心理问题:一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二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响;三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