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730237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听懂却不会”现象思维层次的分析“听懂却不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说明学生的学习认知有不同的境界,表明“听懂 ”的认知境界与“会做 ”的认知境界是不同的 。下面我将以平行与垂直这节课为例,在对学生进行访谈、记录、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听懂却不会”现象的层次及具体表现。一、研究的设计对于学生“听懂却不会”现象研究,我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先选定平行与垂直这节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板块的概念课;再依据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目标班级进行教学,尽可能观察学生的总体反应;上完

2、课后,选择目标学生研究。为了尽可能地体现学生之间对同一内容的认知差异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我重点选择四种类型学生共 80 人,每类20 人,从每类中各随机抽取1 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其中学生 A 在班级数学成绩比较优秀,思维能力很强,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学生B 在班级成绩数一数二,是一个学习比较认真、用功的女孩,但数学思维灵活性较于学生 A较弱;学生C在班级中数学成绩平平,数学思维灵活性不够;学生D 属于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爱做小动作、随便讲话,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最后,综合学生反映的情况,分析目标学生认知所达到的阶段,并总结“听懂却不会”现象几个层次学生的表现

3、。将两份测试题均分为三大题:第一大题是与上课讲过的例题相类似的题目或者上课时讲过的概念,考查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是否听懂教师上课讲过的题目、知识点;第二大题为改变一些无关条件或题干的变式题,第三大题为应用类题目及解决生活类问题。二、测试过程(一)测试卷的编写。1 . 填一填( 1)在同一平面内(?摇?摇)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摇?摇)。(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摇?摇),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摇?摇),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摇?摇)。( 3)下列各图中,互相平行的是(?摇?摇),互相垂直的是(?摇?摇)。2 .写一写、画一画3 1)

4、教室里黑板上相邻的两条边互相(?摇?摇),相对的两条边互相(?摇?摇)。( 2) 3 时整,钟面上的分针与时针互相垂直吗?(?摇?摇)。(填“是或 “不是 ”)(3)下图中,出现平行的画/ ,垂直的画,既不平行又不垂直的画 乂3.涂一涂、想一想( 1)把下列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描成红色,互相垂直的线描成蓝色。( 2)请你想一想,在下图中有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为什么?(3)学校要扩大绿地面积,园林工人打算把7 棵小树平均栽成6 行,每行3 棵,该怎样栽?(画图表示出来)(二)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记录做测试题时,学生A、 B、 C、 D 分别有比较丰富的动作。学生A做得最快,没有多余的小动作。做第三

5、大题第二小题时,不是像之前那样奋笔疾书,而是一会儿用牙齿咬着笔,过了一会儿,又看看老师,突然想起怎么做,A学生 哦”了一声,然后马上写起来。做最后一题时,他托着脑袋思考了很久,实在想不出。学生 B 做得并不快,遇到有困难的第二大题的第四小题时,她拿左手伸到耳朵边,抓抓耳朵,用左手托着自己的脑袋。当做到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时,她看看老师,然后趴在桌子上,用手托住下巴。学生C做的速度和学生B差不多,遇到会做的题目时,思维就比较集中,一道题目接着一道题目做下去,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拿着笔在那里转笔,过一会又捏一捏笔尖,然后咬咬自己的手指甲。学生 D 做得最慢,一开始就趴在桌子上,看东看西,当教师示意她

6、快点做的时候,她在那里说:“老师,我不会做,太难了。”之后,她嘴巴一嘟,假装在那里做,但是很少动笔,有了答案以后才动笔,有的时候就玩玩手指,翻翻铅笔盒,在那里挖橡皮擦。三、学生“懂而不会 ”现象的测试分析批完学生的测试卷后,针对学生错误情况与学生交谈,当问学生:“上课的内容你听懂了吗?”学生都回答:“听懂了。 ”当问: “那为什么做错呢?”学生说的意思大体是:“我也不知道,明明听懂了,可是做得时候没注意,想不到。”四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是:A 学生是做得最好的,只有在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该学生填成了垂点,这是对书本上单纯的记忆性文字定义混淆了。但该学

7、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第四大题还是不会做,说明该学生的认知只达到“听懂但不会解决生活问题”的阶段。B 学生做得较A 学生差一些,只是在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中风筝线的交叉情况,认为是垂直了,证明对垂直的概念不是特别清楚,学生B 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还有第四大题都不会做,表明学生的认知只达到“听懂但不会应用”的阶段。学生C则错得相对比较多,第一大题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该学生也填成了垂点,第二大题的第三小题,判断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错误得比较多的第三大题,也不能从一个图中把既有平行又有垂直的找完整。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和第四大题不会做,表明学生的认知只到了“

8、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的阶段。学生 D 做得最差,表明学生的“听懂 ”是假的,根本是“不懂装懂 ”。四、 “懂而不会 ”现象几个层次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总结出“听懂却不会”现象几个层次学生的表现有:(一)不懂装懂。“不懂装懂 ”的学生在课堂上眼神迷离,课堂上时不时看一下教师,呈现心虚的状态,或者干脆自己干自己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动作或者说话之中,当教师问 “懂了吗 ”的时候,学生下意识地点头;做题目时,学生无从下手,木木地扫着一道一道题目,长久不见动笔,后来干脆做小动作,左顾右看或者趴在桌子上。(二)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的学生,课堂上听课时而做做小动作、分分心,又听

9、进去部分内容,对课堂重难点没有完全理解,如“互相 ”、 “在同一平面内”等概念。因而只会做与上课讲过的差不多的题目不能拓展。这类学生时常的表现是做题速度比较慢,并且答案模棱两可,做题时常常感觉好像会做,又好像不会,有点思路,又做不下去,因而学生做题目时小动作比较多,速度较慢,正确率不是很高。(三)听懂但应用题不会做。“听懂但应用题不会做”的学生上课比较认真,能初步理解课堂重难点,但是不能很好地应用,该学生时常的表现是能比较顺利地做基础的题目,但面对稍有难度的题目时则需要时间思考,做题的速度中上水平,思维容易受限,不能很好地发散,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四)听懂但不会解决生活问题。“听懂但不会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生上课能紧跟教师的思维,较好地理解课堂重难点,但不能解决生活问题。该学生时常的表现是会做的题目能够很快又顺利地做题目,没有多余的小动作,并能在做题中从语言、动作等多方面显示出做题自信。通过平行与垂直课例研究,总结出“听懂却不会”现象几个层次学生表现,我们能根据学生动作、表情、做题情况,分析目标学生认知达到的阶段,进而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使教学实践更有指向性,便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注释: 何善亮.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 懂而不会 ”现象的原因探析、实践应对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