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726995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1 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的】1.尝试分析p 经典实验,进步逻辑思维的严密性。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p 和技能训练,进步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展科学开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究、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p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

2、课1.老师让学生答复“春色满园关不住,_?”2.老师设问:(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好处?“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探究“生长素的发现”。环节二、新课教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构造材料:金丝雀虉草展示胚芽鞘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老师做背景介绍: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展光合作用。(2)分析p 达尔文实验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其次,老

3、师解释锡箔纸,不透光。第三,老师引导学生描绘实验现象。第四,老师描绘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第五,老师逐步设出问,引导学生分析p 和推测,老师归纳: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植物弯向光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第六,老师设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络是什么?第七,老师引导学生分析p ,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承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

4、下部呢?让学生考虑,以此来引出詹森拜尔温特实验。2.詹森的实验老师展示实验示意图。学生观察实验示意图,并描绘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老师设问:观察示意图,能得出什么结论?(是尖端通过产生的刺激影响下部生长,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詹森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怎样改良?(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下拜尔的实验?学生考虑答复。3.拜尔的实验老师展示实验示意图。老师设问: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讲师让学生考虑,作出合理推测。老师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展评价和修正。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5、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老师设问:假如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从而引出温特的实验?4.温特的实验老师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转移方法。学生考虑并讨论实验设计,并注意对照组的设置。老师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构造和在

6、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总结向光性的原因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回忆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老师强调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像生长素的发现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究,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获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集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中开展。老师鼓励学生就前面的实验及推理,结合教材P48中科学家对向光性原因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二)生

7、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老师结合前面的实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局部,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P48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绘,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称。老师说明继发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相似,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为植物激素。老师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全体学生朗读。环节三:总结与收获老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

8、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收获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奉献。(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收获2:作业: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2 【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2、才能目的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p 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

9、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开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理论才能。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才能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3、情感目的通过实验的分析p 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究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进步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p 。【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气氛,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拟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考虑,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拟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才能;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

10、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过程】A.引入课题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答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B.新课讲授一、植物向性运动:这局部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二、生长素的发现(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存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C组锡箔

11、盖住胚芽鞘尖端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局部有关?看了课件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同学们分析p 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拟考虑,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看了课件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同学们分析p 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拟考虑,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二)温特实验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

12、种物质?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考虑以下问题: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三)郭葛实验:这局部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根本原那么:科学性原那么、对照性原那么、单因子变量原那么,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表达这三个根本原那么。还特别要注意描绘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3、D.练习稳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学案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课时:1课时【问题探究】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局部有关?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知识预览】一.植物向性运动(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二)实例:、等(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二.生长素的发现(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1.外界条件为。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3.实验步骤:取,分别标号为A、B、C、D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C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一样且适宜条件下培

14、养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4.实验现象:5.实验结论:(二)温特实验: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2.实验步骤: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另取,作为对照组B。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3.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别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课堂随笔】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

15、验设计的严谨分析p ,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那么:对照原那么和单因子变量原那么进展实验设计。【课堂演练】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A.应激性B.适应性C.反射D.遗传性2.图图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图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图实验可以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图实验说明可以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根据图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A.B.C.D.图图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