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721005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摘要: 本文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作一个大致勾勒,并且就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人口迁徙。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社会治乱,王朝更替作简明的论述,借此说明自然灾害对古代社会变迁的重大影响。关键词 :自然灾害 人口迁徙 经济重心 王朝兴衰 历史气候变迁 政府整治自然灾害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农林病虫害,也渐变性灾害包括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的变迁,水土流失。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

2、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会在全国各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它们常造成伤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人类在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1历史上气候的主要变迁中国古代气温经历四起四落,可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1、第一个温暖期 新石器晚期与夏商时期(B.C.3000年B.C.1100年)2、第一个寒冷期 西周时期(B.C.1100年)3、第二个温暖期 春秋、战国、秦、西汉(B.C.800年)4、第二个寒冷期 东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初600年)5、第三个温暖期 隋唐时期(600年900年)6、第三个寒冷期 两宋时期(100

3、0年1200年)7、第四个温暖期 宋末元初(1200年1300年)8、第四个寒冷期(1329年1900年)中国自古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的成灾种类最多,灾害历史最长,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对灾害记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表1 鄧雲特統計中國歷代自然災害表 朝代水災旱災蝗災雹災風災疫災地震霜雪歉饑總計商5813周1630135197889秦漢76815035291368914375魏晉56601435541753213304南北朝777717183317402016315隋591213122唐11512534376316522724493五代1126632351宋金19318390101

4、9332771887478元928661694220562859513明19617494112976416516931011清19220193131977416974901121民國24149466102277總計105810744825505182617052034075258說明:本表錄自中國救荒史第40-41頁。原書對於災害次數統計的標準如下:1、 凡見於記載的各種災害,不論其災情的輕重及災區的廣狹,也不論其是否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只要是在一年中所發生的,都作為一次計算。2、 災害中有歉饑一項,如記載中已說明造成饑荒的原因為水、旱、蝗、雹等的時候,就按水、旱、蝗、雹等災計算。如不明白其原因

5、,僅有“大饑”、“大無禾”等記載的時候,就列於歉饑一項中。表2 陳高傭統計中國歷代天災表 朝 代水災旱災其他災害總計秦漢(BC246-AD24)323966137後漢三國(25-264)5873132263晉(265-419)739990262南北朝(420-588)8310932224隋唐(589-906)212162102476五代(907-959)4232680宋(960-1279)4653724111248元(1279-1367)373283204860明(1368-1643)4964342941224清(1644-1843)6998856312215(1644-1913)926101

6、67662708總計2760261921037482資料來源:陳高傭中國歷代天災人禍年表。 2 气候变迁与社会变迁首先,历史上,环境的变迁曾导致我国一些著名的文明中心逐新衰落甚至消失。黄河中游地区曾是中华文明的发样地和汉唐中国政活经济中心的所在地,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但人为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使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日益贫瘠也使得自然灾害频繁。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失去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中游的黄土地区则成为贫困地区的象征。其次,中国古代环境的变迁在某些方面也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商代盘庚迁殷便与自然生态环境变迁有关。商代的都城“毫”位于黄河两岸。讯季一到水害严重,大水冲毁良田,人民无所

7、收获。盘庚将都城迁到段当时这一带生长着大片的树林,气候温和、潮湿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很适台农业生产。第三,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除了牡会因素外,与历史气候变迁及生态环境恶化也有密切关系。南北朝时期气候比较寒冷,研究表明北方地区气温下降了l一2等于把北方宜农区南移了200300公里,使我国历史上宜农医与宜牧区线由长城推到黄河以南,所以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第个重要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再次南移,这一局面到宋代基本定型,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北方,以后定都北方的王朝主要仰赖于江淅和四川的粮食来维持北方生计,所以历史上有这样的名言“苏潮熟天下足。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重大

8、问题, 对其原因的探索, 我们也可从气候变迁的角度寻找到一些合理的根据。中华文明是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同时发展起来的。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秦和西汉以前,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始终低于黄河流域地区,因而被视为蛮荒之地。秦汉以前,南方和长江流域地区不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气候之 “ 暑湿” ,这在 史记 、 汉书和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 史记 袁盎晃错列传 、 南越列传 、 淮南衡山列传等都说 “ 南方卑湿” ; 货殖列传说 “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 五宗世家说 “ ( 长沙王)以其母微,无宠,故主卑湿贫国” 。而且在汉王朝对南方地区用兵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无不以 “

9、 南方暑湿”的恶劣气候条件为由犯颜直谏,认为 “ 暑湿”的气候极易引起疫病,不利于行军作战。事实说明确实如此。诸多情况表明,秦汉以前制约南方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但是秦汉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前所述,两汉之际,中国气候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性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南方地区原来 “ 暑湿” 、 “ 痒热”的气候状况发生了根本改观,越来越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两汉之际以来,南方地区逐渐扭转了 “ 地广人稀” 、“ 火耕水褥”的落后局面,特别是东汉中后期,南方地区甚至成为 “ 沃野万里”的 “ 乐土” ,北方中原人士不再视南方为 “ 暑湿” 、 “ 痒热”之地,甚至有 “ 会稽颇多称士”

10、、 “ 我东方人多才”之说,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来的真实状况。正如王子今所论,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跃进,气候变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i l l 两汉之际以来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先声,尽管在当时从表面上看来并不怎么显著,但它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生态环境的变迁促进了少散民族的不断内迁,从而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中国史上有春秋时期“尊王攘夷”陪秋首霸齐桓公率镊诸侯抗击狄人的南侵)和“狄人灭卫”两件大事可作为明证;公元400年第二次寒冷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下建立了一系列国家,中国史上称为。五胡内迁”,这一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公

11、元1200年第三次寒冷期(辽金元时期),与江金元南下最后统一了中国;公元1700第四个寒冷期(明清时期)清军入关。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史中的几个问题业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出现了所谓 “ 五胡十六国” 、“ 五胡 私华”的混乱局面。据 晋书 江统传记 载,关中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有很大比例,甚至出现 “ 戎狄居半”的情况。与此同时,汉族人口则大量南下,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和东南一带,东晋时江淮流域的侨州郡县主要就是为安置南迁人口而设的。促成此次人口大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气候的恶化。 此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气候恶化,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南下,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北方人口大量南下,给南方经

12、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而此时南方地区也充分显示出自身优越的生产环境,因而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又得到了很大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动荡,南方相对安宁,因而南方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并进而超过了北方,初步奠定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格局。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又是一个气候变化的寒冷时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生存环境恶化,一步步内迁南侵,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中国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了南方。可见,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全部过程来看,它与气候变迁不无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这两次人口大迁徙,从表面上来看,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南下引起的,

13、而少数民族内迁南下的动因无不与气候恶化所引起的自身生存环境恶化直接相关,可见气候变迁 ( 变冷、恶化)才是人口大迁徙的深层原因。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中,对此我们应有所意识和关注。第五 自然灾害导致的社会动荡以及政府的整治 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次数之多,规模之大,也是世界历史上仅见的。两者并非巧合,而是有内在的联系。每次农民起义几乎都有自然灾害相伴随就是证明。对农民而言,自然灾害的残暴比地主阶级的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并不是说自然灾害一定会引发农民起义,关键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是不是能负起救灾救荒的职责,及时、有效地救济和安置灾民,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继续从

14、事生产。因此,自然灾害也是对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程度、行政效率、财力物力、吏治好坏等方面的综合考验。唐末黄巢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和蝗灾。旧唐书黄巢传说,当时,“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地方政府对灾情熟视无睹,不仅不救灾,反而继续征税征徭,终于激发了黄巢起义。但是在开元三、四年,同样是在河南地区(也包括河北),同样是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由于救治得力,灭蝗及时,成效显著,“田有收获,民不甚饥。”(旧唐书玄宗纪)没有造成动乱。因此,从自然灾害严重程度和国家政权的救灾状况两方面去探究农民起义的原因,也许会更全面、更确切一些。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自然灾害对古代社会的干预和破坏,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习俗等,也会使整个社会处于不安与恐惧之中,简言之,自然灾害会使社会处于特殊的危机时期。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民众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作为专制统治的国家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能够集中有限的人力与物力,应对灾害造成的危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