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709874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政策学复习洛城共享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名词解释部分1、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 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

2、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 :在缺乏历史

3、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 10、边界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

4、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主要目标: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 。研究问题的边界,必须认清事物某一层次上的本质,把握这一本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必然联系。 为实现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饱和抽样 诱导问题的陈述 边界估计11、政府(公众)议程 :(1)、公众议程 (public agenda): 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地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2)、政府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是指那些引起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政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1

5、2、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和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它表现为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参见教材第327页)13、公共政策规划: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14、公共政策决策: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政策决策是联结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评估的纽带

6、。15、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16、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7、政策监控:政策监控是对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的过程。复习范围一、公共政策学发展史:(1)、在美国:1951年 ,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拉斯韦

7、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拓宽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叶海卡德洛尔通过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对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奠定了学科体系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的学习研究在1960S末进入美国的科研院所。 1970S、1980S年代,政策科学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等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近二三十年,西方政策科学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在美国,政策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实现体制化。 (2)、在中国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

8、代初)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视(20世纪90年代) 发展(21世纪初) 具体内容可参见教材代序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案例:国家严禁胎儿性别鉴定)(一)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1)、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 指政策所发生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3)、政策环境(政策情境) 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构成要素 但

9、凡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一般都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1)、信息子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等,为决策提供信息资料。(2)、咨询子系统为决策提供方案和咨询服务,亦称为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决策的全过程,被称为中枢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5)、监控子系统贯穿于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全过程,通过监督手段使政策目标能够顺利实施。 三、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主要步骤:(1)、邓恩的问题构建理论 问题情势问题搜索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详述规范问题问题感

10、知第一阶段,问题搜索(problem search) 。从问题情势出发,分析者的目的不是要发现单个问题,而是要找出与多个利益相关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元问题meta-question )。分析者若忽视这一阶段,可能陷入错误的问题边界的危险。第二阶段,问题定义。分析者需要以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术语来定义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要对问题进行最基本的归类。在该阶段,可能面对的危险是选择错误的世界观、意识形态和学科知识。第三阶段,问题详述。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规范问题。在此阶段,主要危险是选择了错误的形式表达(模型)来描述实质问题。衡量问题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实质问题及规范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与原先

11、的问题情势相符合。对政策分析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实质的界定和规范性陈述。 (2)、韦默和维宁的观点: A、评估症状。B、框定问题。C、模拟问题。(3)、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 A、思考问题。 B、描述问题边界。C、发展一个事实基础。D、列出目标和目的E、查明政策范围 F、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G、对问题的评论四、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创立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1)政治动员型主体:其成员主要是执政党领导集体和核心人物、政府主要负责人、立法机构的常设委员、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人。这些机构或个人提出提案,形成关于制定某方面政策的动员,使政策问题进入议程。 (2)外在压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群体。先

12、由社会上一些分散的个人或群体提出相关创议,然后创议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引起公众注意,进行公众议程;再通过公众诉求、公众压力等途径引起政府官员的严重关切,最终使制定政策的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3)内在推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立法机关的代表或委员、政府机构中的负责人以及公务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机构内部的部分官员,将制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提出,以推动这一创议进入政府议程。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步骤: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一)、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它舍弃

13、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A、概念:指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 。简而言之,就是从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B、内容: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2、决策者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确定优先顺序。3、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4、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5、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6、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C、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非常清楚

14、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D、分析方法 确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标,并赋予权重。准备一套完整的备选方案。建立一套其他价值与资源的完整清单,并赋予权重。对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完整预测。对每一方案进行净期望值计算。比较各净期望值,选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 E、不足假定决策者是公共、客观、理智的,现实较少。(经济人只是经济学家假设出来的一个概念)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的作用。现实的政策问题往往错综复杂 ,决策者往往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现实中政策目标、价值的排列困难重重。现实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与获得信息有限,受决策成本

15、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精确计算。 (二)、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提出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和詹姆士马奇(James G. March) A、理论依据:人们在实践中,由于受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决策,“全面理性”在实际中并不存在。人类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全面理性。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B、主要观点: 决策者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只要求有限理性。 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C、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评估这一方案决定这一方案是否符合所确定的最低标准如此方案无法接受检查其他方案 若方案可行开始行动执行后,评定方案难易,提高或降低标准 D、评论:该模型更符合决策的实际情况。不足:不同决策者的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决策结果各有不同。(三)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