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969018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和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预报称,由于田间菌源充足、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差,常发区4月中下旬至5月份将出现连续降雨过程,预计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流行,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在1亿亩和2亿亩次以上。由此可预见,今年的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而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对于小麦的保产保质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抗病品种,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

2、治策略。近些年,随着国内耕作制度的变更,稻麦、玉麦连年连作,以及免耕、空白田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步扩大,这些均为田间菌源的生存和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逐年增加。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及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近几十年来,国内育种工作者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选育出了一批较为抗病的品种,如扬麦、宁麦、镇麦系列品种,但总体而言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登记品种相对单一 多菌灵仍占主导虽说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可防可控而不可治。但在当前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依然是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据ICAMA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登记

3、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制剂产品共计211个,涉及活性成分21种,分别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福美双、戊唑醇、咪鲜胺、井冈霉素、氰烯菌酯、低聚糖素、硫磺、百菌清、己唑醇、烯肟菌酯、烯唑醇、蜡芽菌、氟环唑、丙环唑、氨基寡糖素、噻霉酮、四霉素和多抗霉素B等。其中,又以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福美双这四种成分的单剂及复配制剂最多,占全部登记数量的86.26%。从登记产品结构来看,产品依然集中在苯并咪唑类及三唑类,尤以多菌灵的登记数量最多。诚言,作为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化学药剂,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始,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应用上已有

4、40多年的历史,长时间单一或重复使用多菌灵,已导致赤霉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更有研究声称,多菌灵能够刺激病菌产生DON毒素,尤其是使得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抗性产生的现实,让本就稀缺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变得更加捉襟见肘。登记主体较为集中 跨国公司产品凤毛麟角因此,寻求和开发新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和通用的选择是戊唑醇与咪鲜胺的混剂以及氰烯菌酯的相关混剂产品。与防治其它病害的药剂相比,专门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依旧显得不足。此时,我们也许会将视野转移到跨国公司身上,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也许这些公司会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救病良方。然而,事实是让人意外的!在我国已登记的

5、211个农药产品中,只有安道麦一家跨国公司登记了咪鲜胺与戊唑醇的混剂,而以先正达为首的Top 6公司却集体隐身,未登记任何一款专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品种。这里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赤霉病又是小麦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何跨国公司对这块巨大的市场视而不见?而在最近几年,跨国公司热衷于提供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涉及小麦的作物解决方案难道可以对这一关键病害置之不理?是他们并无专门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相关产品,还是另有隐情?小麦赤霉病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病害,而西方国家又以小麦为主食,所以跨国公司肯定不会对该病害熟视无睹。事实也的确如此,各大跨国公司在国外均有相关

6、产品的投放,如拜耳的Folicur(戊唑醇)、Proline(丙硫菌唑)以及Propulse(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巴斯夫的种菌唑等,且这些药剂的防效均非常不错。对于跨国公司奈何不将这些药剂引入中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据业内人士解释,这有可能在于这些跨国公司之前对中国小麦赤霉病的现状认识不足,或者是基于公司的一种战略考虑,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巴斯夫的种菌唑(_属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只属于巴斯夫加拿大公司,已引进的杀菌剂扩登时,防效标准不够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处于田试阶段的282个产品中,我们发现了跨国公司的身影,主要有拜耳的430g/L 戊唑醇悬浮剂和18.2%戊唑醇+9.1%

7、肟菌酯悬浮剂,巴斯夫的12.5%吡唑醚菌酯+4.7%氟环唑悬浮剂(商品名欧帕,已完成两年登记试验,据说效果非常不错),以及先正达的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另外,先正达也准备提交FUSHA(琥珀酸脱氧酶抑制剂)的登记资料,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强有力补充。因此,从整体来看,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开始逐渐增多,但品种相对较少,效果仍需检验。在现阶段,通过不同活性成分的复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但在选择复配partner时,要注意复配的相关活性成分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否确保复配产品同时具备内吸治疗和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这样才能全面防止病害的蔓延。最近在安徽安庆等地出

8、差,今年,当地小麦生长后期遭遇连阴雨,小麦赤霉病在当地大面积爆发,部分防治不到位的地块面临绝产,接下来将相关内容整理成图文以供大家参考。1,防治不到位的地块,赤霉病发生惨重,已经出现大量白穗,面临绝产。2,由于小麦扬花后遭遇连阴雨,加上连年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积累,雨前没有及时防治的地块麦穗几乎全部感病。3,近距离观察可见,小麦赤霉病已经侵蚀麦穗,而且还在继续发展。4,使用新禾丰市场开发部工具箱中相关仪器可见小麦赤霉病病粒上面布满了红色的霉层,这些霉层含有各种毒素,无论对人还是牲畜都有很大的害处。(主要含致呕毒素、类雌性信息素等),另这些霉层借着风雨将会继续传染为害。5,剥离出来麦粒,可见麦粒受病

9、菌侵染已经完全干枯,毫无产量可言。当前已经发生的地块可以说没有任何的补救措施(当地最近一直连阴雨,根本没时间再打药,如果赶到下雨间隙打药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是投入产出可能不成正比,已经产生的损失则更是无法挽回),所以在此提醒大家,病害,尤其是流行性的病害一定要提前预防。接下来我们说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关键时期和预防手段。小麦赤霉病为花期侵染,这个时期也是防治的最关键时期,生产中一般采用见花就打的原则。6,如图所示,小麦开花先从中部开始,所以一见到有花开出来,马上开始打药,切记不可大意耽搁。7,此时的小麦已经授粉完成,花器将会逐渐凋落,一旦此时遭遇连阴雨,小麦赤霉病即可在凋落花器的花药上营腐生生活,

10、进而侵染小麦穗,箭头所示即为花药,详细结构请见下图。8,小麦花结构示意图(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图示黄绿色长条状即为花药,赤霉病即从此侵染)。由上文可知,小麦赤霉病需要从花药侵染侵入小穗,因此在扬花初期,也就是花药伸出颖壳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药剂防治工作,由此时处于小麦花期,尽量选择活性高,对小麦伤害小的药剂,目前从各个角度考虑,戊唑咪鲜胺制、氰烯菌酯等更适合防治小麦赤霉病,今天我们也查看了一下使用戊唑咪鲜胺的地块,防效还算不错。9,关键时期使用戊唑咪鲜胺防治的地块,相对发生较少。10,如果找准时期,用药均匀,则有较好的防效(此地块在4月15日前后,根据小麦生长时期及当时天气在安庆农创沈建老师指

11、导下用药两次)。11,虽然麦穗上也有赤霉病发生,但是与未及时防治的有明显的差异。12,部分麦穗也有赤霉病发生,但是相比未及时防治的地块,情况要好的多。13,使用药剂后即使发病,麦粒较未及时防治的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小麦赤霉病,一定要重视防治工作。当地今年在进入小麦扬花期后即开始连阴雨,因此无论使用什么药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防效,在此也倡导大家实事求是的看待药剂与植物病害的防治,不要一味的夸大产品使用效果,这样无论是对种植者还是对生产企业都是不负责的)。小结:1,小麦赤霉病为流行性病害,一旦发生无法挽救,;2,小麦赤霉病为花期侵染,生产上要见花就打;3,由于部分麦区今年气候十分适合小麦赤霉病发生,因此生产中 最少需要使用两次以上药剂进行防治。最后再次提醒安徽北部、河南等地的麦区,大家一定要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不要存在侥幸心里,避免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附:今年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好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么些,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希望大家多理解指正,后续,小晴将会给大家分享更多的植保图谱。注:1,本文图片及文字皆为谷雨小晴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也算是对小晴分享整理图文的尊重;,2,本文部分高清放大图片使用新禾丰工具箱内特制仪器拍摄,特此注明,并向开发本产品的同事表示感谢,由于部分图片比较珍贵因此加以水印,希望大家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