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689786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 一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学习时间第 周 第 节 年 月 日教案编号学习内容兰亭集序学 习 目 标方 法 指 津1. 背诵全文;2. 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一、作者知识填充: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字 ,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 ,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 ,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 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二、文章感知:文中第 段叙事写景,第 段抒情议论。记叙了 的事情;

2、描绘了 的景象;表达了 的情感; 阐发了 的议论。三:作品鉴赏:(一) 学习第一段【字词】岁: 毕 、咸: 足 以: 修:映带: 引: 次:【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翻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二)学习第二段【字词】是: 惠风: 大: 盛: 游: 骋: 所以: 信:【句式】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翻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探讨】“信可乐也”。作品中体现了哪些“乐”?(二) 学习第三段【字词】相与: 或: 悟: 所托: 趣: 殊: 系: 期:【句式】欣于所遇( )【翻译】及其所之既倦,情随

3、事迁,感慨系之矣。【探讨】“岂不痛哉”! 分析作品中体现的“痛”。快然自足,老之将至-( )之痛所之倦卷,情随事迁-( )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之痛(三) 学习第四段【字词】 兴: 一: 齐: 致: 喻: 未尝: 虽: 所以: 【句式】喻之于怀( ) 有感于斯文( )【翻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探讨】“悲夫 ”! 分析作品中体现的“悲”。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结论:千古同悲。四、作品鉴赏卡片:全文思想感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

4、二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三、四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

5、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第二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文中“信可乐也”句“乐”

6、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

7、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第三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第三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

8、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由第一、二自然段的“乐”到第三自然段转“悲”的原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第三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第四

9、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第一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二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

10、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五、积累以下出自于本文的成语: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流觞曲水 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