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解——杨淑芬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以下弟子规讲解由杨淑芬老师于2002年7月为我们所讲述分集内容:第一集:《弟子规》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第二集:“入则孝”:从“父母呼行勿懒”到“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第三集:“出则弟”:从“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到“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第四集:“谨”:从“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到“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第五集:“信”:从“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到“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第六集:“泛爱众”:从“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到“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第七集:“亲仁”:从“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到“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第八集:“余力学文”:从“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到“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第九集:《弟子规》的附录部分:从“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到“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下面我们来看第一集:第一集 讲座介绍:本集主讲内容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以及《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大家好!在还没有讲《弟子规》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什么观念?有很多人都误以为在现在这个文明的社会,这个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在茫茫的人群中,人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我们再看世界的动态,我们也可以从最近这种局势的发展形式,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灾难一天比一天的严重,许多有志之士也莫不为这样的时代潮流在担心着我们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与之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的动乱,我们可以说这都源于家庭的不健全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所以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来讲《弟子规》?也就是这个原由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如果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这样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你的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所以在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也了解应该如何把一个孩子从小教教育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要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就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就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个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该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对他们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也都恐害怕挡不住外面的诱惑。
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就是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能这么做,更进一步的,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的做出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就是从孝悌来入门,今天我就开始为大家讲解《弟子规》请看课本: 【弟子规】 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请看课文: 【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会有提要的,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一章所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面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的我们要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请看第一条: 【弟子规 圣人训】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就说到: 【首孝弟 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自己是从父母那里所来的,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社会上的人所感慨的“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而是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里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自己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些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而父母就像树干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
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要完全的明白,并且能做到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社会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着自由,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成了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那么社会又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又怎么不会纷争?所以要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这样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还哪会有不安定的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
《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可以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 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就不应该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成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
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去更进一步个加强、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彷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而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上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