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精).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684102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剖析(精)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分析【要点词】上消化道【纲领】目的总结分析上消化道良性增生性病变的组成,为镜下手术治疗供应参照资料。方法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法121例,其中食管40例,贲门16例,胃底7例,胃体12例,胃窦22例,幽门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19例,降部3例。结果炎性息肉28例,增生性息肉14例,乳头状瘤7例,乳头状增生7例,黄斑瘤4例,炎性增生33例,食管鳞状上皮增生7例,腺瘤样息肉3例,不典型增生8例,肠上皮化生4例,胃黏膜十二指肠异位2例。结论上消化道增生病变其特点是黏膜上皮局部浅表隆起,与黏膜下无粘连,管腔的连续性、活动性无异常改变。以炎症、息肉、

2、乳头状瘤、不典型增生常有,镜下切除增生性病灶能够清除患者心理压力,对增生性病变向恶性肿瘤发展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要点词】上消化道;增生;手术;分析上消化道息肉、乳头状瘤、黄斑瘤等,是内镜检查时最常有的突出于黏膜表面局部增生性病变。我院20032005年对121例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行镜下手术治疗,现报告以下。1 资料与方法/小1.1一般资料本组共121例男76例,女45例。年纪最大19岁,平均41岁。病程115年,平均56年。66岁,最1.2术前诊疗息肉97例(食管息肉23例,贲门息肉16例,胃底部息肉7例,胃体部息肉12例,胃窦息肉20例,球部息肉16例,降部息肉3例)。食管乳头状瘤14例,食

3、管黄斑瘤2例,胃窦黄斑瘤2例;胃黏膜十二指肠异位2例。单发息肉76例,多发息肉21例,息肉直径0.5cm36例,0.51.0cm50例,1.0cm11例。1.3归并症慢性浅表性胃炎69例,胃溃疡8例,球部溃疡1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7例,反流性食管炎6例,归并率85.1%。归并Hp传染66例(54.5%),归并其他部位的增生性病变见表1,归并率20.6%。1.4治疗方法对1.0cm增生病灶采用活检钳钳除法或高频电凝切除法,对带蒂的增生病灶,视蒂长短、多寡、部位采用高频电热骗局切除等方法。食管增生性病变大多小于1.0cm,手术操作过程中,钳取较大的增生灶组织供病检需要,一般只需电灼,功率调治在35

4、W,以表面变白即可。除围绕食管一周的环状灶外,应争取一次性达成对所见病灶的电切电灼治疗。为防备破坏内镜,对胃底贲门侧息肉或增生,先于病灶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使病改正为隆起,调整好角度安全切除或灼除。球、降部增生病变的电凝切除也按上述方法进行,以防肠穿孔。表1归并增生部位散布(略)2 结果2.1病理诊疗黏膜慢性炎27.3%,息肉38.8%,鳞状上皮增生5.8%,不典型增生6.6%,乳头状瘤和乳头状增生11.6%,胃肠上皮化生5%,黄斑瘤3.3%。散布情况见表2。表2病检散布(略)2.2诊疗比较术前术后诊疗符合率:息肉48.5%,包括:食管息肉39.1%,贲门息肉50%,胃底部息肉

5、71.4%,胃体部息肉58.3%,胃窦息肉30%,球部息肉50%,降部息肉100%;食管乳头状瘤50%;黄斑瘤100%。2.3察看术中出血约12ml,术后表现:炙烤感、隐痛;少许患者吞咽不适,黑便02次,无呕吐,呕血情况。上述症状1周后基本消失。2.4复查随访0.51年,胃镜复查96例,复查率79.3%。手术部位无复发,9例在其他部位出现局灶性增生性病变占9.4%,其中食管5例、球部2例、胃窦2例,病检:食管息肉1例,黏膜慢性炎8例。3 讨论息肉、乳头状瘤、黄斑瘤、食管黏膜局灶性增生均属于上消化道黏膜的病变,因局部隆起,向腔内突出,检查时易于发现。息肉:黏膜表面见长蒂、亚蒂、广基增生性肿块,大

6、小不等,色彩各异,部分表面腐败或血管透现。乳头状瘤:黏膜表面见乳白色带蒂分叶状或锯齿状肿块。黄斑瘤:黏膜表面见黄色斑块状肿块。对检查中发现的增生性病变只幸亏形态上做临床诊疗,而区分或鉴别浅表隆起性病变是属于息肉、乳头状瘤(增生)、炎性增生、不典型增生抑或良性、恶性或可否有恶性倾向则需要病理学诊疗。由于胃肠道增生性病变癌变率还没有确实的资料,即癌变的几率、时间、方式、自愈的几率、时间、方式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内镜活检抵消化道肿瘤的鉴别或诊疗已宽泛用于临床,但由于取材的大小、部位、深度均存在限制性,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活检其实不能够代表或反应病灶的全貌和真实性1。炎症与增生:胃肠道慢性炎症与消化道

7、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关系亲密,长远慢性炎症刺激致使细胞基因的改变,如基因信息的传达、调治。其中Hp是炎症、癌变的主要因素,Hp菌株拥有细胞空泡毒素基因和细胞毒素有关蛋白基因,拥有较强的致病力。Hp传染能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分增殖和凋亡,能够致胃黏膜淋巴组织增生。上消化道增生病灶的组织构造、形态、代谢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可否需要手术治疗或手术机会的选择是临床面对的问题之一,由于炎症在增生性病变中所占的比率,经常引诱药物治疗成为首选方法。其他对此类病变的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的认识所抱的态度,也给镜下手术治疗带来必然的阻力。当前,抵消化道增生性病变采用高频电凝切除、黏膜切除术(EMR)、分次黏膜切除术( E

8、PMR)、微波、He-Ne激光等方法。高频电凝切除术应用最宽泛,如热活检钳、高频电骗局器等,基本能够知足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手术要求。本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显然,可作为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诚然内镜手术不能够改变引起增生的内因,但切除了可能恶变的增生病灶。复发或重生是术后关注的问题,波及得手术的收效和必要性。本组术后复查病例手术部位无一例复发,说明手术的收效显然;而9例在其他部位出现增生病灶,说明黏膜上皮潜藏渺小病变。所以,术后如期复查实属必要。上消化道增生性病变常归并其他消化性疾病,术后连续药物治疗,特别是制定和落实除掉Hp方案也极其重要2。【参照文件】1 徐莉,张亚历,黎卫,等.内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诊疗上的差别.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6):658-660.2 姜杰新.幽门螺杆菌传染诊疗治疗的现状与预防展望.医师进修杂志,2003,26(12):45-47.作者单位:528412广东中山,中山市坦背医院(编写:江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